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出正著 歐美陷入讀秒(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1日 13:22 《環球財經》雜志
資源“殺局” “美國調整其非洲戰略,是因為面臨多重威脅,比如,來自亞洲的猛烈的經濟競爭,俄羅斯和拉美等資源富地,民族主義情緒日益強烈,以及中東局勢仍然不穩定。”加州大學非洲專家湯普森對《環球財經》說。 目前,世界石油儲量的3/4以上,已對外國股權投資關閉大門。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等產油國,也對外國投資進行限制。但是,缺少資金和技術的非洲國家仍然開放石油產業,并允許外國公司購買股權。 這可能是稍縱即逝的機會。 非洲能源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國際能源署(IEA)2005年發布報告稱,除了中東,“北非石油和天然氣市場的重要性不能被低估”。北非石油產量將增長75%,而天然氣的產量將增長3倍。 幾內亞灣的儲量更是驚人。《石油和天然氣雜志》預測,該地區儲量有600億桶,接近俄羅斯的石油儲量。 雜志稱,幾內亞灣石油日產量將超過100萬桶,未來10到15年,周邊4個重要國家及乍得的日產量,將從300萬桶增長到500萬桶。開采自該地區的石油收入,已是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Total)業績增長最快的部分。 歐洲司令部前任司令杰姆斯將軍(James Jones),曾于2006年3月在國會山作證時樂觀地估計,非洲幾內亞灣的石油儲量,使其可能在10年之內,占美國石油進口總量的25%到35%左右。 杰姆斯將軍在國會作證時說,美國應該保護其在非洲的石油利益。而這正是設立非洲司令部的主要目的之一。美國正在考慮說服幾內亞灣附近的國家,讓美國海軍繼續在附近部署兵力。 目前,西方的石油巨頭比如美國的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雪佛龍(Chevron)、法國的道達爾(Total)、英國的BP和殼牌公司(Shell),正計劃投資數百億美元,用于開發漠南非洲的石油。 美國能源信息局(EIA)今年1月15日公布的最新數據是,美國15個最大的原油進口來源國中,有3個是非洲國家,分別是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和安哥拉。這3個國家每天供給美國232萬桶原油。 值得主意的一個轉折點是,從非洲三國進口的石油量,已經超過從中東兩國的進口量。 白宮智庫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專家科恩(Ariel Cohen)稱,未來美國從中東進口的石油將減少,從西非和歐亞大陸的進口將增加。另外,從非洲進口的液化天然氣(LNG)也將增加。 歐盟也在加強與非洲的能源關系。目前,非洲出口石油的38%是輸往歐盟。2007年11月1日,歐盟、非洲和中東的重要能源國,首次在一起討論能源安全事宜。 “當歐盟考慮能源安全時,她不僅要往東看,還要往南看。我們決定建立雙邊合作和區域合作,拓展我們的能源伙伴網絡。”歐盟負責外交事務的委員貝尼特(Benita Ferrero Waldne)在會上說。 這位歐盟委員認為,在發展歐盟與非洲和中東的能源關系方面,埃及能夠充當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 歐盟能源專員安迪斯(Andris Piebalgs)稱,加深與地中海地區的能源關系,是歐盟的重要日程之一。國際能源署(IEA)的專家說,在世界能源供應方面,地中海地區將扮演一個“戰略角色”。 非洲的其他資源也備受矚目,它擁有地球礦物儲量的30%。其中,黃金儲量的40%、鈷儲量的60%、白金儲量的90%都在非洲。其他戰略性資源包括鈾、鉻、鎳、錳等儲量也十分驚人。 無論是歐盟委員劉易斯·米歇爾,還是美國議員克里斯托夫,在談到歐美對非戰略調整的時候,都特別強調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影響。 “時間恐慌” 《經濟學家》(Economist)雜志評論說,歐盟擔心丟掉作為其后院的非洲,擔心丟掉對非貿易優勢和影響。因為在過去5年之中,中國、印度、美國、俄羅斯等國家,都在加緊對非洲的行動。 歐美正陷入“時間恐慌”。 于是,歐洲為第二屆歐盟峰會付出了“政治代價”。由于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的出席,英國首相布朗最終沒有與會。“這等于是分裂了歐洲。但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壓力,迫使歐盟不得不這么選擇”。 中國尤其讓歐盟感到不安。目前,中國是非洲第三大貿易伙伴,緊隨歐盟和美國之后。 中國商務部西亞非洲司提供的數據是,2007年1月至11月,中非貿易額已達659億美元,同比增長31%,其中,出口額為335億美元,進口額為324億美元。預計全年將超過700億美元。 根據中國政府的規劃,到2010年,中非貿易額將超過1000億美元。這個數據與歐非2006年3100億美元的貿易額相比還相去甚遠。但中非貿易的發展速度讓歐盟目眩—— 2000年,中非貿易額僅為100億美元,7年之后,這個數字增長了6倍。而歐非貿易額僅增長45%。歐盟擔心,中國有朝一日會取代它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而貿易意味著戰略利益。 不僅是貿易,中國對非洲的投資也刺激著歐盟。2007年1月至9月,中國對非直接投資6.5億美元,同比增長102%。最具轟動性影響的是,同年10月,中國工行斥資56億美元,收購了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份。 “正是為了在非洲收獲人心和影響,歐盟最終才收回對穆加貝的旅游禁令,還邀請他參加第二屆歐非首腦峰會。蘇丹總統巴希爾(Omar al-Bashir)能出席也是這個原因。”南非一位外交專家對《環球財經》說。 而讓美國備感憂慮的,是中非間的能源關系。從1993年開始,中國已經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目前是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因此,中國在能源方面的一舉一動,都會觸動美國緊張的神經。 白宮著名的智庫之一、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一份報告說,到2010年,中國石油消費的45%將來自非洲。中國從非洲進口的石油,主要來自安哥拉、蘇丹、尼日利亞、赤道幾內亞等國。 而到2015年,美國進口的石油中,預計有25%到30%來自非洲。于是,中美成為非洲石油的兩個最大進口國。這是一個讓西方敏感的事實。 許多美國媒體都認為,中國發展與非洲的關系,主要目的就是獲取石油,為此甚至“不擇手段”。但非洲雜志《東非人》(East Africa)刊登評論稱,美國媒體采用的是“種族主義者的雙重標準”。 這篇于2006年2月發表的文章列舉數據說,美國流向非洲的FDI,有3/4是在石油產業。而1979年至2000年間,中國在非洲的FDI,有64%是在制造業,只有28%在自然資源方面。 布魯金斯(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中國問題專家道斯(Erica S.Dows)也說,中國的石油公司在非洲還只是小玩家,在非洲石油資產的價值和產量,都不能與西方的石油公司相提并論。 道斯引用麥肯澤咨詢公司(Wood Mackenzie)的數據稱,中國在非石油投資的商業價值,僅僅是西方在非投資商業價值的8%,是非洲石油總投資的商業價值的3%。而且,中國公司的深水探油技術還不成熟,無法威脅西方公司在非洲最好的油塊,比如,位于幾內亞海灣的深水油塊的利益。 像道斯這樣的反對“中國威脅”論調的西方人士大有人在。歐盟著名的非洲專家、南非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員、倫敦經濟學院教授奧頓(Chris Alden)就是其中的一位。 中國“正著” “中非關系應該說是健康的,是建立在共同的經濟利益、有效的政治對話、都是發展中國家的共性的基礎之上的。”這位教授在接受《環球財經》采訪時說。不過,這種健康的關系正面臨威脅。 中國出口非洲的某些商品,由于價格優勢明顯,對當地制造業和就業造成一定影響,再者,某些中國企業在非經營不規范,發生一些安全事故,或刻薄對待當地勞工,從而引發當地的排華情緒。 西方媒體經常提及的例子是,2006年4月20日,贊比亞謙比希銅礦區發生爆炸,至少51人死亡,而礦區的主要投資者是中國企業。 華立藥業總裁逯春明告訴《環球財經》,1990年代末、本世紀初時,中國鼓勵企業“走出去”,于是簡化了對外投資程序,因此,投資海外的企業猛增。目前,在非洲的中國企業已超過800個。 “這么多的海外中國公司,其中難免有經營不規范者,政府應進行適當引導。”這位在非洲經營了12年的總裁對記者說。 奧頓教授則透過本刊向中國政府建議,應與非洲國家共享有關數據,以便于當地政府進行監管,“畢竟應該由當地政府執行當地的法律”。他說,中國可以派出一些官員,協助當地政府進行管理。 中央對外聯絡部非洲局副局長鐘偉云,在接受《環球財經》采訪時表示,中國可發揮好駐非使館經商處職能。但是,“他們雖有對中資企業進行監管的職能,但權威性還不夠,需要國內新的授權”。 鐘偉云認為,國內各有關部門之間也需要加強溝通與協調,使存在的問題能及時被發現并得到解決。 外交部非洲司官員告訴《環球財經》,中國正努力完善有關政策和法規,建立健全審批和核查制度,加強政府對赴非企業的引導、服務、管理和監督,盡可能從機制上防止此類問題的發生。 外交部非洲司這位官員介紹說,中非之間已經建立了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如何本著真誠友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互惠的原則,推動這一伙伴關系深入發展,是我們對非工作的重點”。 他說,非洲司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則是,全面落實2006年北京峰會成果,尤其是胡錦濤主席在峰會上宣布的,加強對非務實合作8項政策措施。“2008年將是落實工作全面推進的關鍵一年”。 這位官員向本刊透露,截至目前,中國已向47國提供新的雙邊援助,與15國簽署優惠貸款協議,免債、免關稅舉措已接近完成,并且正在積極推進在贊比亞、毛里求斯和尼日利亞建設經貿合作區。 中國政府的這些“正著”,正是非洲國家所希望的。 多方“共贏” “絕大多數非洲國家都認為,中國是重要的貿易和發展伙伴,尤其當西方國家做得不夠好的時候。”白宮著名智囊人物、華盛頓大學教授大衛·辛,在接受《環球財經》采訪時如此表示。 這位白宮智囊人物認為,各國在應對這個“新棋局”的時候,不應把它當作“零和游戲”,而應盡可能達到“共贏”。 “我相信中美兩國都希望非洲政治和經濟穩定,而且兩國正在通過自己的方式幫助非洲發展。中美在非洲的利益是大體相似的,因此,兩國合作的可能性要大過競爭的可能性。”大衛·辛對本刊說。 辛教授說,中美在反恐、反洗錢和減少沖突上有共同利益。這位白宮智囊曾在國會作證時稱,他質疑多數報道中國在非洲角色的美國新聞的真實性,他警告美國的研究者“應保證消息源的正確性”。 比如,西方媒體經常指責中國稱,是中國對石油和其他資源的旺盛需求,使得這些商品的價格大幅走高。“價格走高的原因其實有很多,事實上,這些商品價格的增長,有利于非洲經濟的發展”。 大衛·辛向《環球財經》表示,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在非洲的行動,積極參與解決蘇丹達爾富爾的問題,積極幫助當地改善衛生事業和農業,這些都體現了中美以及非洲國家的共同利益。 而中國與歐盟的合作早已經開始。從2006年起,中國的非洲政策,已成為中歐政治對話中的重要議程。 與國際組織的合作之門也已打開。中國已成為國際開發協會的出資國之一。2007年12月18日,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稱,愿意與中國展開合作,在非洲共同開展項目。 在接受《環球財經》采訪時,中國外交部非洲司官員表示,中國加強與非洲的友好合作,旨在通過優勢互補、平等合作,與非洲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中非合作也是國際發展合作的一部分,是公開、開放、透明的,不會影響其他國家與非洲的合作。中國愿意與國際社會各方在對非合作中,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為非洲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