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7月12日電 (記者 婁辰) 世界知名快餐連鎖企業麥當勞熱賣的食品麥樂雞,近日被美國媒體揭露含有兩種橡膠類化學成分,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這是洋快餐“安全門”的最新案例。
近年來,“洋快餐”頻頻卷入食品安全事件正迅速在國內引發廣泛討論,也一次次沖擊著消費者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經:“洋快餐”安全嗎?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何時能更加主動?
“洋快餐”頻頻卷入食品安全事件
美國媒體日前爆出,麥當勞出售的麥樂雞含有兩種化學成分,一種是含有玩具泥膠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另一種是從石油中提取的“特丁基對苯二酚”,用作植物油與動物脂肪的防腐劑。麥樂雞每個雞塊的“特丁基對苯二酚”含量為0.02%,而人體攝取1克就會出現反胃、耳鳴、作嘔等副作用,甚至會感到窒息和虛脫。
麥當勞中國公司之后發表聲明稱,在中國境內銷售的麥樂雞中,這兩種物質含量符合現行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加入這兩種物質是為了防止食油起泡和保持雞塊的質感與形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前就此事件召開專家論證會,并正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對麥當勞麥樂雞相關產品進行監測。
事實上,“麥樂雞事件”只不過是“洋快餐”卷入食品安全事件的最新案例。
2005年,根據英國食品標準局發出的安全警告,我國開始大規模追蹤含有“蘇丹紅一號”色素的食品。調查結果表明,北京、廣州等多地的亨氏、肯德基店檢出了包含“蘇丹紅一號”色素的產品。
2007年,在北京、陜西一些地區的肯德基店,工作人員通過向渾濁的油中添加濾油粉,使油變得清亮,從而可以反復煎炸食品。使用濾油粉只是造成清潔假象,并不能阻止油品劣化及產生致癌物。肯德基和麥當勞也承認他們使用濾油粉清理炸油,一時間掀起了沸沸揚揚的“濾油門事件”。
食品安全監管有缺陷且總是處于被動局面
長期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的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說,經受多次食品安全事件的考驗之后,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取得了重要進步,但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和漏洞。
此次“麥樂雞事件”中,根據北京市衛生監督所事后反應來看,監管部門對麥樂雞中所含兩種化學物質的作用以及可能產生的危害是了解的,只是并未列入日常監測項目。王忠武說:“如果在日常檢測中包括這兩種物質,顯然有助于堵住食品安全漏洞,保障消費者的健康。”
麥樂雞含有化學物質一事先由美國媒體報道,進而引發國人關注,麥當勞中國公司立即發表聲明“自證清白”,公眾及國內媒體進一步質疑,隨后權威部門介入調查。這種“先國外、后國內”的被動監管儼然已成“洋品牌”食品安全事件監管的“固定程式”。
相同的監管過程也發生在“蘇丹紅一號”事件上。2005年2月18日,英國食品標準局發出全球事務安全警告,宣布400多種食品受致癌工業染料“蘇丹紅一號”色素污染,必須回收。事后,麥當勞、亨氏、聯合利華3家公司迅速做出聲明,稱其在中國銷售的產品均不含“蘇丹紅一號”色素。但隨后的調查結果證實,亨氏、肯德基在中國多地銷售的產品均檢測出了包含“蘇丹紅一號”的產品。
王忠武認為,這種“先國外、后國內”的被動監管局面,還暴露了我國當前的檢測標準和檢測方法落后。
“這當然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等諸多方面的客觀原因,但是在涉及生命的問題上,我們不應過多強調客觀原因,而應該立足現實條件,努力學習先進國家的檢測經驗和方法,不斷完善相關標準,織密監管網絡,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王忠武說。
樹立理性消費心態
記者在濟南隨機采訪的幾名消費者認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宣布展開調查,相信不久“麥樂雞事件”就會有明確的結論,只是在結論出來之前,要減少有關產品的消費。
王忠武說,不論麥樂雞的化學成分是否超標,消費者都應樹立更為理性的消費心態。首先是不能盲目相信“洋品牌”。他說:“國內許多消費者對‘洋品牌’趨之若鶩,認為跨國公司企業規模大、品牌知名度高,其產品質量必然有保證。但事實證明,即使是世界知名品牌,也不能絕對保證產品質量不出問題。另外,某些跨國公司還采取雙重標準,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存在歧視。”
其次是不要“談食品添加劑色變”。國內很多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認識有誤區,加上受媒體誤導,以為只要是食品添加劑就是壞的,盲目追捧標注“不含任何添加劑”的商品。中國保健協會副會長吳大真說,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質,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質量和營養價值,改善食品觀感性質,防止食品腐敗變質,延長食品保藏期等作用,“完全否定食品添加劑是錯誤的”。
山東省疾控中心公共衛生所副所長、營養學專家張俊黎說,目前我國對食品添加劑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只要食品企業遵循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在生產過程中按照規定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生產出來的食品就是安全的,消費者不必對食品添加劑過分敏感。 (記者婁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