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通貨膨脹形勢與貨幣政策的挑戰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8日 14:45 《中國金融》
考慮到季節因素、冰雪災害以及2007年CPI基數的影響,還不能僅僅依據當前的數據推斷未來通貨膨脹的趨勢。應高度關注通貨膨脹的新情況、新發展,并區分暫時性因素與趨勢性因素的不同影響 - 張曉晶 如何判斷當前通貨膨脹形勢 通貨膨脹形勢新進展 2008年1月份CPI同比上漲7.1%。其中,食品價格上漲 18.2%,非食品價格上漲1.5%。2月份,CPI同比上漲8.7%。食品價格上漲23.3%,非食品價格上漲1.6%;比1月份上漲2.6%。而居住類價格1月份同比上漲6.1%,2月份同比上漲 6.6%,應該引起關注。由以上數據判斷國內呈現“結構性物價上漲”仍是成立的。不過,生產者價格指數1月份上漲6.1%, 2月份上漲到6.6%,以及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的環比上升,導致對全面通貨膨脹的擔心越來越多。但考慮到季節因素(如春節)、雪災因素,以及2007年CPI的基數影響,還不能僅僅依據當前的數據推斷未來通貨膨脹的趨勢。筆者認為,盡管通貨膨脹的新情況、新發展值得關注,但也要區分暫時性因素與趨勢性因素的不同影響。 成本推動與產能過剩 從中長期看,成本推動仍然是造成我國通貨膨脹壓力的最重要原因。不過,短期內,筆者認為,由于大量產能過剩的存在,這種成本推動轉化成現實通貨膨脹的程度有限。 引起成本推動的原因是多重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各類要素成本都會上升,這是很多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如果我們完全實現市場化,那么這些要素成本就已經上升了,但由于在要素價格領域存在一定的管制,所以才會有一個爆發。比如,我們的資源能源價格到了非調不可的地步;環保成本也到了非納入不可的地步;勞動力成本方面,新的《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必將帶來深遠影響。此外,由于匯率重估,資金大量流入,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價格上漲,這些也形成對要素價格的重估,特別是對土地與房地產價格的重估。 中長期而言,這種成本推動的壓力會逐步轉化成物價上漲,但短期內,這種轉化是有限度的。一方面,上述各類成本的上升是緩慢的、漸進的,另一方面,由于產能過剩問題的存在,使得成本上升向通貨膨脹的轉化受到很大的抑制。筆者認為,這種成本上升將更有可能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而不是抬升了產品價格。 產能過剩一直是前幾年宏觀調控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據發改委統計,目前70%以上的工業品和80%以上的消費品在國內市場仍存在供大于求的現象。顯然,產能過剩的格局會對相關產品的價格上漲形成巨大阻力。考慮到2008年經濟增速的放緩,產能過剩問題或將變得更為嚴重,這無疑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面通貨膨脹的爆發。 全球視角看待通貨膨脹 對于當前通貨膨脹,有一種觀點強調“輸入性”,即我們的通貨膨脹主要是外部影響,如國際資源能源價格上漲,糧食價格上漲等的影響。由此可見,全球也出現了“結構性的物價上漲”,即主要是初級品價格的上漲,而其他商品(特別是制造業商品)價格并未出現上漲。那么,到底如何看待這種結構性物價上漲的全球性現象呢?全球通貨膨脹會卷土重來嗎? 第一,初級品價格有其周期性與波動性,認為全球初級品價格將會一直處于上升態勢并沒有足夠的依據。目前的初級產品價格上漲既有實體面的供求影響因素,也受其他因素影響,如投機因素、地緣政治因素等等。因此,初級產品價格上漲的信息中是有“噪音”的。要判斷全球通貨膨脹未來趨勢,需要剔除這些“噪音”的影響。 第二,全球化的推進,實際上降低了全球通貨膨脹水平。第一,很多國家由計劃到市場的轉型,煥發了活力,導致產能大量增加,特別是制造業產品的供給大幅增加,再加上全球化的競爭,都使得這些產品價格維持在低位;第二,服務的全球化,包括“外包”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壓低了服務的價格;第三,勞動力的全球流動(盡管是受限制的)也使得一些國家或地區對當地勞工的保護性措施,如長期合同、社保、其他補貼等等,都受到了挑戰而有所削弱,從而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所有這些不但會抑制通貨膨脹的上升,甚至會導致價格總水平的下降。當然,這種變化也和央行應對通貨膨脹的決心與藝術不斷提高,以及意識到財政紀律的重要性,不搞赤字融資等有關。 第三,全球“滯脹”的可能性很小。次貸危機的蔓延導致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悲觀,進而引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悲觀。不過筆者認為出現“滯脹”的可能性很小:第一,對“滯脹”的概念要澄清。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機帶來的“滯脹”,一般是針對低增長與高通脹的組合持續時間較長時間而言,并不是指短期的組合。第二,目前次貸危機及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遠沒有當年石油危機沖擊那么大。第三,大量文獻對當年石油危機的揭示表明,是貨幣政策的失誤而非石油危機本身造成了“滯脹”。因此,有了以前的教訓,央行再犯同樣錯誤的可能性將會大大降低。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