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經濟學人 > 2009長江年度論壇 > 正文
在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下,調高能源價格的最佳時機已經錯失,如果強行調整,企業的成本上升,一定會增加企業失敗的風險,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更加突出。
周春生/文
一直以來,我國的能源價值就處于被低估的狀態。因為“中國制造”是以低價能源以及低價勞動力為代價的,這也是我國能源方面的基礎戰略。國家對能源主要采取補貼政策,在總體生產成本低的情況下,企業往往傾向于不斷擴張。
因此,“低價能源戰略”容易導致實際產能大于潛在產能及產能過剩的情況。如果能源價格不調整的話,我國經濟產能過剩的現象將可能會持續。特別是考慮到今年以來國際上各種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我國能源價格的上調壓力很大。可以說,我國能源價格上調是大勢所趨。
但是我們認為,調高能源價格的最佳時機已經喪失。
首先,結合我國現狀來說,國家應該在通脹處于低位時進行調高,但目前我國通脹率居高不下,CPI在今年可能也難以大幅回落。
再者,日化用品、化妝品等基礎原料就是油脂,與油脂有關的衍生原料在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的影響下,今年以來價格大幅上漲,漲幅為5%-50%不等,如果再進一步調高能源價格,必然會導致物價水平全面性上漲,進一步加劇全面通脹的壓力,不利于國家構建和諧社會。
第三,我們知道,日常必需品價格的上升對富人不是問題,而對窮人則會帶來壓力,太多的窮人消費不起能源,就有可能成為社會動蕩的誘因。
從國家角度來說,重視能源問題,最終是為了服務于兩大目標,即國家戰略目標和民生目標。能源價格調整作為我國能源問題的核心環節,必然要服務于這兩大總體目標。
一方面,從國家戰略角度看,我國面臨的難點是對國際能源定價機制缺乏影響力,在國際能源價格波動時很被動。對此,長遠來看,能源價格走向市場化、與國際對接是不可避免的。同時,也要運用價格機制來真實反映能源企業成本,限制過度開發帶來的高利潤,引導企業利潤流向,緩解“中國資源需求威脅論”的影響。
另一方面,從民生角度看,在某些情況下,能源價格過度市場化可能會使公眾利益受損。與國外相比,我國人均收入水平、消費水平都遠遠落后,因此雖然能源價格低于國外,但實際公眾支出成本的相對比重可能會更高。
我們再從電力公司的角度看,其成本主要是煤炭和輸電網上網費,如果調高能源價格,輸電網建設成本必然提高,那么煤價和輸電網上網費必然會同時夾擊電力公司的利潤空間,也會進一步增大電費的上漲壓力,從而在更廣的范圍內增加居民生活成本。如果任由這種機制發展,可能導致電力供應短缺的現象加劇;如果任由發電企業長期虧損,那么投資者會退出這一領域,電力短缺現象將更加短缺。而在目前CPI高企的情況下,居民和企業已經無法接受電費的上漲,所以調高能源價格的時機有待選擇。
總之,在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下,調高能源價格的最佳時機已經錯失,如果強行調整,必然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我國將會在經濟和社會穩定方面付出相應代價。如果一定要調整能源價格,調節企業的能源價格會優于調節居民的能源價格,但企業的成本上升,一定會增加企業失敗的風險,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更加突出。
(作者現為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