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日前北京大學創業投資國際論壇講了兩個故事。他意在告訴大家做事情時首先要搞清楚誰是最大的受益者,拿應得的報酬時不要羞羞答答。
厲以寧說:“我的書里引過孔子的兩個學生的故事。一個故事是春秋時期魯國政府有一條規定,凡是魯國人到國外去旅行,看到魯國人在外淪為奴隸的,可以墊錢把他贖出來,回國后到政府去報賬。孔子有一個學生外出時墊錢把一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贖了出來,但回國后沒有去報賬,許多人因此就夸他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就責備他的說,你沒有去報賬,別人都夸你,可另外的人在外面遇到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就會想:到底墊不墊錢把他贖買出來呢?不去報賬就白白丟了一筆錢,去報賬別人就該比較了,某某人品高尚沒去報賬,這家伙就不如他。他一想到這點就會視而不見,使淪為奴隸的魯國人沒辦法被解救出來。
“第二個故事說孔子有個學生在河邊走路,看到一個人掉到河里快被淹死了,家屬呼救時,他就奮不顧身跳下水把人救上來,家屬非常感激,送了他一頭牛。這個人把牛牽回家時,街上的人就說,這個人救人雖然不錯,可是心也貪,別人給了這么貴重的禮物他都敢要,這個人也不怎么樣。孔子知道后就表揚這個學生說,你做對了,你這個行為在向社會宣告,只要你冒險去救人,家屬給多高的獎賞你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拿回家,于是就會鼓勵更多的人下水救人,有更多快被淹死得人會被人救起來。”
厲以寧總結說,“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看問題應該從誰是最大的受益者這個角度出發。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就知道我們搞創業投資、搞知識產權入股等,本人得好處了,但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高科技上去了,發展起來了,國外的留學生回來創業了。我好幾次在外面跟那些企業家、發明家講,給你的知識產權你就該要,給你的獎金你就要拿,你不能夠不要,你不要別人就不好意思要。你說多了,多了你先領回去,發洪水你再捐嘛。”(本報記者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