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王永志/文
在中國房地產景氣上升、高檔商品房大行其道之際,上海市日前宣布廉租房制度擴大試點,年內初步建立一個覆蓋全市的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制度。而最近由國務院發布的《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也明確國有股存量出售的收入,全部上繳全國社會保障基金。這些舉措,在在說明中國政府和地方政府著力為城市弱勢族群排憂解困。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不斷提高,不僅“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有的甚至躋身千萬、億萬富豪榜。但是,毋庸置疑,一部份企業職工因各種原因而下崗,或單位不景氣而生活困難,特別在購置住房、改善居住環境方面更是力不從心。為解決這些人的居住和生活窘境,中國各地政府相繼推出形式不同的安居工程,以幫助他們安居樂業。然而,在不斷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同時,仍有相當的城鎮居民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有鑒于此,上海市于一九九九年出臺了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的政策,并在長寧、閘北兩區開展試點,已有近三百戶受惠。如今,廉租房擴大試點年內將覆蓋整個上海,對于茲待施以援手的城鎮弱勢族群無異久旱逢甘霖。
中國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對上海市形成以財政負擔為主、以住房公積金增值資金、社會捐助及其它資金渠道為輔,以幫助更多困難家庭改善住房條件的做法予以肯定。他在南京參加合作住宅發展理論政策研討會上指出,在解決老百姓的居住困難方面,合作建房的形式將大有可為。而一些與會專家認為,合作建房應著重解決那些申請廉租房條件不符、購買經濟適用房又有困難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
事實上,在社會結構轉型、經濟體制轉軌、產業結構調整、公有制企事業單位改革等因素的制衡下,以及社會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中國城鎮已經悄然出現了“新貧困”人群。北京市委黨校對北京市貧困者進行摸底調查,形成“北京市城市居民貧困問題研究”的報告,認為就業難、難以承擔子女教育費用和傷病殘為這些弱勢群體的主要特征。據稱,北京城八區目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達二萬七千三百戶,人數為五萬五千人。政府在摸清這些弱勢群體的基本狀況后,將可采取更有的放矢的辦法予以扶持。
與此同時,北京市將在國有企業取消再就業服務中心的過程中,對大齡下崗職工實行保護性政策。這些政策包括由企業按規定繼續為其交納社會保險費;企業給予經濟補償并解決有關債務;對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企業,如一次性支付經濟補償或償還債務有困難的,經政府批準,可以通過變現部分閑置設備資產和轉讓土地所有權等方式籌集資金;或采取與職工簽定分期付款協議、沖減職工租住或購買本企業住房的房租或購房款。
在對城鎮弱勢群體予以扶持的同時,一條頗有意思的消息映入眼簾:北京稅務機關將對海淀區若干高收入者定向追蹤,關注他們個人所得稅交納問題。
此間人士認為,這些舉措的推出,既符合本國、本地的實際,又借鑒了國外的經驗,有助于社會公平、理順民心和社會穩定;對于處在困境的城鎮弱勢群體,更是功德莫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