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盡管經濟形勢可能已經或正在發生重要變化,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貨幣政策應該保持穩定。輕易改變貨幣政策的方向將在市場上造成信號混亂,以致使前一段宏觀調控的成果毀于一旦。人民幣基準利率目前沒有必要調整,也沒有必要進一步增加貨幣市場的流動性。
在下半年,央行對沖壓力將面臨很大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對未來的匯率變動也可能會產生某種影響。
從中、長期來看,政府應該逐步提高全國財政收入,特別是中央政府財政收入,財政政策應該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發揮更大作用。
哈繼銘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央行也將繼續著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降低企業對銀行貸款的過度依賴。利用銀行“貸慎”、“惜貸”的傾向,保持適度寬松的市場流動性,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用短期債券市場的發展彌補銀行流動資金貸款增速的下降。
人民幣匯率靈活性的增強將激勵市場努力適應可變匯率下的經營和管理,充分利用避險工具規避匯率風險,也為提高金融服務的機構創造了新的商機,即開展和擴大外匯交易業務。這將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水平和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
貨幣供應量的回暖不一定會被順利傳導到實體經濟,這主要是因為資本充足率的約束和信貸決策權的過分集中。另外,企業流動性資金不足也體現在因資金問題陷入困境的企業日漸增多;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45萬億元,同比僅多增240億元,目標完成率不足60%,低于往年的正常水平。
景氣巔峰已過、投資強勢依舊、物價加速回落和企業利潤縮減是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四大特點。如何盡量緩解經濟景氣的下滑,是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
何帆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
銀監會需要在強調銀行提高資本金充足率的同時,改善銀行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的能力,鼓勵銀行更積極地承擔風險。
由于中國的金融體系仍然以銀行信貸為主要融資渠道,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仍然在銀行體系中占有絕對比重,因此其“惜貸”行為會影響到整個經濟體系的活力。金融體系的根本功能在于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在實現了這一功能的前提下,還要注意貸款的風險和投資的效率。如果是一味地“風險回避”,過分地關注銀行的改制,那么銀行的健康可能會以整體經濟的衰弱為代價。
本報評論員 王 梓 主持
8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對外發布了《2005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05年上半年,宏觀調控的成效進一步顯現,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但經濟運行中依然存在著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資源、能源約束的矛盾突出等老問題,同時還出現了部分行業利潤下降、進口放緩、貿易摩擦升級等新問題。
《報告》對2005年上半年貨幣政策操作進行了全面總結。報告指出,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主要通過市場化手段加強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充分發揮利率杠桿的調節作用,下調了金融機構在中國人民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調整商業銀行自營性個人住房貸款政策;加強了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等。
《報告》同時提出了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取向。下半年,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總量上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加強預調和微調,保持貨幣信貸穩定增長。
貨幣和信貸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杠桿作用舉足輕重,而對其恰當的運用則來自對宏觀形勢的準確判斷和對政策本身的認識。本報特邀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何帆就貨幣和信貸政策以及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是為21世紀北京圓桌第54期。
1. “寬貨幣、緊信貸”格局
《21世紀》:《報告》強調,二季度央行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為商業銀行貸款的合理增長和金融市場的產品創新提供了有利的流動性環境。這表現為相對寬松的貨幣市場資金狀況。在下半年的調節中,這種寬貨幣、緊信貸的格局是否會有所轉變?對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影響如何?可能出現的金融創新有哪些?
余永定:我認為,盡管經濟形勢可能已經或正在發生重要變化,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貨幣政策應該保持穩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目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依然較快,房地產投資增長剛剛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中國粗放的生產方式依然沒有得到改善。在這種情況下,輕易改變貨幣政策的方向將在市場上造成信號混亂,以致使前一段宏觀調控的成果毀于一旦。另一方面,由于出現了經濟趨冷的一系列跡象,且CPI不到2%,進一步緊縮貨幣不但沒有必要而且有害。人民幣基準利率目前沒有必要調整,也沒有必要進一步增加貨幣市場的流動性。
哈繼銘:與市場上某些觀點和呼吁相左,央行下半年不會放松貨幣政策,而將繼續執行年初制定的“穩健”的貨幣政策。廣義貨幣M2增速將控制在15%(6月末增速為15.7%),全年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將控制在2.3~2.5萬億。我分析,央行貸款增速預測的下限小于年初2.5萬億的預測值,是因為考慮到銀行傾向于上半年多放貸款(今年上半年實際新增額1.45萬億)和當前銀行改革的大環境下銀行內控機制的增強。銀行貸款利率的上升也將抑制貸款增速的提高,二季度金融機構人民幣1年期固定利率貸款平均利率為7.46%比一季度提高0.48個百分點,為基準利率的1.34倍,實行上浮利率的貸款占比為59.32%,比一季度上升8.12個百分點。
央行也將繼續著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降低企業對銀行貸款的過度依賴。利用銀行“貸慎”、“惜貸”的傾向,保持適度寬松的市場流動性,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用短期債券市場的發展彌補銀行流動資金貸款增速的下降。我估計,央行可能會考慮將部分民間放貸機構納入正軌,允許它們用自有資金放貸,但不允許吸儲。
巴曙松:確實,寬貨幣、緊信貸的格局在短期內難有明顯的改觀,中期內是否出現改變,實際上取決于當前銀行的基礎貨幣的投放方式,特別是在匯率調整之后,央行是否依然有相當大的對沖外匯流入的壓力。不過,在銀行體系已經持續幾年的一個資產結構轉換趨勢是,貸款在全部資金運用中的所占比例穩步下降,無論是全部金融機構還是國家銀行,都是如此,國家銀行下滑更為顯著,其后的驅動力,是銀行風險管理要求更為嚴格,以及資本充足率的約束。
寬貨幣、緊信貸市場格局的走勢直接影響到銀行和基金等在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投資方向,是一個值得宏觀當局關注的重要問題。相對而言,中國債券市場中短期收益率的下移可能是一個趨勢。
何帆:寬貨幣主要是因為由于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央行外匯占款增加導致貨幣投放的增加,同時在上半年的時候基于宏觀調控初見成效,央行適當地對貨幣政策進行了微調,比如3月17日下調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0.63個百分點。緊信貸主要是由于商業銀行行為模式的變化。在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補充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下,商業銀行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惜貸”,即通過減少貸款控制風險資產的規模。寬貨幣和緊信貸的格局在短期之內是難以得到根本解決的。
寬貨幣、緊信貸格局使得大量資金流入債券市場。央行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快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比如推出《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金融債券發行管理辦法》使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獲準在銀行間發行金融債券、推動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推動國際開發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等。債券市場的相對滯后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一個軟肋。當前,銀行間市場資金充裕利率處于較低水平對于加快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發債是很好的時機。為促進債券市場的發展,應進一步改革企業債的發行制度,同時在做好準備條件下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
《21世紀》:《報告》強調,在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前瞻性地應對經濟周期和產業變化。但是,從過往中國經濟周期的波動看,經濟周期的回落往往導致銀行體系積累新的不良資產。這一次的經濟平穩回落會避免這種不良資產的積累嗎?如何能夠避免,這種前瞻性是如何體現和落實的?
巴曙松:從中國銀行體系不良資產積累的時間序列看,中國的不良資產主要集中形成于經濟周期向下的轉折時期,這是由中國過于依賴銀行體系的融資模式,以及銀行體系對于經濟波動的風險識別能力和定價能力欠缺所決定的。
何帆:在經濟周期處于下行階段出現不良貸款增加的現象是正常的。當前經濟增長仍然在高位運行,但受到宏觀調控和企業利潤水平降低的影響,商業銀行已經開始躊躇觀望。根據北京大學周春生、龔六堂等學者的估計,2004年不良貸款的余額實際比上年增加了810億元以上。如果要在這一輪經濟周期中避免不良貸款的大幅度增加,并非央行一家所能勝任的。銀監會需要在強調銀行提高資本金充足率的同時,改善銀行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的能力,鼓勵銀行更積極地承擔風險。宏觀調控應盡可能減少行政性干預,對于下一階段宏觀調控的政策目標和手段要清晰、透明,使得企業和銀行能夠產生穩定的預期。應該發布對不同產業發展狀況的分析和預警。
哈繼銘:我同樣認為,經濟回落難以避免不良資產的增加,因為我國經濟對銀行貸款的依賴程度很高,而且銀行的貸款風險控制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關鍵是不良資產積累的程度。我認為與過去幾次周期不同的是,這次經濟有望實現較為平穩的回落,除非全球經濟由于房地產價格泡沫破滅出現急劇下滑。經濟的平穩著陸不至于導致不良資產的大幅上升,因為產能將得到逐漸釋放并受到消費增長的支撐。
另外,本次周期的貸款擴張有很大一部分在房地產按揭貸款,其貸款質量相對較高。為了減輕不良貸款的增加對銀行乃至整個經濟的影響,應當加快銀行貸款的債券化改革的步伐。
更前瞻地看,政府應當考慮修改有關法律,讓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發債。這是防止地方政府通過企業間接獲得銀行貸款的有效辦法。實際上,我國目前地方政府通過企業向銀行的借貸數量很大。因此,有必要考慮讓債券市場來決定地方政府的籌資條件。
2. 貨幣和信貸政策分析
《21世紀》:《報告》強調: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27.6萬億元,同比增長15.7%,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5個百分點,比上年末高1個百分點,延續了自3月以來穩中回升的態勢,與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要求基本相適應。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央行的貨幣政策從3月份已經開始酌情松動?下半年的政策基調是否也是如此?
哈繼銘:今年上半年的M2同比增速超過了15%的全年增速目標。這與央行不完全沖消外匯占款和3月17日降低超額準備金利率等政策有關。我的判斷是央行有意制造較為寬松的市場流動性,為的是大力發展債券市場。隨著債券市場上半年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銀行流動資金貸款增速的下降,央行在下半年將努力將貨幣增速維持在全年15%的目標。
巴曙松:當前總體經濟已經呈現明顯的回落趨勢,因此政策的重點應當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說,3月份貨幣政策的酌情微調是合理的。從總體上說,我也不贊成對下半年經濟增長的十分悲觀的預測,實際上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十分強勁,二季度的計劃投資總額增幅上升到32.8%6月末的剩余投資額已經達到10.4萬億元,就是一個證明。當前,盡管GDP增長率仍然維持在強勁水平,但增長動力已然改觀,中國經濟處于未冷但已趨冷的轉折點。景氣巔峰已過、投資強勢依舊、物價加速回落和企業利潤縮減是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四大特點。如何盡量緩解經濟景氣的下滑,是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
何帆:盡管央行已經對貨幣政策進行了微調,使得過去偏緊的貨幣政策稍有回暖,但是在目前的形勢下,央行的貨幣政策沒有太大的騰挪空間。即使是央行判斷經濟可能由熱趨冷,但是也沒有太多的政策工具。在去年10月份加息之后,如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再降息,會影響政策的一致性,且實際效果并不會很好。進一步降低超額準備金率只會影響到貨幣市場上的資金供應,對銀行的信貸決策沒有實質的影響。為了穩定匯率以及發行央行票據對沖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使得央行在調控國內經濟的時候仍然處于被動的狀態。我們認為,如果下半年中國經濟由熱趨冷,那么主要的宏觀調控工具應該是財政政策而非貨幣政策。央行下半年的重點很可能是促進金融改革而非宏觀調控。
《21世紀》:《報告》初步預計,2005年貨幣供應量增長為15%左右,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2.3萬億-2.5萬億元,如何分析這一目標?
何帆:我的判斷是,這說明央行的政策仍然大體穩健,略為偏緊。
巴曙松:在我們看來,目前M2已經擺脫了去年8月到今年5月以來在15%以下運行的局面,上升到年增長15%目標線之上,而各口徑貨幣供應量的悄然回暖大約始于今年3月份,因此央行似乎對貨幣政策進行了適時微調。
不過,貨幣供應量的回暖可能不一定會被順利傳導到實體經濟,這主要是因為資本充足率的約束和信貸決策權的過分集中。另外,企業流動性資金不足也體現在是因資金問題陷入困境的企業日漸其多;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45萬億元,同比僅多增240億元,目標完成率不足60%,低于往年的正常水平。從這個趨勢看,估計全年M2增速可望維持在略高于15%的水平,而人民幣信貸投放可能在2.3萬億-2.4萬億之間,貨幣政策的傾向性依然不明顯。
《21世紀》:從貸款增長看,人民幣貸款除國有商業銀行同比少增外,其他金融機構均同比多增。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增長格局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在多大程度影響下一階段信貸的增長?
余永定:2005年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一直維持在高于支付、清算及貸款合理增長所需資金的水平之上以及貨幣市場利息率不斷下跌等事實都說明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是充分的。2005年前5個月各大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連續下滑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擔憂。然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方面來說不是由貨幣政策引起的對銀行的內控要求、降低不良債權的努力、提高資本充足率等都會對銀行貸款的發放發生影響,也無法通過貨幣政策來解決。
在2005年下半年,由于美聯儲的升息,中美利差加大,而我們又實行了參考一攬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允許對美元小幅度升值,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央行的對沖壓力可能有所減少。但是,如果市場升值預期加強,貿易順差大幅度增加,央行還將面臨嚴重的對沖壓力問題。由于目前貨幣市場利息率較低,央行的對沖成本會有所下降。同時,由于近年來中央行票據的發行規模極為巨大,僅僅為了贖回舊票據,就需要發行大量新票據。如果商業銀行由于某種原因,對央行票據的需求減少,對沖成本就會增加。總之,在下半年,央行對沖壓力將面臨很大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對未來的匯率變動也可能會產生某種影響。
巴曙松:我認為,這反映出國有銀行體系的改革對原有的信貸投放格局的沖擊與影響,特別是一些國有銀行在改革進程中,大幅度收縮甚至取消了基層分支機構的貸款權限;在缺乏對基層分支機構的有效控制措施之前,這種收縮有一定道理,但是,實際上反映了國有銀行貸款投放效率的下降和風險控制手段欠缺的窘境。
實際上,如果把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的貸款增長幅度進行對照可以發現,國有銀行的貸款行為往往是大起大落的,主要是在行政意向導向下的大幅度的波動,這種波動對于中國經濟波動的影響也是值得關注的。
何帆:如前所述,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更迫切的任務是提高資本金充足率而非增加貸款。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相繼結束的年中工作會議上,確定的下半年信貸基調近乎一致:首先關注風險,然后積極開拓優質信貸行業市場。盡管這是商業銀行改革過程中的一個積極的現象,但是由于中國的金融體系仍然以銀行信貸為主要融資渠道,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仍然在銀行體系中占有絕對比重,因此其“惜貸”行為會影響到整個經濟體系的活力。金融體系的根本功能在于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在實現了這一功能的前提下,還有注意貸款的風險和投資的效率。如果是一味地“風險回避”,過分地關注銀行的改制,那么銀行的健康可能會以整體經濟的衰弱為代價。
《21世紀》:央行報告中指出,除了2002年下半年至2004年5月份投資出現過熱的時期,貸款增速一般都小于或基本等于M2增速。2004年下半年以來,貸款增速逐步減緩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基本上是合理的。那么,這種貸款增速的降低會持續下去嗎?對經濟的影響多大?
哈繼銘:我認為,緊信貸的情況將繼續維持下去。一是隨著經濟的著陸、債券市場的發展和銀行貸款利率的上升,貸款需求有所回落。二是銀行內控機制的加強使其謹慎放貸的趨勢不會改變。這是銀行改革的必然結果,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是好件事。
何帆:我認為,貸款增速減緩會繼續保持下去,一是因為銀行體制的改革增加了其控制風險資產的力度,二是宏觀調整中的不確定性和企業利潤狀況惡化使得部分企業已經產生悲觀和觀望的態度。從銀行的角度來看,由于對房地產和部分過熱行業的調控、政府公共投資的收縮,銀行失去了比較看好的投資領域,尋找新的投資領域更加困難。貸款速度持續下降會對中國經濟帶來不利的影響。
巴曙松:實際上,今年6月份的貸款增長主要是短期貸款異常增長導致的,居民的房地產貸款持續少增是一個重要的特點,如果僅僅觀察1-5月份,貸款增速的趨緩是一個明顯的特征。這種貸款增長格局是否會持續下去,實際上并不主要依賴于央行,而主要冀望于商業銀行對于貨幣政策的傳導能力,以及監管部門的監管配合。
從幾年來的貨幣和信貸增長情況看,1996-2000年M2的平均增速是16.8%人民幣貸款增速是15.6%2000-2004年,M2的平均增速則為16%,人民幣貸款增速為15%。所以從中期看,當前的信貸增速有一點低,但還不是明顯偏低。
3.匯率改革穩步推進
《21世紀》:《報告》中表示,要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諸位認為在匯率改革方面,還應該有哪些重要的進展?市場影響如何?
哈繼銘:我認為7月21日人民幣匯率改革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從貨幣政策或中央銀行的角度看,匯率改革的重要性在于匯率形成機制的改變,而非匯率水平的調整。而市場最關心的是匯率水平的高低。我認為人民幣匯率水平沒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跳躍性調整,未來匯率水平的變化將受制于匯率形成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從國際經驗看,許多國家在改革匯率機制的初期都設立一個比較小的浮動區間,隨后隨著外匯市場的發展、金融和非機構對可變匯率的適應能力的提高、資本賬戶開放的進程逐漸擴大浮動區間,以進一步增強匯率的靈活性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我相信人民幣匯率改革也將借鑒這一國際經驗。人民幣匯率靈活性的增強將激勵市場努力適應可變匯率下的經營和管理,充分利用避險工具規避匯率風險,也為提高金融服務的機構創造了新的商機,即開展和擴大外匯交易業務。這將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水平和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
匯率浮動區間將有可能進一步擴大,以繼續增強匯率的靈活性,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央行將加快外匯市場和外匯衍生產品的發展,下半年有望推出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
何帆:從目前情況來看,直接決定匯率調整成敗的,將是如何應對可能不斷強化的升值預期。為了改變和引導人們預期,匯率形成的規則必須更加透明化。在當前情況下,政府可以明確宣布采取釘住一攬子貨幣的匯率制度。這樣做的優勢是可以給市場一個明確的人民幣匯率變動規則。由于有了清晰的匯率變動規則,人們將主要根據其他貨幣匯率的變動預測人民幣匯率走勢,因為人們知道,在這種規則下,中國國際收支的變化不會直接影響匯率的變動。尤其是在當前美元出現反彈,下半年歐元可能趨軟的情況下,釘住一攬子貨幣的結果不會使得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度升值,反而可能出現對美元貶值的情況。
巴曙松:目前我國的外匯市場效率比較低,交易品種比較單一,更準確地說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外匯市場,更大程度上還僅僅是一個結售匯頭寸的調劑市場。要形成高效的外匯市場,必然要轉從有形的外匯市場轉向無形的外匯市場,轉向做市商制度,由商業銀行自主對匯率的風險等進行定價,在統一進行本外幣的資產負債進行管理的基礎上進行報價。下一步還要推出更為豐富的、靈活的遠期外匯交易、期貨期權等交易品種,以及貨幣經紀公司等市場制度,因此在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之后,中國可以說將要進入一個貨幣市場創新的密集期。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需要。
應該說,匯率升值之后真正的挑戰不在外匯市場,整個匯率改革能否達到預定的效果,是否產生應有的政策效果,取決于相應的內需的擴張。匯率可以看成是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之間的相對價格,匯率的升值是有利于非貿易部門的發展的。中國的服務業發達程度不僅顯著低于國際發達國家,也顯著低于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增長中,消費所占比例過低而投資比率過高。人民幣升值給它們帶來了更大的利潤空間,也帶來了更多的投資機會,如果進行相應的壟斷行業管制的放松、服務行業準入的放松,可能有巨大的投資機會,也可以創造新的增長動力。
4. 工業企業利潤率下降探因
《21世紀》:央行報告顯示,2005年前5個月,我國39個行業算術平均利潤率為9%,比上年末提高了0.7個百分點。而工業企業利潤率下降目前已為各界關注,其中主要原因是哪些?您有哪些政策建議?
余永定:普遍的看法是:下游產品需求增長速度緩慢,無法通過漲價的方式消化上游產品的漲價,從而導致企業利潤下降或虧損。上述解釋不無道理,但它只能說明下游企業利潤下降或虧損,而不能說明為何企業利潤總額會下降。實際情況可能要比上述解釋復雜得多。重要的是:雖然有種種例外,大多數利潤總額增長速度的高峰年是同經濟增長周期的高峰年相一致的(如1984年、1992年、2003-2004年)。
利潤總額增長速度明顯下降,虧損企業數量和虧損企業虧損額急劇上升往往說明:經濟已經進入下行調整期。當經濟運行到谷底的時候往往也是利潤總額增長速度下降到最低點的時候(如1981年、1989-1990年)。利潤下降,簡單來說就是供給增加的增長(這是以往投資的結果)高于需求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又沒有技術進步、減員增效等措施來降低成本的結果。
從中、長期來看,政府應該逐步提高全國財政收入(支出),特別是中央政府財政收入(支出),財政政策應該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發揮更大作用。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之所以能夠達到9.5%,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凈出口的高速增長。在2005年下半年或在2006年中國能否繼續保持30%左右的出口增長速度是值得懷疑的。現在已經出現內需不足,出口增加速度(凈出口增速度)的下降將導致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為了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必須刺激內需。在內需的各個構成部分中,投資增長速度是我們希望加以控制的,而消費需求又難于在短期內加以影響,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政府開支。但是,這里我要強調,政府開支的重點應該是公共產品的提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增加教育投資,特別是農村初等教育投資、完善社保體制等)。
哈繼銘:《報告》認為工業生產增長依然較快,至于企業利潤增速較大幅度的回落則是合理的回歸。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4%,同比回落1.3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增長19.1%,同比回落22.5個百分點。央行認為利潤在行業間分布不均勻,上游快于下游,其原因除下游競爭激烈之外還包括行政限價使上游尤其是能源價格上漲無法順暢傳導至下游。我們的計算也顯示,16月國內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9.1%。若剔除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和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則利潤增速將提高為25.1%。
緩和加工制造業利潤率下降的一個重要措施是理順上下游價格關系,使上游尤其是能源價格上漲順暢傳導至下游。我的分析顯示,價格管制限制了企業的利潤增長:16月國內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9.1%,若剔除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和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則利潤增速將提高為25.1%。目前CPI增幅的下降為上調能源價格和其它行政控制的物價提供了良好機會。
巴曙松: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新增利潤主要集中在石油、鋼鐵、煤炭、化工等領域。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因為這些領域本身是民營企業進入較少的行業,所以國有與民營企業的利潤率也有明顯的差異。而上半年虧損企業的虧損額達到1075億元,同比上升59.3%,是199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因此,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重點打破上游企業的壟斷,利用當前相對寬松的價格環境理順這些基礎部門的價格,是十分重要的政策舉措。另外,許多領域的利潤下滑,也是前一階段產能無序擴張的后果。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持續對房地產行業進行大幅度的緊縮,可能會帶動鋼鐵、水泥等的盈利下滑,因此,房地產市場的政策應重點在于結構調整而不是全面緊縮。在過去2年,各類型企業的年均利潤增速都在40%左右,而目前已經陡然下降為不足17%,如果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維持在15%以上,而利潤增長未能同步或者產銷率下滑,則意味著工業下游產品面臨更嚴峻的價格壓力,甚至意味著企業庫存有趨升的勢頭。因此未來兩年,中國企業很可能步入兼并重組的浪潮中,這也是每一輪經濟周期需要付出的代價。
何帆:制造業供大于求和服務業供不應求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由于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集中在制造業領域,制造業企業是典型的價格接受者而非價格制定者。制造品是貿易品,制造業企業面臨的競爭實際是全球范圍內的競爭。但是服務業大多是國家壟斷或嚴格管制的行業,此外能源部門盡管是貿易品,卻同樣是國家壟斷,這些行業的價格過高、供給不足,也導致了下游的制造業的利潤空間萎縮。
制造業的企業大部分是非國有企業,其機制較為靈活,在激烈嚴酷的競爭中,有的企業會失敗,有的企業競爭力反而提高,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但是,產業結構不平衡以及服務業市場化改革的不徹底已經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加快在這些領域的改革,一是放松價格管制,使得生產者和消費者能夠更敏感地對價格的變化產生反應,其次是消除進入障礙、降低進入門檻,通過鼓勵競爭提高服務業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