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利
因為連續三年被查出質量不達標,ZARA近日遭到北京市消協公開點名批評,指出其漠視國內消費者權益,北京消協還將致函ZARA西班牙總部,敦促其遵守中國法律。事實上,因為質量不達標,ZARA已經不止一次地上了各地消協的“黑榜”,但令人遺憾的是,ZARA所在的颯拉商業(北京)有限公司總是采取“鴕鳥政策”,沒有給公眾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品牌形象是企業的“生命線”,企業應該像鳥愛惜羽毛一樣愛惜品牌形象,作為國際服裝品牌巨頭,ZARA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但為何ZARA在中國屢觸紅線,如此“水土不服”呢,難道僅僅是因為擴張過快而管理不善嗎?
在筆者看來,ZARA屢陷“質量門”的根源,在于其“快時尚”(fast fashion)的產品定位。眾所周知,快時尚的特征包括上貨時間快、款式新潮、色彩鮮艷、款少量多,這些特征都使得ZARA忽視了對供應鏈的質量控制。
一位熟悉ZARA供應鏈的人士向筆者表示,ZARA貨物上架速度非常快,從設計、下單到上架,只有短短的兩周時間,而國內大多數服裝企業可能需要半年時間以上。在一兩周的時間內,完成對供應商的遴選以及服裝面料的檢測是比較倉促的,這埋下了質量隱患。
對于服裝企業來說,頻繁更換面料供應商是大忌,穩定的供應鏈,意味著穩定的面料質量,男裝品牌因為產品周期長,供應商和面料質量都非常穩定。而主打女裝的ZARA緊跟潮流,不停地推出新款式,有消息稱其一年要推出1.2萬款時裝,每款時裝的量都不大,這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購物的需求,但款多量小的另一個結果,便是供應商的數量眾多且更換頻繁,ZARA很難保證新加入供應鏈的面料全部過關,而如果每款面料都做檢測,成本又太高。
業內人士還介紹,ZARA的服裝色彩絢麗,對紡織行業了解的人都知道,深色的面料是染料染上去的,顏色越鮮艷,染料就用得越多,而最表層的顏色也就越容易脫落,造成面料的色牢度較差。此外,坯布在染色后必須要進行后處理工序,減少PH值和甲醛含量,這個工序的工藝不過關,都可能使得PH值、甲醛含量超標。縱觀ZARA被查出的問題,色牢度、PH值、甲醛含量這三項不達標,和ZARA過分追求鮮艷的色彩不無關系。
不只是ZARA,“快時尚”服裝產品在追求潮流的同時,都容易放松對供應鏈的控制,其他品牌也遇到過,只不過在ZARA身上體現得最明顯而已。所以,ZARA要想避免再上“黑榜”,只有在追求“快時尚”與“款多量小”的同時,必須建立穩定的供應商體系,否則一味圖“快”而在消費者中失去口碑,最終會付出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