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價格是每位市民都十分關注的焦點。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藥品市場價格秩序混亂,價格大幅度上漲,社會醫藥費負擔過重。從去年5月30日開始,有關部門連續7次降低部分藥品價格,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藥品價格上漲勢頭,市民得到一定的實惠。但為何很多市民面對品種、規格眾多的降價藥品,卻感覺不到藥費負擔真正降下來了呢?
應該承認,國家和遼寧省連續7次降低了近300個品種和規格的藥品零售價,降價的幅度都不小(少則10%,多則60%)。有人說沒啥感覺的原因是降價品種還太少,有人說是常用藥價格沒降下來,還有人說主降價藥品根本沒有上市等等。說沒見著實惠肯定不對,說藥品降價的效應立竿見影也未必,原因何在?且聽業內人士如何說。
一藥多名稱
讓人難分辨
國家發布的降價藥品大部分只用了化學名稱,而不用商品名稱,有的用了商品名稱則不用化學名稱,市民由于分辨不清,失去了不少購買降價藥品的機會。
現在的藥品名稱已不是十幾年前的“去痛片”、“青霉素”、“復方新諾明”時代。醫藥市場發展迅速,藥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生產、經營、進口不斷增多,藥品的商品名、別名不斷增加,有的多達十幾個幾十個,這就造成消費者分不清藥名。比如,國家公布降價藥品的名稱為羥氨芐青霉素,可老百姓知道的卻是“阿莫西林”、“廣林”、“益薩林”、“阿莫仙”等等。哪里知道它們就是羥氨芐青霉素?抗心絞痛藥“硝酸異山梨酯”為化學名,商品名又叫“心痛治”、“消心痛”、“安其倫”、“寧托樂”等,別說是普通患者,就是醫務人員也有說不清楚的。
針對藥品降價,一些藥廠還采取了同藥異名的手段,他們將同一種藥換個別名,猛打廣告,提高價格,以“新藥”的身份再出現在市場上,讓一些消費者上當受騙,使功效基本相同的藥品,價格相差懸殊。還有三資企業藥品的價格往往比同類國產藥品價格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如調價前的環丙沙星,零售價為16.2元,而不少生產廠家的出廠價僅為1.8元,一些醫療機構實際進價不足兩元,醫院售價為16.20元,而同類藥品叫“特美力”的價格為144.9元;叫“西普樂”的150.65元。
降價藥不開
高價藥猛上
藥品搞得患者眼花繚亂不足為奇,但哪些藥降價了,醫生心里有數,如果醫生有意不開降價藥,患者就很難感受到降價帶來的實惠。部分醫療部門、部門醫生在以藥養醫、以藥補醫的影響下,在藥品回扣、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愿開降價藥,而熱衷于開高價藥。
最近,物價部門就接到這樣一例投訴:11月13日,一位藥品管理部門的同志領著上高中的兒子去大連市一家醫院看病,此前一天打的針劑是氧氟沙星,降價前49元,降價后僅為10元,吃的氧氟沙星,規格為0.2g×12片,每盒15.80元;而當日另一名醫生開的針劑是甲磺酸培氟沙星,又叫“維寧佳”,吉林產61元,吃的藥為“貝泰”,同樣規格是0.2g×12片價格為38.3元。比較起來,前一天劃價為25.8元,當日則為99.30元,在家長提出疑問后,醫生又把處方改過來。
無獨有偶。在一家醫院的急診室,38歲的鐘女士感冒發燒,平日開的是青霉素注射劑,而此次醫生沒有不問青霉素是否有過敏史,就直接開了另一種針劑,說是“新藥”,一劃價70多元,已下崗的鐘女士拿著劃價單要求醫生重新開青霉素,結果花了不足20元。一前一后相差50多元。由此看來,部分醫院不少醫生對求醫問診者的條件、經濟基礎不聞不問,一味開“好藥”、“新藥”也是患者感受不到降價藥品好處的另一重要原因。
文件標現價
不標調前價
如果注意研究國家的幾次藥品調價,消費者會感覺到調價的幅度,有些藥品的調價幅度甚至相當大。由于國家每次下發降價藥品文件,標明的只是降價后的價格,而不標明降價前的“原價”,消費者有時看到現價也挺高,而感受不到原來更高的價格了。
藥品價格折扣過高,嚴重影響了藥品價格整改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必須根據藥品的價格折扣情況及時降低藥品價格,并向社會公布。應該注意到,降價的藥品幾次調價,都是在不降低企業的實際出廠價的前提下,以各地調查的藥品實際價格為基礎,重新核定出廠價、批發和零售價,砍掉其中的“水分”,這里有的調整是一步到位,有的調整是逐步到位。如“奧美拉唑”膠囊規格為20mg×7粒,去年5月30日降低為每盒76元,而今年11月5日又下調為55元。
11月5日降低的120個品種規格的藥品,有部分品種是在去年5月30日降價的基礎上再次降價,如氨芐青霉素膠囊0.25g×20粒去年降價為16.80元,此次為11元;氨芐青霉素沖劑去年降為9元,此次為5.80元;頭孢拉定注射劑規格為1g去年降為82.50元,此次降為65.50元,如果公布的文件都標明原價就一目了然了。
降價打埋伏
百姓難了解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清理整頓醫藥購銷中的不正之風,藥品流通秩序混亂狀況初步得到控制。但在這7次降價的具體執行過程中,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大連市物價部門轉發國家和省有關藥品降價文件,不僅通過新聞單位播發消息,而且將文件下發到各醫療單位和藥品經銷部門。盡管如此,物價部門在前6次降價的第一天檢查時,總能發現有部分醫療單位和藥店沒按規定日期執行降價。更有些醫療單位和藥店,時至至今還在偷偷按原價銷售降價藥品,尤其是降價幅度大的藥品遲遲不能真正兌現,讓患者吃虧不少。比如去年5月30日降價的一種藥,原價49.60元,降后價為10元,去年物價部門就屢次發現有的醫院價格未降下來,今年上半年竟然又發現有一所醫院仍在按每支49.60元的優化經濟價格銷售;有些醫院管理不正規,新藥、漲價藥執行得十分積極,而對每次的降價藥品總是借故推遲執行或不執行。一家藥店的經營者說出了心里話———“大部分百姓只是知道有降價這回事,但降的是哪一種,降多少,其實一點不清楚,到時我就說你買的這個藥沒降價。真要降價幅度大了,少掙不少錢。”
不購降價藥
緊跟新特藥
市民感受不到藥品降價的實惠的另一個原因是,部分患者盲目追求新藥、特藥、高價藥,以為藥價便宜療效便不好造成的。消費者往往盲目地相信廣告,趕時髦,出什么新藥買什么藥,換個藥品、打個廣告就是一個消費群體。試想,一種藥品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及至上千萬的廣告投入,不從藥價里出又從哪里出那么多錢呢?
在采訪中,大連市內幾家大醫院對此深有感觸:一些患者經常讓醫生“開點好藥”,好像便宜藥根本治不了病似的,而醫生也順其自然,投其所好,盡是開價格高的藥。比如一位胃潰瘍患者,偏要開上百元的藥,而國家去年降價的治胃病的藥品雷尼替丁片劑規格為0.15g×10片盒裝價格僅為2.10元,30粒裝膠囊才6.30元一盒,片劑10盒21元,100盒才210元,而高價的新藥療效基本一樣,200元錢都不夠開上兩盒的;羥氨芐青霉素屬很好的抗生素藥,一盒10粒裝0.125g價格僅為2.80元,花小錢,治大病,何樂不為?
大連市一家制藥廠的副廠長介紹說:“有很多地產藥,療效好、價格便宜,如此低價藥想搞更多的廣告投入,不太可能,但不少消費者只顧跟‘明星’跑,跟著廣告走,專買高價藥,不僅在醫院,就是在各大藥房當然愿賣價高的藥,藥價越高,效益越好。”
“虛高”是頑疾
整頓不手軟
連續7次降價就像7道催戰號令,透出國家整頓藥品流通秩序、狠剎藥品虛高定價的決心。但這僅僅是開始,降價的品種、規格只占整個藥品的很小份額,百姓的藥費負擔依然很重。
據《中國消費者報》報道:從1993年到1998年的5年,我國居民的患病率增加了7.3%,醫院本該門庭若市,但今天卻有50%的城市居民有病不看,其就診率比5年前下降了18.8%。醫療費用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藥品價格上漲造成的。
一位藥廠代表說:“藥費高,患者埋怨制藥廠。其實,廠家的生產成本沒有提高,出廠價也沒有提高,是折扣在作怪。藥價越高,提成的基數越大,折扣和回扣也應越多。”某醫藥公司的一位銷售經理說:“我現在賣的這些藥實際成本只有申報價格的1/10。國內新藥的零售價多為生產成本的10倍左右,有的甚至高達20倍。換言之,花100元買的一盒藥,也許只值5元錢。”在藥品虛高定價帶來的“高折扣”中,患者是實際支付者,而制藥企業、藥品經銷單位和醫療機構成為獲利者。
造成藥品市場價格秩序混亂的原因,一是藥品生產盲目發展,與80年代全國只有500家制藥企業相比,目前全國有6300多家,僅遼寧省就有300多家,藥品供大于求;二是流通秩序混亂,全國有批發企業1.6萬家,比改革開放前多1.4萬家;三是醫院“以藥養醫”的后遺癥。
國家計委要求各地加強藥品價格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發現藥品流通差率和折扣過大,實際價格低于規定價格較多的,要及時予以調整。對政府定價藥品價格進一步加強跟蹤調查,適時降低“虛高”價格,切實減輕病人醫藥費負擔,促進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體制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對一藥多名問題,有關部門已經出臺對策。11月15日執行的遼寧省物價局《關于降低羅紅霉素等部分藥品價格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凡以通用名稱列出的藥品,不分產地和商品名稱,一律不得超過本通知價格,原規定零售價格低于本通知價格的,繼續執行原價格。
隨著藥品整頓的不斷深入,相信會有更多的規格、品種藥品降價。消費者要充分利用降價藥品治病,做到明明白白消費。(宋維家)
背景提示
●1999年5月30日,國家首次大幅度降低頭孢類國產藥品價格,品種、規格達225種;
●1999年7月22日,國家降低西力欣等114種進口和進口分裝藥品價格;
●1999年8月1日,遼寧省降低環丙沙星等67個品種、規格的國產藥品價格;
●2000年8月7日,國家降低頭孢拉定等72個品種、規格的國產藥品價格;
●2000年9月28日,國家降低膚瘍散等36個品種、規格的國產藥品價格;
●2000年11月5日,國家降低氨芐青霉素等120個品種、規格的國產藥品價格;
●2000年11月15日,遼寧省降低羅紅霉素等57個品種、規格的國產藥品價格。《市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