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jīng)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jīng)縱橫 > 經(jīng)濟學人 > 行業(yè)專題--石油業(yè) > 正文
 

缺油國四面出擊尋資源 產油國挾石油以令諸侯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1日 13:55 國際商報

  石油已成為國際政治外交著力點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石化專家 楊上明

  石油在國民經(jīng)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對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家安全作用舉足輕重。石油也是不可再生能源資源將越來越少,盡管21世紀前幾十年世界石油資源仍較豐富,但獲得多渠道石
油來源,仍是各國保障經(jīng)濟發(fā)展和能源安全的基本前提。而且由于大石油消費國之間、消費國與資源國之間、資源國與資源國之間存在各種矛盾,關系錯綜復雜,對石油的競爭已超出商業(yè)范疇,成為各國政治、軍事和外交關系的著力點,特別是在國際經(jīng)濟復蘇前景趨好,國際石油需求大幅增加、世界主要產油國形勢不穩(wěn)的大背景下。

  美國掌握了全球石油定價權

  美經(jīng)濟長期依賴石油和美元兩大支柱,其依賴美元的鑄幣權和美元在國際結算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掌握了美元定價權;又通過超強的軍事力量,將全球近70%的石油資源及主要石油運輸通道,置于其直接影響和控制之下,從而控制了全球石油供應,拿到石油定價權。盡管近期美經(jīng)濟一改前幾年增長乏力狀況,但雙赤字仍嚴重,美元反彈程度有限。這種狀況如長久持續(xù),將動搖世界各國持有美元的信心,美因此需另一“硬通貨”支撐弱勢美元,這個“硬通貨”就是石油。

  美元若與石油掛鉤,其就可繼續(xù)作為最主要國際計價單位和支付與儲備手段。長遠看石油總有耗盡的一天,美元與石油終要脫鉤,但至少近10~20年內可維持,因此美試圖“挾石油以令全球”,利用美元定價權與石油定價權轉移雙赤字,繼續(xù)保持對全球經(jīng)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美元與石油不但維系著美經(jīng)濟運轉,更成為美挾持全球經(jīng)濟的兩大籌碼,從而令全球金融市場圍繞石油與美元(包括美元資產)跌蕩起伏,各國政府也緊盯石油與美元的波動,不斷調整經(jīng)濟政策。

  然而中國于2005年7月21日啟動了人民幣匯率改革,從盯單一美元轉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也由1美元兌8.28元人民幣上升為兌8.11元人民幣;現(xiàn)階段每日美元兌人民幣波動幅度限定在千分之三,由此人民幣向實行可自由兌換的國際化進程邁出第一步,更預示著未來人民幣將與歐元、日元等國際貨幣一起,共同對美元這一單極國際結算貨幣產生不可逆轉的沖擊,從而從根本上影響國際石油價格,加快打破因美元與石油掛鉤形成的油價高企局面。

  美經(jīng)濟能否保持持續(xù)增長,石油成為重要一環(huán)。其在2005年4月27日提出的新能源政策中,呼吁減少對外國石油供應依賴,增強自給自足能力。而在此前的3月16日,美參議院以51票對49票的結果,正式通過《阿拉斯加州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qū)鉆油法案》。該《法案》表面上是為減少石油對外依賴,真正動因卻是美石油利益集團一直瞄準該地區(qū)儲量達100~160億桶的原油資源。美2004年石油消費量達2051.7萬桶,占全球總消費量的25.4%,其對外依存度達64.7%,如僅依靠國內資源解決所需會出問題,因此爭奪國際石油資源,是美一直著力的最重要戰(zhàn)略。

  作為全球最大石油消費國,美在控制美元和石油定價權上實行的單邊主義,破壞了全球戰(zhàn)略利益平衡。美為控制全球石油資源,在中東地區(qū)始終保持軍事存在,目前其進口原油中近20%來自中東地區(qū)。兩次伊拉克戰(zhàn)爭,美實質目標均直指世界最大油倉,企圖長期占據(jù)波斯灣地區(qū),現(xiàn)在又以核問題為由將目標瞄準伊朗。

  伊朗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天然氣儲備國,豐富的石油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伊朗在全球石油安全上的作用舉足輕重。日本、印度等國準備與伊朗開展石油合作計劃,美一直持反對態(tài)度。西方中亞石油政策的核心是支持西方石油公司參與中亞地區(qū)石油開發(fā),力圖建立不經(jīng)過俄羅斯或伊朗領土、直接將該地區(qū)石油資源與歐美市場聯(lián)系起來的石油運輸通道。2005年5月25日,經(jīng)過長達10多年的爭吵和論證,一條綿延1770公里、橫穿3個國家、耗資近40億美元的石油管線、即巴杰管線終于正式啟用。這條從阿塞拜疆巴庫經(jīng)格魯吉亞第比利斯、至土耳其杰伊漢的石油管道,讓美國人喜出望外,因為它第一次打破了俄羅斯對里海石油出口的壟斷。

  這對正在建設的中哈原油管道,將在油源上形成直接競爭,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消極影響。

  由于美跨國石油公司已獲里海16%的石油資源和11.4%的天然氣資源控制權,加上美英合資企業(yè),美英兩國已控制里海27%的石油資源和40%的天然氣資源開采權,因此未來里海地區(qū)將成為繼波斯灣地區(qū)之后,國際爭奪石油資源的熱點地區(qū),更是美政治、外交重點著力地區(qū)。“9.11”事件后,美英以反恐為名對阿富汗實施軍事打擊,美趁機在中亞地區(qū)駐軍至今不愿撤離,其另一真實意圖,恰恰是要擴大對該地區(qū)石油資源控制的影響。

  美不僅對中國與中東地區(qū)包括伊朗實施石油合作心有不甘,對中國在北美、非洲地區(qū)參與石油勘探開發(fā)也不無忌憚。

  北美地區(qū)一直是美所謂“傳統(tǒng)”石油資源地,2004年墨西哥、加拿大石油產量分別為每天382.4萬桶、308.5萬桶,出口量分別為214.8萬桶、207.0萬桶,其中向美出口量分別為211.9萬桶、164.2萬桶,也就是說美從這兩個國家進口石油量小計占其出口總量的89.2%,占美進口總量的29.1%。因此從地緣看美將該地區(qū)石油資源,理所當然看作“自家”資源不容他國插手。最近中國在加拿大加強采購油砂資源,已引起美關切,其財政部長斯諾7月8日前往加拿大主要油砂產區(qū)艾伯塔省訪問,并對加拿大政府和議會暗中施加影響。

  作為世界八大產油區(qū)之一的非洲,目前已探明石油儲量僅次于中東和南美洲,撒哈拉以南國家向美供應的石油,已占美石油進口總量的16.4%,預計2015年非洲石油將占美石油總輸入的25%,非洲地區(qū)已成為美優(yōu)先考慮的石油戰(zhàn)略目標之一。

  盡管在國際上一直存在著美中石油競爭加劇的推論,但當前美中在石油上的競爭并不比美與日、德等石油進口大國更嚴重。美對中國找尋國際石油、并涉足地區(qū)資源開發(fā)不便明確反對,卻一直將中國視為戰(zhàn)略對手及稀有資源競爭者,對中國能源安全特別是由此重構國際石油版圖戒心日重。最近美朝野對中海油競購優(yōu)尼科過度關注,已將一宗商業(yè)并購演變?yōu)檎螁栴}就是典型實例。然而面對中國經(jīng)濟實力不斷強大,能源尤其是石油需求不斷增長,美一面聲稱歡迎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一面又擔心中國可能對其全球能源利益產生沖擊。畢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位居世界第七,貿易量位居世界第三,外匯儲備位居世界第二,而且外匯儲備主要用于購買美債券,在國際政治、外交、經(jīng)濟等領域擁有較大影響力,中國崛起既不可避免又受人歡迎。因此為加強國際能源事務交流,2005年7月初經(jīng)中美兩國商定,美宣布在北京成立能源辦,以便建立與中國的能源協(xié)調機制。

  長遠來看,美、中作為世界上第一、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理應就世界能源特別是石油資源加強對話、溝通和協(xié)調,最佳發(fā)展方向是構建既形成良性競爭又充滿戰(zhàn)略合作的建設性關系。

  有石油的地方就有日本的身影

  日本是資源貧乏國,經(jīng)濟發(fā)展一直受能源安全困擾,目前其80%的能源依賴進口,石油消費量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消費總量的6.4%;石油進口量僅次于美居世界第二位,因此石油戰(zhàn)略也是日本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重大課題。

  除與產油國簽訂長期貿易購買石油,日本早在1950年代末期就設立了阿拉伯石油公司,負責獲取中東地區(qū)石油開發(fā)權,迄今為止已在許多產油國獲開采權,建立了海外石油開采基地。目前其石油80.6%從中東進口。但由于中東地區(qū)局勢動蕩及美對中東石油逐步加以壟斷,其他國家的影響力正在減弱,日本也面臨進口石油渠道多元化問題。

  為與中東國家維持良好關系,日本甚至不顧美反對最終與伊朗達成重大石油協(xié)議。從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開始,日本就非常注重能源進口多元化,一直在世界各地積極探索石油來源的各種途徑,但受石油產地和儲量限制成效不大。前幾年日本政府又在其它地區(qū)加大這方面投資,希望獲得更多更便宜的石油。

  隨著中亞特別是里海地區(qū)石油資源日益成為國際政治、外交重點關注地區(qū),1990年代中后期日本政府就提出中亞地區(qū)“絲綢之路外交”新構想,核心是希望通過大規(guī)模經(jīng)濟技術援助參與該地區(qū)油氣資源開發(fā),近年來更在中亞地區(qū)加強石油外交。在俄遠東輸油管道項目上,日本就利用日元外交與中國展開競爭,使中俄幾成定局的安大石油管線夭折,繼而提出泰納線方案。在此攻勢下,俄對東部石油管線是修建到大慶直通中國,還是修建到納霍德卡權衡5年之久。今年八國峰會召開前夕,日本又“利誘”俄,稱其如同意將此管道項目優(yōu)先供給權給日本,日本對該項目的資助將由70億美元增至90億美元。

  然而正是在八國峰會上,俄總統(tǒng)普京宣布,從俄東西伯利亞到太平洋沿岸的石油管線第一階段將于2008年完成,整個工程歷時7年。按計劃該管線一期工程建成后,俄每年向中國供油約2000萬噸;向日本供油則通過鐵路,年供應1000萬噸。此管道建成后,將使日本獲得最近的海外石油供應市場。

  由于深海勘探技術的運用和幾內亞灣地區(qū)新油田的發(fā)現(xiàn),非洲石油已成為日本新目標。目前其正通過各種方式發(fā)展與非洲國家的關系,主要在埃及、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等國參與石油勘發(fā)。其首要手段是向非洲國家增加政府開發(fā)援助,既瞄準該地區(qū)石油資源又可撈取政治資本,為其“申請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謀取非盟支持。

  由于中、日兩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的相似性,主要進口石油資源的同源性,加上地緣政治、經(jīng)濟的相關性,未來兩國在國際石油資源市場上還將產生競爭。但同為亞洲地區(qū)石油消費大國,中日兩國應充分利用業(yè)已形成的國際石油利益格局開展合作,在避免惡性競爭的同時,共同推動建立亞洲國家之間、甚至亞洲國家與歐佩克組織國家之間的石油對話機制,并尋求亞洲石油儲備合作機制,以促進亞洲主要消費國之間、消費國與生產國之間在石油領域的合作,以提升亞洲消費國在國際油市的地位,增強亞洲石油整體安全。

  俄羅斯以資源為武器左右逢源

  俄是除中東以外的石油資源大國,也是非歐佩克組織石油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有資料表明,僅西伯利亞地區(qū)能源資源就十分豐富,原蘇聯(lián)石油儲量中約一半集中在該地區(qū),秋明一個州的油氣資源就超過美全部儲量。近年來俄在加強與里海地區(qū)中亞國家在石油領域合作的同時,也以石油為籌碼,與中、日、印等亞洲國家積極開展務實能源外交。

  中俄作為戰(zhàn)略合作伙伴,一直謀求在能源、軍事、安全等領域加強合作。如今中國每年從俄羅斯進口大量石油,這些石油絕大部分產自西伯利亞地區(qū)。2005年5月俄政府批準了“泰納線”建設方案,這條輸油管線的西部起點就在西伯利亞泰舍特。俄總統(tǒng)助理舒瓦洛夫表示,如俄石油開采量在保證“泰納線”運輸能力同時仍有富余,俄準備通過鐵路擴大對中國石油出口。前不久俄鐵路部門證實,東西伯利亞鐵路局在今年前5個月已向中國運輸310多萬噸原油,比去年同期增長37%。而中哈原油管道于2005年底建成投用后,其初期年輸送1000萬噸原油中,可能有500萬噸來自俄。

  泰納線由俄西伯利亞泰舍特至靠近中國東北的納霍德卡。一期工程經(jīng)騰達至斯科沃羅季諾;后續(xù)工程至納霍德卡,主要輸送西伯利亞各大油田的原油至遠東地區(qū),向中、日、韓等國出口。然而俄遠東石油管道一直備受世界矚目,尤其俄究竟將修建從安加爾斯克到中國大慶的安大線,還是從安加爾斯克到納霍德卡港口以面向日韓的安納線,涉及中日能源爭奪,令俄政府5年未決。

  泰納線正式出臺后,日方又以種種借口使許諾的資金遲遲不到位。今年1月俄工業(yè)和能源部長赫里斯堅科及俄石油公司總裁謝爾蓋.巴格丹奇科維訪問北京時,這家完全國有的石油公司與中方簽訂了出口4800萬噸石油的協(xié)議,中國則向俄方提供60億美元貸款。

  實際上泰納線一期工程,就是把產自俄西伯利亞地區(qū)的原油,運至離中國邊界僅60公里的斯科沃羅季諾,然后再由鐵路或石油管道分線向中國供應石油。赫里斯堅科還表示,泰納線一期工程還包括在納霍德卡港附近的佩列沃茲納亞灣建設石油基礎設施,以保障每年3000萬噸原油的輸出量。7月8日出席八國峰會的俄總統(tǒng)普京還在蘇格蘭舉行記者會時表示,俄在不久前舉行的中俄高峰會上已答應中國,將投入資金加快鐵路和油管建設,以增加對中國的石油供應。普京還重申將優(yōu)先興建通往中國的石油管線,然后興建供應日本的俄東岸港口管線。這說明盡管俄遠東石油管道建設方案已發(fā)生變化,但直接到中國的管道支線仍有可能修建。

  經(jīng)過屢次起伏并漫長而讓人疲倦的談判,中國終于搶先日本,成為俄遠東石油管線首要顧客。這最后的結果看起來有些突然,卻也在意料之中。

  2005年6月2日,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與俄外長拉夫羅夫、印度外長辛格在俄遠東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非正式會晤,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qū)問題進行廣泛溝通,會晤后發(fā)表了《聯(lián)合公報》。公報提出三國在運輸、農業(yè)、能源和高技術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這已是中俄印三國外長第四次非正式會晤。與前三次不同的是,這次會晤核心議題是能源合作。此前赫里斯堅科就曾透露,俄計劃將尤甘斯科20%的股份出售給中石油。印度也表示希望獲尤甘斯科10%~15%的股份。

  這次會晤受到國際輿論高度關注,因為三國外長會晤后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將吸收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作為該組織觀察員,由此三國將齊聚上海合作組織。隨著中俄印三國間政治、經(jīng)濟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能源合作不斷深化,戰(zhàn)略三角關系已呼之欲出,這將重組國際石油版圖,更將在未來沖擊地緣政治格局。

  印度將石油安全作為重要戰(zhàn)略目標

  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快速平穩(wěn)發(fā)展,印對能源需求急劇上升,已成為世界第五大石油消費國。印石油自給率相對較低,2004年僅為32%,對外依存度達68%,已成為世界第六大石油進口國,其進口原油的70%左右來自中東地區(qū)。根據(jù)國際能源署預測,2020年印對外石油依存度將達91.6%,這意味著石油安全已成為印最關切的戰(zhàn)略之一。為減少進口風險,印獲取石油資源已不再局限于中東,目標已投向非洲、中亞、俄羅斯、東南亞甚至拉美地區(qū)。凡中國石油公司留下足跡的地方,幾乎都能發(fā)現(xiàn)印石油公司尾隨的身影。不久前印政府重新修訂了能源戰(zhàn)略,其中尤以油氣管道為重點,計劃“三管齊下”,凸顯了印維護能源安全的決心。

  早在10年前西線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氣管道就已開始籌劃,只因當時緊張的印巴關系將其擱置。該管線以伊朗南部油田為源頭,通過陸路穿過巴基斯坦到達印境內。工程全長2775公里,投資41.6億美元,計劃2009年建成投用。此管線一旦鋪就,按照協(xié)議伊朗每年向印供應500萬噸液化天然氣。隨著印巴關系緩和,印不顧美反對又開始部署這條管道。2005年6月3日,印石油部長艾亞爾親赴巴基斯坦和伊朗開展“管道外交”,就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氣管道項目合作進行訪問。

  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氣管道是印能源布局北線,兩年前印正式參與該管道項目投資談判。這條線路的主要障礙是管道需經(jīng)過動蕩的阿富汗,安全難保證,此外印還設計了另一條從中亞經(jīng)中國新疆至印的線路,作為北線備用方案。

  近來東南亞也成為印石油天然氣進口的重要關注地。今年2月印、緬和孟三國石油部長舉行會議,就修建緬、孟、印天然氣管道項目以輸送由緬開發(fā)的油氣資源達成共識,預計5年內這條印東線部分的管道可全線開通。為避免孟國情況有變,印計劃繞開孟國修建這條管道,直接從印東北部進入印內地。

  印還密切關注將里海石油運送出來的各條戰(zhàn)略通道,多方爭取參與埃及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輸油管線項目,試圖將里海石油通過這條線送到本國。

  為取得發(fā)展經(jīng)濟的“硬通貨”石油,印不僅注重與能源資源大國俄尋求合作,爭取在俄獲部分石油份額,而且開始與亞洲消費大國加強協(xié)商,力求通過聯(lián)合打破美石油定價權。

  印對外石油戰(zhàn)略更趨于以互利合作為出發(fā)點,這不失為理智選擇。由于中印兩國類同的石油供給與需求現(xiàn)實,中印石油領域難免出現(xiàn)競爭,但競爭的同時都在尋求合作。其合作既廣泛又多層次,既有雙邊合作又有橫跨歐亞的中、俄、印三方石油戰(zhàn)略合作,還有亞洲范圍的多邊磋商。如中國在蘇丹喀土穆建造了一座煉油廠,而印建造了一條管線將煉制好的油品輸送到附近港口再出口;如雙方已達成共識,共同合作開發(fā)緬油氣資源,將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石油天然氣管道延長到中國;再如中、印、日、韓與中東主要產油國于2005年1月6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亞洲主要石油供應國與消費國部長級圓桌會議”,討論原油定價和原油安全問題,并確定了機制性安排,即今后每次會議均由一個石油生產國和一個石油消費國共同承辦。惟有加強石油領域合作,中印兩國才能共同發(fā)揮石油消費大國的作用,從而確保兩國乃至亞洲主要石油消費國的石油利益,增強各自的石油安全和國家安全。


  愛問(iAsk.com)石油 相關網(wǎng)頁約4,266,598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wǎng)財經(jīng)縱橫網(wǎng)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wǎng)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wǎng)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