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廠長劉積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16日 09:26 《環球企業家》雜志 | |||||||||
他手下的這間公司是國內最早展開國際間合作的軟件公司,也是國內最大的單一軟件出口企業 從書生變成商人的過程中,他最感謝兩個人,第一個是他的導師,養成了他對人寬容、謙虛的態度,第二個是原來東北大學校長,他幫助劉將產業的文化與大學的文化相融合,又創造了支持他的環境。這兩個都是他的老師。
在這個被我們譽為商界精英的群體里,東軟集團總裁劉積仁也被屬下常年稱呼為“老師”。因為人隨和、教授出身的緣故,沒有人叫他“劉總”。當被要求形容自己的脾氣時,他歪著腦袋很是想了一下,說,“幾乎從不當著別人的面發火。” 劉積仁屬于穩重氣質的企業家類型。但是你千萬不要因此而對他掉以輕心。以我們的觀感來看,他領導的正是國內軟件界最具國際化思維的一家公司——而事實上,東軟的確也是國內最大的單一軟件出口企業。 看看那些被人們普遍用來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的指標,在東軟身上的體現吧:它是國內最早展開國際間合作的軟件公司,也是目前國內與國際同行展開合作最多的軟件公司;2001年,它率先通過了國際適用的CMM3級軟件認證;2002年,它又成為國內最早通過CMM5級認證——這已經是該認證的最高標準級別。 2003年7月1日,東軟集團旗下的數字醫療系統股份公司將第一臺螺旋CT核磁共振設備出口到美國華盛頓的一家醫院。劉積仁欣喜若狂:“像這樣的產品過去都是幾大巨頭把持,第一個GE,第二個西門子,第三個飛利浦。東軟能夠在這類產品上做出來跟他們能競爭的產品,并把這種產品打到美國去,我覺得這是很興奮的一件事。”他最新的合作伙伴就是飛利浦,今年6月底,東軟和飛利浦合作建立了生產醫療設備的新合資公司。 劉積仁留給東軟以及后來者的最寶貴的財富可能就在于此——為打造一家真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軟件企業而付出的努力。 劉積仁在36歲的時候發起成立東軟,并已經將它從東北大學一間陰暗的教室里帶到今天的天地; 當年,他小心翼翼地從日本合作公司手中接單,將那些可能是最不足掛齒的產品做得精細有致以獲得信任; 如今,他已經與這些合作伙伴平坐,甚至是抗衡。 多年來,由于歷史原因,他的父親每當聽到他去會見日本客人,便暴跳如雷。劉事后說,“不是我忘記歷史,而是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強。” 劉積仁很感激與日本企業之間的合作。“因為我們的產品從一開始就出口到日本。他們對產品的質量要求非常之高。那個時候他們對質量的概念,交付的概念,對我們這個企業的影響很大。”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轉變。劉積仁至今記得第一次交付產品的情形。彼時,劉拿著自己甚為得意的產品去日本公司驗收,“我記得當時那個日本人跟我檢測的時候,一個錯誤用一張紙,我們那個時候本來很節省,就是傳真紙的一大卷,全給打下來,因為一個錯誤一張紙,至少犯了上百個錯誤。” 從那個時候開始,東軟便進行了一次全面質量的改進。而最主要的,其實是觀念的洗刷。 “事實上,因為東軟本來是從大學里面出來的,它當時對軟件的認識更站在一個學術的角度,或者是一種科技的成果來做的。當它進行產業化的時候,就應該理解軟件是一個被別人使用的產品。這個時候,它就應該從商品的角度來看,”劉積仁說,“所以我們最痛苦的過程,就是從公司的建立起,首先要洗刷自己的那種自尊——別把自己看成做一個很高級的產品的人,而是看成做一個普通的商品,我們在做一個世界上很普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技術隱藏在產品里,讓普通的人都能夠用。” “這個階段我們應該說花了五六年的時間,才完全這樣一個變革。” 正是經歷此番改變的同時,劉積仁開始提出“軟件工廠”以及“軟件復用率”等概念——劉絕對是國內軟件行業宣揚國際化最多的企業家。 2003年,東軟國際業務收入只占到了集團業務的7%左右,劉積仁希望到2004年年底能夠超過10%。“今后的發展,就是我們希望能隨著這個行業的發展達到30%的份額。” 他對旅游很有熱情,只是沒有時間旅游,所以只能在書上“神游”。他的體會是,當你目前達不到目標的時候,可以先不著急,看一看。 國際化靠執行能力
GE :你覺得軟件公司的國際化,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理解呢? 劉積仁:現在國際化的競爭是在中國市場來展開的,國際化是一個能力,并不是一個形式。 軟件的國際化我認為有二點,一是國際化的基本能力,叫QCD,Q(quality)就是質量,C(cost)就是成本,D(deliver)是交付,就是質量成本和交付,這是基本的能力。第二是把握整個組織的能力。 GE :國際化有幾個方面,比如人才、資本、管理、運營等,東軟在這些方面有什么經驗? 劉積仁:東軟也有很多外籍的員工。但是從根本上,我覺得那些東西是一個實施國際化過程的安排,是為了達到國際化的目的而安排的。比如說我們的東軟日本公司,里面有一半是日本人,我們要用日本的公司,日本的方式,用日本人來打市場,這個都是手段。在美國我們也可能更多的用當地合作伙伴。 我不覺得一個公司雇了外國人來管理,在外國建立了分支機構,它就是國際化了。真正的國際化的含義,是國際同行業的市場上有你的位置和品牌。產品也沒有風格,沒有品牌,就不是國際化。 GE :東軟國際化的成功之道,應該怎樣來概括呢? 劉積仁:注重執行,軟件行業里面最容易被口號、概念所誤導,很多企業在耽誤時間。 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的能力差別,基本上不是在整個策略或者是戰略上,而是你真正做的時候,誰能做得到,這個差距相當大。軟件就是制造,一定要從細節做起。我們的運營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就是執行。東軟要培養一種文化,要知道自己是做最簡單的工作,所以東軟現在主要抓執行,抓細節。 GE :在世界級企業里,東軟有沒有學習的對象? 劉積仁:如果從這個角度,我更看好IBM的模式,IBM可能是東軟很好的一個榜樣。它讓人感受到在一個十分挑戰的行業里面也能夠持續的增長,大象也能夠跳舞,長的規模也很大。IBM是我們的樣本。東軟內部經常講,我們的模式跟IBM服務的模式很貼近。 (文/《環球企業家》□ 李波|文 出自:2004年7月 總第10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