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王春霞 記者 冉學東 發自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和政策研究室博士曾剛就貨幣數據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專訪。
《第一財經日報》:在央行上周五的貨幣政策報告中顯示,M2平穩增長,同比增長
16.3%;而同時狹義的貨幣供應量M1增幅下降,比上月末低了0.3個百分點。那么M1和M2出現這種背離意味著什么呢?
曾剛:M1、M2的現狀是一個流動性的問題,是總的貨幣的流動性狀況的問題,M1是流動性較高的直接可以用于支付的貨幣數量,M2是廣義口徑的貨幣總量,總的來看,貨幣市場的整體流動性在下降。這跟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有關,一般來說經濟活動比較活躍的時候M1的增速會比較高。相對來說經濟活動不是那么活躍的時候M1的增速就會放緩。
也可以從另外角度來理解,M1增速的減低說明居民愿意用于支付的貨幣量的減少,也從側面印證了整個經濟活動活躍程度的降低。單從金融變量的角度理解,流動性的降低就代表著經濟活動的減弱。如果持續這種經濟下滑的趨勢,就有可能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M1和M2在增速上的缺口從總的來看還是因為流動性的降低,表明經濟活動較以往來說有所減弱。
《第一財經日報》:報告中同樣顯示,7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18.59萬億元,同比增長13.1%,增幅比上月末低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2.4個百分點。央行在報告中談到近年來7月份一般是貸款的淡季。但是貸款中不論從短期還是長期等指標看,不但增幅有所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相比去年要大,你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曾剛:我們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來分析。首先從需求方面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經濟活力在下降,收益情況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因而會出現對銀行貸款資金需求量下降的情況。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有效需求往下走。然后再來看供給的情況,從銀行方面說,他們對提供資金的愿望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商業銀行不愿意放貸,而是把資金大量的投入貨幣市場,進行拆借或者說購買債券。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從去年開始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按照我們現在的規定,商業銀行在央行的超額準備金部分以及在貨幣市場上4個月內的拆借資金的風險權重為零,也就是說把資金放在這樣的市場中商業銀行是無需成本的。與之相比,一般的企業貸款風險權重是100%。
《第一財經日報》:央行降低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其目的就是為了擠壓商業銀行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但是貸款增幅一直在放緩,特別是中短期貸款。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嗎?
曾剛:我想這涉及到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問題。現階段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依賴于微觀主體的行為,如果這些微觀主體對央行政策反映不敏感,就很有可能出現貨幣政策受阻的情況。
比如,在目前貸款市場有一點緊縮的情況之下,大型的企業大多都通過銀匯通、短期融資券等渠道來融資,商業銀行的貸款市場就相對縮小了;而對于中小企業,商業銀行在本身風險控制能力還不強,缺乏相應的人才和技術儲備的情況下,比較難從銀行拿到貸款。而且外部的金融環境也是銀行所不能控制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會選取一種相對保守的辦法,把資產分布在流動性強、安全性高的市場中,通過避免貸款的方式來避免資本金補充的壓力,尤其是在銀行資本金補充的渠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