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力防過熱防通脹 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2日 14:53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
◎ 盧中原 2007年我國經濟運行呈現(xiàn)出平穩(wěn)快速增長、協(xié)調性有所改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人民得到實惠較多的良好局面。預計2008年我國經濟仍可保持兩位數(shù)的增速。當前經濟生活中的突出問題主要是:物價上漲壓力加大,投資增長偏快,資金流動性過剩,貿易順差偏大,資產價格漲幅偏高,節(jié)能減排形勢嚴峻。因此,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結構性物價上漲轉為明顯通貨膨脹,成為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同時,應當深化關鍵領域改革,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切實推進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增強經濟增長的協(xié)調性、可持續(xù)性和共享性。還需密切關注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引起的外部經濟環(huán)境變化,以防對我國經濟運行帶來需求過度收縮的負面影響。 一、怎樣正確判斷宏觀經濟的基本面? 2007年以來,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面是健康的、良好的,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認識: 1. 經濟保持快速穩(wěn)定增長勢頭。去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GDP增速累計均為11.5%,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率也在11.5%。農業(yè)生產穩(wěn)定增長,糧食生產連續(xù)四年豐收。隨著各項政策逐步落實,生豬生產正在恢復,豬牛羊禽肉總產量繼續(xù)增長。 2.經濟增長的協(xié)調性有所改善。投資增速高位穩(wěn)趨,去年各月同比增幅大體穩(wěn)定在26%左右,預計全年投資增幅也為26%左右;消費增速逐月加快,預計全年可達16%(現(xiàn)價增幅,若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幅為12%~13%)。三大需求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合理變化。據(jù)初步測算,去年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7%,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1.6%,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1.4%。 3.經濟效益顯著提高。企業(yè)利潤和財政收入都繼續(xù)大幅增長。去年1~11月份,全國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實現(xiàn)利潤同比增長約37%;2002~2006年,同口徑利潤年均增幅高達35%以上。2004~2006年,當年財政增收由5000億元上升到近7700億元,預計去年財政收入增加額可突破1.2萬億元,比年初預算超收7000億元。國家的物力財力日益雄厚,可以把充裕的資金更多地向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改善民生傾斜。 4.人民得到實惠較多。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預計全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7%。截至9月末,全國城鎮(zhèn)累計新增就業(yè)920萬人,提前完成全年900萬人的目標,預計全年可超過1200萬人;財政用于社會保障和就業(yè)的支出3089億元,增長29.5%;全國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shù)2238萬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shù)為2781萬人,預計全年可達3000萬人,都比上年增加。 二、為什么要鮮明地提出“防過熱、防通脹”? 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物價由結構性上漲轉為明顯通貨膨脹的趨勢有所抬頭,主要表現(xiàn)在投資增長偏快、資金流動性過剩、貿易順差偏大、資產價格漲幅偏高和節(jié)能減排形勢嚴峻,最為突出的就是消費物價漲幅明顯提高。 2007年出現(xiàn)的物價上漲問題比預想的要嚴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一再創(chuàng)新高,11月達到了6.9%,全年消費價格漲幅可能達到4.7%,明顯超出年初的預期控制目標。雖然當前物價上漲總體上具有結構性上漲的特征,但是,演化為明顯通貨膨脹的趨勢正在抬頭。去年8月以來,在消費價格加快上漲的同時,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漲幅開始提高,上游產品向下游產品傳導的漲價壓力有所加大,非食品價格指數(shù)也開始走高,11月達到1.4%(如表1所示),這是應當特別注意的。 2007年投資增長偏快的特點比較突出,1~11月城鎮(zhèn)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累計為26.8%(見圖1),其中,新開工投資項目增幅達28%,比1~10月提高1.5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增速更高,累計為31.8%,比1~10月加快0.4個百分點。令人擔憂的是,投資這種高位運行是以近些年在建項目總規(guī)模偏大為基礎的,加上新開工項目增長加快,因此容易造成投資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這是以往推動經濟升溫并導致全面過熱的重要根源。在資金流動性過剩和銀行改革步伐加快的背景下,銀行既有較高的放貸積極性,又有寬松的資金來源,必然導致信貸增長過快。2007年上半年信貸投放規(guī)模就已經完成了全年預期調控目標的86%,迫使中央銀行在第四季度采取比較嚴厲的信貸數(shù)量控制。盡管2007年10月份以來新增信貸開始明顯減少,但是前期信貸增加過猛與偏大的在建項目規(guī)模相互交織,還會對投資增長帶來較大的后續(xù)影響,因此依然不可掉以輕心(見圖2)。 應當清醒地看到,當前經濟增長的速度攀升,除了合理的推動因素外,還有一些不合理的推動因素。一方面,經濟增長速度攀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粗放的增長方式推動的。我國人均資源緊缺,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嚴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污為特征的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觀。另一方面,由于經濟體制不完善,市場機制不健全,宏觀經濟容易出現(xiàn)過熱的傾向。在政府職能、考評體系、財稅體制、資源價格體系和土地管理體制等關鍵領域,改革進展還比較遲緩,政府直接干預資源配置、導致速度攀比和低水平擴張的體制誘因還沒有根本消除,這就容易導致不計成本、不顧資源環(huán)境代價的高速度。2008年面臨各級政府換屆,我們還應注意防止行政干預導致的新一輪投資高漲。如果不合理的推動因素過強,就很容易引起投資需求膨脹,刺激經濟升溫,并拉動投資品和消費品價格普遍持續(xù)上漲,經濟運行就會再次陷入全面過熱和嚴重失調,走不出大起大落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對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不合理因素務必保持高度警惕。 客觀地分析,當前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的風險有所加大,既有國內原因也有國際輸入的原因。例如,這一輪居民消費價格持續(xù)上漲,主要是受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短期波動和成本上升、特別是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揚等因素影響,引起國內糧食、豬肉、食用油和蔬菜價格漲幅過大;國際石油價格高企和國際資金流動性過剩,也容易推高國內生產成本,加大國內資金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壓力。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有的帶有短期特點,可以通過靈活調整短期宏觀調控政策加以緩解;有的則反映了體制性、結構性和國際分工變化的深層矛盾,例如國際制造業(yè)向我國加快轉移,既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zhàn)。這些深層次矛盾,只有通過加快改革和結構調整等中長期努力才能根本解決。 三、2008年物價走勢如何發(fā)展? 從供給基礎、國家已經出臺的穩(wěn)定物價政策和“防過熱、防通脹”基調的確定等方面看,只要認真落實和健全物價調控措施,2008年把居民消費價格控制在溫和上漲的區(qū)間,或低于去年的水平,是具備條件的,也是能夠做到的。同時,由于去年物價翹尾因素、今年國內要素成本和國際糧價、油價可能繼續(xù)上升等因素影響,對國內物價走勢仍應密切關注,穩(wěn)定物價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綜合分析,預計2008年物價總水平會保持溫和上漲態(tài)勢,居民消費價格可能上漲4%左右。 1.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有利于保持社會總供求基本平衡,抑制價格普遍上漲。我國糧食生產在2004年特大豐收(當年增產760多億斤)的基礎上又連續(xù)三年增產,庫存充裕,有利于穩(wěn)定糧價。2003~2006年,全國發(fā)電裝機量增長59%,煤炭增長43%,貨運量增長27.6%,粗鋼增長91%,十種有色金屬增長56%。2007年以來,原煤、發(fā)電量、生鐵、粗鋼和鋼材產量繼續(xù)快速增長。隨著各個產業(yè)的持續(xù)較快發(fā)展,基礎行業(yè)和主要商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不僅煤電油運緊張的狀況會繼續(xù)緩解,而且部分重化工業(yè)原材料供應緊張的狀況也會全面改變。 去年以來,農產品價格上漲和國家有關扶持政策對食品生產增長的刺激作用增強,加上糧食連續(xù)4年豐收,預計今年食品供求關系將由部分供不應求轉變?yōu)楣┣笃胶饣蚬┐笥谇蟆_@會減弱食品生產成本提高對價格上漲的壓力,食品價格漲幅可望逐步回落。總的看,供求總量關系一直向基本平衡甚至局部產能過剩的方向發(fā)展,并未發(fā)生逆轉或惡化,穩(wěn)定物價總水平的供給基礎比較扎實。這對于穩(wěn)定社會上的物價看漲預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利條件。 2. 翹尾因素不可忽視。去年三季度生產和流通環(huán)節(jié)的上游產品價格開始上揚,對2008年物價形勢會產生后續(xù)影響,因此今年上半年物價走高趨勢仍會比較明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累計可能達到5%左右,這對下半年穩(wěn)定物價帶來較大壓力。下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要控制在4%以下,全年消費價格漲幅才可能比2007年略低。 3. 農產品特別是食品價格存在周期性波動和攀升趨勢?陀^地看,在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快速推進時期,農產品特別是食品價格的周期性波動和趨勢性攀升,將會是長期現(xiàn)象。這對于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xiāng)差距,無疑將起到積極健康的作用。同時,食品漲價突出反映了農產品生產流通的新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農業(yè)生產成本提高和比較利益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農產品市場波動加劇而風險分散機制匱乏的矛盾日益凸顯,農業(yè)生產經營與流通方式落后的問題日趨明顯,農產品供求緊平衡的局面開始出現(xiàn),部分農產品供給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正在提高。這些因素容易過度刺激或抑制生產,并引起相關農產品價格較大漲落。特別是近兩年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刺激糧食出口增加,國內糧食供給減少,拉高國內市場糧價,今年仍要警惕出現(xiàn)新一輪糧價上漲及其對食品價格的影響。因此,迫切需要研究解決如何適應農產品供求、食品市場流通格局的新變化,改善農產品生產流通方式,穩(wěn)定食品價格。 4. 要素成本上升趨勢不可避免,對穩(wěn)定物價帶來新的壓力。隨著我國經濟持續(xù)快速增長,資源、勞動力和環(huán)境補償?shù)纫爻杀颈厝簧仙,逐步成為推動我國物價上漲的中長期因素。在各國經濟發(fā)展中,資源和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并未導致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和產業(yè)結構升級導致價格有漲有落。價格持續(xù)提高的,主要是那些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資源、不可貿易的產品和某些勞動密集型產品,例如農產品和房地產等。我國資源價格體系還沒有真正反映資源稀缺性、供求關系和環(huán)境代價,要素成本仍然偏低。只有深化資源價格體系改革,才能促進技術進步和節(jié)能降耗減排,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推動產業(yè)結構升級,增加產品供給,進而降低相關產品價格。但是這種降價需要一個過程,深化資源價格改革在短期內會加大下游產品的漲價壓力,也是需要注意的。 在我國發(fā)展市場經濟和開放型經濟的背景下,應當密切關注物價上漲的客觀壓力。成本推動型、需求拉動型、國際輸入型和體制轉軌型因素,都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在現(xiàn)實中這些因素難以截然分開,但在一定時期,某種因素會比較突出,需要審時度勢,綜合運用財政、貨幣信貸政策和相關的公共規(guī)制政策,針對不同類型的通脹因素加以治理。對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重在促進生產和增加市場供給,財政政策的作用更直接一些。對需求拉動型物價上漲,應著力抑制總需求過快增長,貨幣政策可能更有效。對國際輸入型物價上漲,則應當完善避險機制和市場平抑手段,這時可能需要倚重匯率政策和物資儲備制度。對體制轉軌型物價上漲,既要堅持完善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又要考慮社會承受能力,把握好價格改革的時機和力度,并應著力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