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正文
 

中國青年報:為什么說中國GDP增長具有可持續性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8日 08:12 中國青年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 李勇堅博士

  讀者來信

  編輯同志:

  來自中國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新聞說,今年是中國“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十五”計劃中,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兩大重要指標已雙雙提前一年完成。但我有些弄不明白———到底怎么看待GDP的增長數字?有人說我們的統計數字很“水”,我們和外國人測得就不一樣,未來15年中國的GDP能夠持續增長嗎?為什么?

  希望能請專家解答我的困惑。

  溫州讀者 董德紹

  經濟增長是一個現代故事。在工業革命以前,世界經濟事實上處于近乎停滯不前的狀態,其經濟增長率不超過1%。

  在工業革命之后,經濟增長成為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但直到1952年以前,中國的經濟仍然處于一個低增長的階段。世界銀行的專家麥迪遜(1998年)指出,在1700~1820年,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為零,而在1820~1952年,中國的GDP增長率為負。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SSB)的數據,從1952~1999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平均每年7.7%的速度增長。

  中國經濟在過去的增長

  對于中國經濟奇跡這個說法,我們已無法去考證其最初起源了。但中國過去20余年的經濟快速增長,倒真是無愧于這個說法。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在過去20年(1978~1998年)的年均GDP增長率為9.7%。在1998~2002年,經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通貨緊縮,年均GDP增長率下降為8%左右,而在2003年與2004年,中國經濟又重新步入了快車道,達到了9.1%與9.5%。

  值得指出的是,對于中國經濟在過去20年的增長率,是有很多不同看法的。世界銀行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年均GDP增長率為8.3%(世界銀行,1999年),《經濟學家》則估計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僅為6%~7%,國民經濟研究所的王小魯和孟連(1999年)以多種方法進行估計,認為我國1992~1997年的GDP增長率約為8.9%,比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約低2.2個百分點。筆者曾測算中國過去20年的經濟增長率大約在7.7%~8.0%,這個數據是基于實物產量與物質消耗量數據得出的(李勇堅,1999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這與麥迪遜所進行的計算(約為7.5%)所作的估計比較接近。哈佛大學的艾倫·揚(2000年)的研究表明,使用國家統計局(SSB)的可變價格指數平減中國改革開放時期(1978~1998年)的總GDP和非農業GDP時,其增長率分別比官方目前所公布的數據低1.7和2.5個百分點。1986~1998年的增長率平均為6.2%,而不是官方所公布的9.2%。關于1997年以后的GDP增長率,則存在著更大的爭議,最引人注目的看法是,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托馬斯·羅斯基的觀點,他認為,1997年~1999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在正負2.2%之間(他主要從能源消費、航空客戶收入、53個產業物質產出、全國零售增長比人均費用支出增長要快得多等角度進行了分析)。但是,這種觀點受到了廣泛的批評。上海財經大學的任若恩教授指出:羅斯基教授的思維邏輯是,假定經濟增長率與能源消耗增長率應該大致相等。這個假定與國際經驗并不相吻合,而且這個邏輯并不能成立。筆者認為,在中國目前的統計體制下,地方政府既存在著高報GDP增長率的動機,又存在著低報GDP增長率的動機,正如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許憲春司長所指出的,如果對全國各地進行平衡,則統計數據應是可信的,即使存在調整因素,其幅度也很小。

  中國GDP增長的可持續性

  對中國GDP增長的潛力,在經濟學界有過很多研究。例如,麥迪遜指出,從1995~2015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從人均水平來看,將達到4.5%,加上人口增長率估計為1%,則總的經濟增長率將達到5.5%。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學者利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方法(CGE)對于中國2001~2020年的經濟增長率進行了預測,其結果表明,2001~2010年,中國的GDP增長率達到7.9%,而在2010~2015年,中國的GDP增長率將達7.1%。

  在《2020年的中國》這份具有影響的報告中,世界銀行的專家預測,2001~2010年,中國的GDP平均增長率為6.9%,而在2011~2020年,增長率將降為5.5%。世界銀行專家認為,在很大程度上,人們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趨勢(例如,前述很多作者均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率趨于逐漸的下降通道之中)的認識是基于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在長達數十年中仍然保持著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在過去的27年中保持了高達9%的增長率(依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而這種增長率在很大部分是基于因體制改革而帶來的生產潛力的釋放,隨著這種潛力的枯竭,經濟增長不可能再持續。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存在問題的。

  從國際增長的實際經驗來看,歷史上從來都不乏有著長期增長的案例。例如,日本在1950~1989年中經濟增長率達到了7%,韓國在1950~1989年間的經濟增長率達到近8%。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均收入1000美元是一個轉折點。在這個點上往好的方面發展,就可能創造經濟奇跡,例如亞洲四小龍;往壞的方面發展,就可能陷入到停滯陷阱中,例如拉美發展的經驗。筆者認為,從長的歷史時段來看,中國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的增長,歸因于改革的動力,即通過激勵方式的改革,激發了過去數十年艱苦奮斗所累積的生產潛力;而90年代的增長,則得益于對外開放度的急劇擴大及人民生活需求的急劇膨脹,在這兩個動力的推動之下,投資日益擴張(包括大量的民間資本投資),一路拉動經濟上漲。但正是這兩個因素,使中國經濟走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為長期增長打下了基礎。

  從經濟增長模型的角度來看,如果用Y表示總的產出,即GDP,用A表示技術水平,K,L,H分別表示資本存量,勞動力,人力資本,則產出可以Y=AF(K,L,H)表示。普遍認為,這個模型對于經濟增長有著很強的解釋力。例如,曼昆等證明有著遞減報酬和外生技術進步的Solow-Swan模型,能夠對經濟增長率進行解釋。從這個模型來看,GDP的增長來源于技術進步、資本存量的增長、勞動力的增加、人力資本的增加。筆者認為,在未來的15年中,中國的GDP能夠持續增長正是基于如下理由:

  1.后發優勢所帶來的技術快速進步(具體體現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2.高儲蓄所帶來的快速資本積累;

  3.勞動力參與度擴大所帶來的勞動力快速增長;

  4.來源于以下兩個方面的人力資本增長:第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第二,更重要的是,勞動力在各個產業部門間的轉移,從而提高人力資本的利用率。這一點至關重要。例如,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的轉移過程中,人力資本存量較高的優先轉移,而這種轉移,將被視為是一個人力資本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可以合理地假定,存在一個人力資本尋租與耗散的過程。這種人力資本在生產過程所造成的損失在各個產業是不相同的)。

  考慮到上述因素,中國的GDP長期增長是可持續的,其年GDP增長率應在8%左右。綜上所述,在未來的15年中,如果不出現大的社會動蕩與戰爭等不確定因素,中國的GDP增長可以持續。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06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