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則柯
最近,香港大學在內地招生250人,但是拒絕了11位各地的“高考狀元”,引起一番感嘆和評論。據說這些“高考狀元”在香港大學組織的面試中被淘汰。
自從1952年國家規模的院系調整以來,除了“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時期以外,內地普
通高等學校的招生錄取,基本上都采取統一會考制度;學校按照考生在統考中獲得的分數,從高到低錄取。考試錄取的整個過程中,都沒有面試的環節。
碩士學位研究生和博士學位研究生的考試錄取,則在筆試以外,還安排面試這個重要的環節,但是筆試成績仍然是進一步考察的基礎,如果筆試未能達到基本要求,必須經過一定的“破格”程序,才有可能安排面試考慮錄取。
盡管知道面試和筆試一樣,也是一種重要的考核方式,但是在人們的心目中,一般都認為筆試比較硬,面試比較軟。筆試因為“匿名”,被認為比較嚴格,比較公正,成績比較可靠;面試的結果,則容易包含情感的成分。
因為按照現行的制度,內地普通高校的招生錄取,沒有面試這個環節,所以高中畢業以后要讀大學,學生都寄望于統一的會考;家長們對于孩子升學這樣的頭等大事,也都只盯著似乎“一試定終身”的高考。這就難怪面對香港大學拒絕11位“高考狀元”的新聞,許多人都會問:難道面試了解學生的本事就那么大,能夠把現行高考那么嚴格的考試的“結果”推翻嗎?
石溪的一次面試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看1982年美國楊振寧教授他們對一位中國留學生的面試,這是一位博士學位研究生。
話說1986年中山大學研究生院成立的時候,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我們的典禮上發表了研究生怎樣做學問的一小時講演。其中,楊教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82年,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一位16歲的男孩,因為考試成績極其優異,分數很高,被美國好幾所名牌大學的物理學系錄取,都答應給予全額獎學金。這樣,他就到了美國,接受這幾所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的面試。楊教授說,因為這幾所大學都已經錄取了他,所以其實不是這些大學在面試他,而是他來面試這些大學,以便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所。
在他到長島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面試的時候,楊教授的一位同事請這位天才少年談談對經典力學的認識,這位學生對于量子力學都已經很了解,所以就漫不經心地說,經典力學已經過時,沒什么意思。這種看法令教授們非常吃驚——楊教授說,經典力學是個“很妙”的東西,不僅是包括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在內的重大發展的基礎,而且經典力學的本身也總是一再啟示人們做出新的發現。很難想象,一個鄙夷經典力學的學生,會在現代物理學的研究中做出像樣的工作。
但是因為在面試以前,包括楊振寧所在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在內,這些學校已經向這位天才少年發出了全額資助的錄取通知書,所以如果他最后決定到其中哪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就必須接收他為物理學的博士研究生。難怪楊振寧教授說,當他們知道這位男孩最后選擇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時候,楊教授他們都為石溪學!八闪艘豢跉狻薄
其時,筆者正好在普林斯頓大學,自然也注視和關心這位少年博士學位研究生。幾年過去,這位同學始終沒有拿到學位。現在,時光已經流逝23年。今年2005年7月21日,《南方周末》以《“神童”到中年》為題,頭版報道當年中國科技大學這些“少年班”同學的去向,從中我們知道,上面說的那位同學回國以后,也不僅沒有讀完博士學位,而且顯得失落和孤寂。
——你看,面試中的一個問題,就這樣“考出了”學生的“未來”或者“前景”,你不能不服氣。當楊振寧教授他們“松了一口氣”的時候,那位同學博士讀得怎么樣,還是未來的事情;等到楊教授在中山大學提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那位同學如果有能力,也還有許多時間可以證明自己,F在,差不多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光,已經非常權威地證明,楊教授他們當年面試這位學生形成的判斷,準確得很。
所以,如果香港大學的教授們對于自己的面試有楊教授他們那樣的自信,他們完全可以依據面試的情況,決定錄取哪些學生。如果他們能夠認定某些高分考生的綜合素質不符合他們的要求,他們自然可以拒絕那些考生。雖然具體情況沒有核實,但是我相信香港大學在內地招生,一定是預先宣示了面試這個環節的。只是宣示管宣示,考生和家長對于這種宣示都容易在一定程度上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公正性和洞察力
既然面試考察學生的本事可以那么大,為什么我們這里普通高校錄取本科生基本上不考慮面試環節呢?
面試是信息經濟學中“信號與篩選”的重要內容,通俗地說就是設法了解一個人的品質和能力。面試做得好,前提是要有公正的和洞察力深邃的考官?上г谖覀冞@里,個人的公正性和洞察力都是比較稀缺的東西。
需要公正性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因為如果缺乏公正性,像俗語說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面試當然做不好,F在在我們內地,錄取研究生是需要經過面試的,這其中成功的例子一定很多,但是關于研究生錄取的負面新聞也不少。甚至有這樣的導師,招收學生講究“為我所用”,在招收一些能夠“出活”的學生的同時,還要招收一些有權的,招收一些有錢的,招收一些漂亮的,說是“合理配置”。怪不得許多老師都感嘆,本科生的程度最整齊,碩士生次之,博士生的程度最不整齊。
前面說研究生入學如果筆試成績未符合要求,經過一定的“破格”程序,還有可能安排面試考慮錄取。其實在20世紀70年代末高考制度剛剛恢復的時候,也有這樣“破格”錄取本科生的情況,但是由于漏洞比較多,負面影響比較大,后來基本取消!捌聘瘛钡某绦虮旧沓蔀閱栴},以至于要把它堵死,主要就是公正性無法保證。
做好面試,還需要洞察力。拿我自己說吧,從事高等教育那么多年,自問在面試方面也頗有心得,但是比起上面講的楊振寧教授他們,還是差得很遠。從對于什么樣的問題怎樣的回答,判斷一位考生未來的發展,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洞察力和公平性不僅單獨發揮作用,而且還可能結合在一起發揮作為。具體來說,即使沒有不公平的動機,也可能因為缺乏洞察力而釀成不公平。對此,我有切膚之痛。大家知道,每一屆本科生行將畢業的時候,有志于在本院攻讀研究生的同學,通常首先競爭保送資格。有一屆本科生中,經濟學學術發展最有潛力的是兩個男同學?墒窃谀贻p教授們組織實施的面試中,他們都慘遭淘汰。他們的弱點,是會話和臨場應對不如其他同學,而他們的強項概念和推理在這些面試中又沒有多少表現的機會。這兩個男同學后來在研究生學習階段表現都突出,可是當初就是競爭不到保送資格。
內地普通高校的招生錄取之所以未能安排面試的環節,考官的洞察力和公正性稀缺,應該是重要原因。即使大家同意筆試加面試應該是比較理想的招生錄取制度,那么因為我們的學術環境達不到這種制度的要求,也只好“退而求其次”。在這個意義上,現行的高考制度至少是一種“次優”選擇。事實上在教育收費暴漲以前,還有不少窮學生通過這種“次優”的高考制度改變人生的例子,但是如果他們面對的是筆試加面試并且最終結果由面試決定的制度,成功的機會一定大打折扣。
關于面試的若干展望
說了那么多未能依靠面試的道理,我還是認為比較理想的招生錄取制度應該是筆試加面試、在筆試的基礎上最終結果由面試決定,F行的“次優”制度,基本上只比較考生的筆試分數,擇“優”錄取,游戲規則方面的公正性相對容易保證,但是筆試分數是否能夠正確反映考生的素質和潛力,卻是很大的問題,F在大家憂慮和批評的應試教育,就是這種招生錄取制度的產物,這種制度有利于善于考試的“應試機器”,未必是有創造活力和領導才能的精英。
但是,由于洞察力和公正性稀缺,實行上述比較理想的招生錄取制度,頂多只能是一個遠景。實際上,香港大學在香港招收本地學生,一般也不需要面試。如果不是因為一國兩制,感覺教育口徑與內地有很大差別,恐怕香港大學也不會下那么大決心,在錄取內地考生時強調面試。
這個遠景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大學自主決定招生數目、考試方式和錄取程序。這樣,大學之間為吸收質量比較理想的學生的競爭,將有助于把招生錄取工作做好。內地教育制度的最大問題,是老板對校政的干預,所謂“教育權隨所有權走”。以招生錄取來說吧,由于教育權隨所有權走,所以大學在招生數目、考試方式、錄取程序等方面都沒有自主權,F在的情況是,大學并不組織考試,大學依據上面分配的招生名額,按照別人組織的考試的分數,從高到低錄取學生。如果按照這個程序電腦輸出一批考生給你了,你必須接收下來,否則就是違規。這樣被捆住手腳,反正不能在招生方式上做任何競爭,于是也就不去競爭。
所謂前提條件,當然遠非充分條件。充分條件除了別的因素以外,還要講究文化背景。傳統上,中國人太會考試了,太會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了。不是有市場成功的“考試學!甭暦Q要把北大清華打敗嗎?他們把學員訓練得很會應付考試。問題是單純的考試技巧,對于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并沒有什么貢獻。結果,遭殃的還是內地學生,學校會安排他們許多時間學習如何對付各種各樣的面試,他們自己也會加班到專門的考試學校修習應付面試的能力。還不止這樣,遭殃的還有內地教師,他們的面試技巧,很難趕得上考生應付面試的本領。
基于上述這些主要因素的分析,我們可以設想,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內地本科生招生錄取,還是會以筆試為主!按蝺灐币彩且环N“優”,并非那么不好。怎樣把筆試設計得也能夠考察考生的潛質,例如設計一些淺而活的題目,怎樣把錄取程序改進得更加公正,例如減輕甚至取消對第一志愿報別的學校的考生的懲罰,都還有很大的空間值得我們努力。
(作者系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