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雯 許旻 發自上海
新浪財經訊 7月11日消息,兩個星期前,多家奶粉廠商證實正被發改委反壟斷調查,繼國產品牌貝因美降價,不少進口品牌也緊隨其后。對于這樣看似大面積的奶粉降價聲勢,王丁棉認為,進口品牌價格仍太高,此次降價誠意不足,大部分降價的產品并不是主打,原本就不暢銷。
“這是打擦邊球,更像是促銷。”王丁棉表示,發改委反壟斷調查后出現的這輪降價潮只是階段性的,并且這些承諾降價的企業在降價的幅度和額度上誠意不足。
例如,美素佳兒的降價幅度只有5%,惠氏等其他洋品牌的降價幅度也在5%-20%之間浮動,而據王丁棉調查,實際的降價比例可能只有5%-8%,這根本沒有辦法使消費者滿意。
王丁棉透露,在2006年到2012年之間,國外奶粉品牌平均每年的漲幅可以達到15%-16%之多,以前180至190元就可以買到的奶粉現在需要250至260元,綜合來看,這次的小幅度降價后,洋奶粉總體價格還是居高不下。
國外品牌奶粉在國內為何如此高價?王丁棉認為原因是奶粉的營銷成本太高。他說,在新西蘭、美國、加拿大、歐盟等國家,一款900g的奶粉產品只要120塊左右,但在國內卻可以要價到250塊以上,令人吃驚。
他做了一下簡單的計算,一罐900g奶粉大約需要8公斤牛奶,以4塊錢一公斤牛奶算,原奶的成本價是32塊錢,最多不超過40塊;加上運輸、加工、儲藏、包裝的成本,奶粉成本在50至60元之間;企業需要賺取的利潤以20%算,那么售價差不多在70元;可現在市面上900g的奶粉價格普遍在200元以上。
究其原因,王丁棉認為,這是銷售渠道的復雜性所造成的。國外的奶粉基本上是由廠家直接賣給商店的,即使有經銷商收費也不高,而國內的渠道就復雜得多。“國外為了防止有人倒賣奶粉,顧客一次性買幾百罐商店不會允許;但中國的奶粉企業一般會爭取醫院、商店等銷售渠道,需要給醫生、店長一些“福利”,這些成本都需要消費者買單,價格自然高了。
王丁棉對此次奶粉降價不滿意的另一點是,一般來說,奶粉企業旗下的產品種類非常多,但這次不少企業只挑選了小部分產品進行降價,有些產品可能原本就不暢銷,也不會對企業銷售造成什么影響。
比如惠氏、多美滋等都只在降價方案中標明對“主要產品”降價,其他不少產品的價格并沒有變化。王丁棉稱,企業這是以促銷、積分的方式代替降價,是在打擦邊球。
這段時間,工信部針對奶粉行業的整頓可謂是重拳出擊,預計在7月中旬,還會出臺關于嬰幼兒乳粉企業兼并重組的細則。
對此,王丁棉認為,要改善中國奶業現狀,通過企業兼并重組還是不夠的,如果大企業不能夠保證乳制品的質量,那波及的危害程度將更大。根據他的觀點,政府出臺政策只是一時的,是被動的,提升質量不能單純依靠政策,推動乳制品全面降價還是要通過簡化營銷渠道,降低營銷成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