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正文
 

陸新之30日專欄:MALL與空間夢想以及公共價值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30日 09:27 新浪財經

  

陸新之30日專欄:MALL與空間夢想以及公共價值

新浪專欄作者陸新之。(資料圖片)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陸新之,新浪專欄作者,從業十三年的傳媒工作者,現為綜合性時政周刊《新世紀》主編。他熟悉資本市場和商業環境生態,歷任三聯生活周刊主筆,經濟觀察報財經主筆,駐華南首席記者以及華南新聞中心主任,新版《中國房地產報》核心采編成員。他長期為海外多份財經報刊撰寫相關文章,對于資本市場和企業微觀環境有豐富認識,視野開闊,角度獨特。同時,他也有著深厚的人文背景,文章跨歷史、文化、藝術與時尚等等范疇,涉筆成趣。

  9月26-9月30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陸新之。----編者按

               MALL與空間夢想以及公共價值       9月30日   星期五

  文/陸新之

  去年11月初,美國全國都為總統大選而瘋狂。我到東岸觀察采訪此事交稿之后,紐約的一位華裔的共和黨專業人士盛情相邀又表情神秘地說有好去處。我心中竊喜,難道美國也有發達的娛樂產業?于是雙雙在南港魚人碼頭酒足飯飽之后,他便拉著我開著他的大林肯轎車到四十五分鐘車程的新澤西州去。

  原來,此君在這個四十萬平方米的SHOPPING MALL里面消磨了四五個小時。他說,每當他要做一個大決定之前,都要到這個新澤西OUTLETS MALL來好好地購物放松一把。

  象他這樣的美國人不在少數。不是為了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僅僅是希望通過購物,把自己和社會重新有機地聯結在一起。

  美國興起的購物中心MALL現象非常有意思,充滿了商業元素的活力和感染力。

  1931年達拉斯海蘭帕克中心,創造性地使建筑立面不正對街道,停車場不沿街。美國城市土地機構將其列為購物中心的原形。50年代中期美國南谷購物中心,通過人工控制環境營造舒適宜人的環境,提供開放的公共空間以滿足人們社會活動的需要,使其成為購物中心的范例。那時候,專家對購物中心的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甚至把解決城市問題的希望寄托在購物中心上。將理想價值觀等宏大話題變為實際的技術活計,這是美國人的特點,好不好那當然是見仁見智的。

  當然,講到MALL,講到

商業地產,最近各個政府部門聯合檢查的新聞不斷出現。這是個明顯的信號,說明這一行肯定是“熱”了,熱到很多銀行身上,所以會有政府的干預。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坊間對此的投資意欲也是很強的,特別是一眾聲名顯赫的外資機構也來大手筆購買幾十萬平米商業空間的時候。

  事實上,由于貧乏的想象力和拙劣的規劃,購物中心MALL在中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主題購物從某種意義上看變成了生存戰略,鑒于購物中心的利潤受到其他商業形態的威脅,SHOPPING MALL的差異化品牌戰略的關鍵節點,就是更加重視文化與時尚的創新。

  對SHOPPING MALL來說,商業的戰略定位和圍繞著的種種考量當然重要,但是對她的經營者和市民來說,有一個美好城市的夢想,更為重要。

  市場的動力是預期,預期的依據是信心。市場競爭時代的商業物業,其競爭力的來源與其說是各種資源性的硬指標,不如說是她的經營者、她的市民和旅游、觀光、消費者對她的預期。

  近期多個關于城市的排名榜紛紛出爐,或專業或粗糙,專家們如何為城市尋找到一個合理的觀察座標,確實是一個挑戰。

  當一座座中國的城市渴望迅速融入國際潮流時,她們都會努力地尋找城市崛起的共鳴點,遵循和理解自身與城市之間的關系、以及思想、理念和個性之間存在的聯系,這個時候,城市的建筑,就會變成非常關鍵、非常直觀的一個元素。

  在商業空間中,一個人并不是數字上的一個人,她的存在是同類的吸引物,于是一個人就是一群人的概念。同樣,一棟建筑加一棟建筑并不只等于兩棟建筑,它們形成了一個第三空間:即一個灰空間。長廊、中庭、廣場和人,構筑了SHOPPING MALL的情感空間,它承載著各種暗示、資訊、情緒、氣息,使情感空間充滿了生命的脈動。

  商業與空間,從來都有著微妙而生生不息的聯系。

  這個長假期的前夕,我身處大連西安路上的天興羅斯福國際中心,這個SHOPPING MALL之中有著四百米長的中庭,還有一個碩大的復活節彩蛋般的設計,象征山海尊重自然的空間布局讓人有疑幻疑真的愉悅。這一刻我會覺得,讓自己放松在這樣的商業氛圍之中也是一種享受。

  越來越多的朋友抱怨周末在西單和王府井遭遇過分擁擠的人流,他們苦于一個個大商場迅速的農貿市場氣氛化。今天的中國,商業有時候僅僅是一種低級形態的銷售。而對于一個物質足夠豐富的社會來說,需要有多一些這樣的SHOPPING MALL,在其中,普通空間與特殊空間的戲劇性能夠在不期而遇之中能夠沉淀下來。來自不同優質生產制造商的商品和營銷理念夾帶著各種高深或者表面的文化在這里碰撞、異化和嫁接。不同心態的商家和消費者的對峙在商業文化的兼容和時尚的脈脈溫情下轉換成為默契的關系,形成了人造自然共存狀態和巨大的合成功能。

  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不需要以真理代替謬誤,但是我們能夠使有缺陷的商業關系模型完善和優美起來。或者更加簡單來說,在人流擁擠面貌模糊的城市之中,我們需要有更多能夠匯集公共價值的場所,也需要有更多將商業和生活有機結合的方案和想象。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