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GO:不可替代的力量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19:02 《環球財經》雜志
NGO(非政府組織)作為政府和市場的有效補充,共同承擔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任務,以自己特有的力量,正在推動我國建立公共管理的多元治理格局。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潮流 文/本刊特約記者 羅兵 “不容易,太不容易了!敝袊塑料協會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董金獅在和記者談及“限塑令”出臺之事時,仍是十分感慨。 為了推動政府禁止商場向顧客提供塑料包裝袋,包括他在內的環保組織和業內眾多行業協會人士已經奔走呼吁了很多年。 長遠來看,功能空間巨大,但在現實中幾乎辦任何一件實事都“不容易”,甚至“很不容易”,這是多數專家包括NGO組織對自身功能和運作現狀的共同感受。 這同樣體現在了NGO組織在中國民生事業的推動作用上。 更超然卻更近民 “NGO地位比較超脫,他們的一些觀點可能更貼近于群眾,代表社會,這在民生領域上,對推動政府解決這些問題,尤其可能起到更獨到的一些作用!眹噎h保總局副局長祝光耀曾在國新辦的發布會上說。 事實上,在環保、公共衛生、健康和慈善等民生領域,中國的民間組織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導師唐興霖教授甚至認為,社會領域是民間組織發揮主導作用的領域。 他比較了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區別,得出的結論是:與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西方國家的民間組織相比,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的轉型時期,民間組織的發展尚處于萌芽階段,其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也存在不同。然而無論是在社會領域、經濟領域,還是在政治領域,民間組織都能夠發揮作用。在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中,民間組織并非主要組織形式,因此只是彌補政府與市場的不足,發揮輔助作用。而以民間組織為主要組織形式的社會領域才是其發揮主導作用的領域。 近年來,民間組織已經在環保、動植物保護、文教、扶貧和賑災等公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數字顯示,在國家1994年到2000年期間實施的“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國內外民間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動員的扶貧資源超過500億元,占整個社會扶貧總投入的28%。 救急和補漏 在緊急情況下,NGO可以彌補政府職能的不足,甚至起到政府部門難以起到的作用。這在剛剛結束的南方冰雪災害中,再次得到了體現。 在天寒地凍之中,不少志愿者及時加入了抗災的工作中,12月31日,貴州就已經成立民間志愿者聯合救援小組,為受災地區募捐,購買急需的生活物品。在旅客滯留嚴重的廣州火車站,大批志愿者幫助旅客轉移到安置點,并且及時發放食品和衣物。在交通中斷最嚴重的湖南和貴州等省份的路段上,公路、鐵路沿途的群眾自發地組織起來,幫助掃除路面的冰雪,安置受困在路上、車里的司機和旅客。中國紅十字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也緊急向國內外發出了救災的呼吁,并收到了來自國內外的捐助。 盡管如此,一位國內NGO組織的負責人事后反思,在此次冰雪災害天氣當中,如果有更多的NGO組織能夠及時在除雪、救助群眾、籌集運輸物資、給受困群眾提供心理咨詢等方面發揮作用,那么,政府的壓力肯定可以大大減輕,必然能夠將失誤減少到最低!盀暮Π倌瓴挥觯щy巨大,政府救援很及時,但一定會有政府救援所疏漏或不能顧及的地方。民間力量有義務配合政府更多地參與抗災和災后重建。” 這位人士表示。 他舉例,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是日本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一場災難,死亡人數高達6500人,需要搬進臨時組合屋的人有32萬。在政府的危機應對程序啟動之前,大批來自日本各地的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已經到達了現場,并開始展開救助。有人從外地趕來幫忙分發物資,有人組織民間糾察隊負責維持秩序。 1999年臺灣地區發生“921大地震”,從災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的“慈濟”義工,到多年之后的自發社區重建計劃,更是處處可見民間力量的身影。 美國前總統、聯合國秘書長海嘯重建特使克林頓,總結印度洋大海嘯救災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其中一條就是應充分發揮NGO在救災工作中的作用。在海嘯救災中非政府機構承擔了三分之一的援助資金和實際工作,他們已成為救災不可缺少的力量。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