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經濟放緩為標志的全球經濟減速,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的未來走勢對中國有何影響,中國應當如何應對?在日前舉行的“全球經濟放緩與中國的對策”國際研討會上,京城的一批專家就此問題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對中國影響有限
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認為,在美、日等國已經出現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跡象,同時全球經濟放緩通過貿易、投資等領域,給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已經產生了影響。幸運的是中國有很大市場,因而影響有限。即便如此,中國應當立即制定相應的微觀政策,以求將這一影響降至更低。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謝平認為,因為全球經濟形勢對中國的影響不會很大,加之我國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余地已非常有限,因此在宏觀政策上不應采取過激或強烈的反應。
吸引投資仍是當務之急
關于中國應當采取的對策,專家都把繼續吸引投資作為重要措施。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鄭新立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每年用于基建的投資就有幾千億,發展傳統產業的余地還很大。如果能有效地加快資本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流動,輔之以技術、裝備的流動,會使發展中國家避免受到大的影響。
樊綱認為,最近幾個月,發達國家的外國投資有了強度很大的反彈,但發展中國家卻仍在受到投資減少的影響。為了緩沖外部壓力,應及時區分結構調整與微觀經濟政策的區別,微觀調整可能使改革放慢,降低發展熱情,因此可考慮實施靈活的匯率機制。
謝平提出應在鼓勵私人投資上作文章,使其成為繼外資之后另外一個重要的投資來源,以發揮微觀政策的宏觀效應。
發展新經濟不可逆轉
國家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劉鶴分析美國納斯達克[微博]市場的波動后認為,過去被神話的新經濟已經向傳統經濟全面回歸,兩者開始全面結合。這種結合不是簡單的技術運用,而是對傳統經濟生產要素進行全面整合,形成新的附加價值。在這一過程中,虛擬產權放大實體產權的作用,新的IT產業在資本市場上創造現金流,以至形成利潤,需要一定時間。這一過程可能相當緩慢,也許會出現反復,但最終會以W型形態上升。總而言之,如果承認未來世界經濟仍然是新經濟與傳統經濟整合的過程,如果新的經濟周期充滿技術變革和制度變革,那么可以說,新經濟發展的大勢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