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來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經驗及政策建議(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8日 13:47 《中國金融》
金融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及政策建議 融資結構不合理,過分依賴銀行間接融資 在我國融資結構中,以銀行貸款為代表的間接融資長期以來居于主導地位,直接融資相對落后。2001~2007年,我國銀行貸款占社會融資的比重平均達80.7%,同期國債、企業債和股票等直接融資所占比重僅為19.3%。 目前,我國直接融資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資本市場有待完善。市場體系層次和投資品種仍需豐富,包括繼續完善中小企業板、建立市場導向的產品創新機制、發展股指期貨等;上市公司質量不高,運作不規范,資本市場法制和誠信建設亟待加強,證券市場投資環境需要改善;資本市場中介服務機構仍需進一步規范發展,改善私募基金建立和發展的制度環境,健全創投資金的募集和退出機制,機構投資者仍有發揮更大作用的空間。其次,企業債發展受到制約。一是企業債發行主體受到法規限制,國家每年只批準少數符合企業性質、資產、利潤等一系列條件的大型企業發債;二是企業債發行還要受到額度控制、投資限制、利率管制等約束;三是多頭監管也導致審批程序復雜,企業發債過程較長,發債效率不高。2005 年以來,企業短期融資券的發行已經使得企業債融資比例過低的狀況有所改善。 總體看,我國直接融資工具匱乏,渠道狹窄,規模有限。為此,要繼續發展新的債券品種、金融衍生產品等,推動金融產品創新,增加機構投資者種類和數量,擴大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規模,加強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儲蓄率居高不下,居民消費受到抑制 當前,我國政府和企業部門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持續上升,住戶部門收入占比總體下降,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加上我國居民傳統上較為節儉,收入增長較快,邊際消費傾向下降,未來支出預期較大,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很快,但仍處于老齡化的前期,國民儲蓄持續較高,2004年和2005年我國國民儲蓄率分別約為45.5%和47.2%, 在世界大國中是最高的。高儲蓄率抑制了居民消費的快速增長,不利于擴大內需。 對此,要繼續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教育醫療體制改革,發展商業保險,抑制房價過快上漲,解除居民后顧之憂,擴大居民消費。 國際收支不平衡加劇,中央銀行對沖壓力加大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程度加深,企業競爭力持續增強,勞動力成本優勢依然存在,我國貿易順差持續增長,2007年達到創紀錄的2622億美元,國際收支持續多年出現貿易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局面。相應地,我國外匯儲備持續增長, 2007年年末達到1.53萬億美元。巨額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意味著基礎貨幣擴張壓力急劇增大。2007年,我國外匯占款占基礎貨幣投放的比例為53.4%。貨幣政策操作受到很大制約,央行可持續對沖壓力增大。 為此,要整合出口企業,擴大規模,提升出口產品檔次和競爭力。改革現有結售匯體制,擴大外匯市場交易主體和規模,“藏匯于民”,實行“走出去”戰略,在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下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匯率靈活性,并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利率市場化程度不夠,Shibor的基礎利率地位有待確立 一個國家的利率體系應是多層次的。其中,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居于核心,是貨幣政策傳導和調控的基礎。目前,Shibor的推出為隔夜至1年期的市場交易提供了基準,但Shibor的影響和指導作用仍有待加強,其作為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的地位有待確立,貨幣政策由數量調控向價格調控的轉變依然受到制約。同時,相對于其他銀行業機構,農信社貸款對象點多面廣,單筆業務量小,還款能力相對較差,風險水平較高。 為此,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逐步形成中央銀行調控的、以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為基礎的、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體系。目前,要逐步擴大Shibor的影響力和指導作用,理順中央銀行利率、市場利率及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的關系,建立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間接調控市場利率、市場利率引導金融機構利率定價、金融機構利率引導企業居民的投資和消費行為的利率傳導機制。 農村、城鎮基層金融服務缺位,中小企業融資難 目前,隨著銀行體系改制進程加快,縣鄉一級的金融機構逐步被撤并,業務萎縮,這一方面使得農村金融資金供給趨于緊張,另一方面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村主要的資金供給者,農村金融呈現出機構匱乏、融資渠道和層次單一的狀況。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既有企業自身底子薄、風險高、財務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也有經濟轉型時期金融體制的因素。融資配套建設發展滯后,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的公司數量和資金實力不夠,中小企業融資抵押物不足,風險投資基金發展緩慢。 對此,要培育和規范面向農村和社區的金融服務機構,發展風險投資,扶持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的機構,建立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 缺乏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金融機構退出機制,存款保險制度尚未建立 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法律制度缺位。目前,我國《企業破產法》等法規只適用于一般工商企業,其他有關法規也只對金融機構在行政撤銷方面進行了界定。同時,已有的法規條文過于簡單、分散,操作性不強,沒有形成專門的操作規范,實際執行中缺乏法律依據。我國目前在金融機構發生危機、面臨市場退出時,缺乏投資者補償機制和存款保險制度,主要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等手段來處置。這會帶來巨額資金賠付,導致道德風險,容易發生擠兌風波,不利于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金融穩定。 因此,要盡快制定和實施可操作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法律法規,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機構,建立和完善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和危機處理機制。要有及時校正的機制,避免風險傳染,損失擴大。 金融生態環境亟待優化,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需要加強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過于注重GDP增長,忽視了經濟發展方式和質量、公共服務和環境、市場秩序和制度建設,缺乏對社會和諧發展指標的考核。不少地方政府依然運用行政手段對金融企業進行干預,導致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下降。此外,我國一些地方政府在舉債受限的情況下,通過設立市政建設投資公司、信托公司、土地儲備中心變相融資,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以彌補地方財政不足。這些隱性債務融資成本較高,對一些亟需融資的生產性企業產生擠出效應。對銀行來說,這些貸款缺乏法律保障,加大了銀行信貸風險。 對此要完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優化金融企業所處的法律環境、監管環境和監督環境,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規范和發展會計、審計、評級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研究地方政府發債問題。規范政府行為,轉變政府職能,促進地方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 課題組成員:蔣萬進 郭 軍 阮健弘 王 毅 王立元 陳 浩 王東妮 徐雄飛 賁 奔 檀利民 李勁松 王長元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