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與國際化的戰略及進程(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0日 16:52 《中國金融》
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及其前提 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人民幣國際化所必然要求的技術性條件。這是因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以資本項目可兌換為基礎的,資本項目可兌換本身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內容。一種貨幣如果不能自由兌換,其在國際范圍內的接受程度必然十分有限,也將成為一種高風險貨幣。盡管我國目前還不具備完全開放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條件,但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也不必等到資本項目實現完全可兌換之后方可進行,恰恰相反,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可為資本項目可兌換創造條件。在當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已成為必然趨勢。 近年來,隨著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貿易的發展,人民幣境外流通問題變得日益重要。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幣境外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幣已經國際化了,但是人民幣境外流通對人民幣的國際化是有重要影響的。簡單說來,人民幣境外流通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如果人民幣僅在我國范圍內流通,就根本談不上國際化;另一方面,人民幣境外流通的擴大最終必然導致人民幣的國際化,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的收益與風險 人民幣國際化將使我國從中獲得巨大的收益,對此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例如,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大收益是可以獲得鑄幣稅的收入。本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進而成為儲備貨幣對貨幣發行國是十分有利的,貨幣發行國可要求其他國家接受本國的國際收支逆差,從而把這種逆差作為對國際貿易進行融資的必要手段。人民幣國際化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產生的壓力。為了解決外匯儲備增長與國內貨幣政策之間的沖突,放松對資本流出的限制已成為我國貨幣可兌換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從當前來看,人民幣境外流通、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對緩解我國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具有一定的作用。盡管其作用程度如何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但毫無疑問,鼓勵人民幣流出,既是長遠的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戰略考慮,也是短期內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途徑之一,即所謂的“泄洪減壓”的方法。 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的必然要求!白叱鋈ァ币驯淮_定為我國新時期的重要開放戰略,我國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將逐步從過去簡單地引進外資、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轉向資本輸出與產品輸出并重的全球戰略。這一戰略的轉變,將大大增加境外對人民幣的資本需求,也是人民幣獲得更多國際金融市場份額的契機。人民幣的國際化能減少匯率風險,有利于促進我國對外經濟的健康發展,提高國際金融競爭力,長期以來“中國是貿易大國,貨幣小國”的狀況也將逐漸被改變,全球貨幣體系的格局將隨人民幣的國際化而改寫。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和防范將可能產生的風險。例如,人民幣國際化將導致國內經濟遭受外部沖擊的可能性加大,特別是將面臨國際游資的沖擊。又如,一旦境外流通的本國貨幣回流,就可能會對國內的金融市場、經濟體系造成較大的沖擊,可能使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陷于被動局面。再如,人民幣國際化后我國將承擔國際金融穩定的義務,在必要時充當區域最后貸款人的角色,由此我國將可能面臨“特里芬難題”,即在以貿易逆差向儲備國提供結算與儲備手段的過程中,本幣貶值的壓力與保持本幣幣值穩定之間的沖突。 人民幣國際化的制約因素與應對策略 從全球主要國家的貨幣國際化實踐來看,一國貨幣國際化進程要求該貨幣發行國應具備的最重要的基本條件是:擁有全球經濟較大份額的經濟實力、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較強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從我國的發展狀況來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尚存在著一些不足:一是我國的經濟實力與貨幣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二是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不穩定、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國際收支失衡、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需要轉變,農業基礎、就業、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問題突出;三是經濟體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現行經濟體制仍存在難以支撐人民幣迅速實施國際化的諸多問題,如利率市場化、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資本項目可兌換等都需要進一步推進,我國的金融體系仍然比較脆弱。由此可見,現階段我國大規模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基礎并不穩固。 人民幣在國際化道路上還存在著眾多的障礙,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人民幣國際流通量增長不足;二是國內金融市場深度、廣度和國際標準化程度不足;三是在國際化過程中人民幣對外價值可能發生巨大變動,妨礙經濟政策自主性。其中,人民幣國際流通量不足將成為最大問題。 從國際經驗來看,在金本位時代,英國通過資本輸出向世界各國輸出了巨額的英鎊;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通過經常項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美元流動性;20世紀80年代,日本則通過大規模的跨國投資向各國提供日元資金。近年來,盡管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幅度增長,但規模占全球的比重仍然很小,2004年為0.74%、2005年為1.3%、2006年為1.53%。顯然,這樣的狹小規模難以支持未來人民幣國際流通量的需要。因此,我國應當在積極、有序地擴大貨物和服務進口的同時,進一步放松對外投資的管制。 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其戰略和政策取向可用“三步走”的戰略來概括。人民幣國際化的“三步走”的戰略主要包括兩個層面: 首先,在地域擴張上采取“三步走”,即堅持人民幣周邊化、人民幣區域化、人民幣國際化的取向。其邏輯順序為,先人民幣周邊化,推進人民幣在港澳及越南、老撾、緬甸、尼泊爾、蒙古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流通;再人民幣區域化,不斷提升人民幣在其他亞洲國家的地位,使之逐步成為區域性主導貨幣;最后逐步使人民幣實現國際化。 其次,在貨幣職能上也采取“三步走”,即堅持人民幣結算貨幣、人民幣投資貨幣、人民幣儲備貨幣的取向。其邏輯順序為,先人民幣結算貨幣,逐步增加人民幣在全球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份額;再人民幣投資貨幣,使人民幣逐步成為主要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主要投資幣種;最后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上述“三步走”中的步驟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銜接、相互交叉進行的,不可作絕對化理解。另外,“逐步”意味著每一步都是一個錯綜復雜且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貽誤良機,要逐步有序、適時適度地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作者系中國銀行研究員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