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提示:春節前,工商銀行宣布取消信用卡的全額罰息條款。長期以來,信用卡行業的慣例是,持卡人如果在免息還款期內不能全額還款,即便只有1分錢沒還,銀行也會按當期賬單的全額計息。北京曾發生的案例是,某持卡人當月刷卡消費近4萬元,因疏忽少還了0.24元,結果下個月須為此支付800多元的利息。
信用卡“全額罰息”,一直被持卡人視為“霸王條款”。按照中國人的一般思維,計算利息只應該針對實際欠款金額計算,已經歸還的款項不應該計息。此前,銀行人士對此的答復是“國際慣例”。
信用卡對中國來說是“舶來品”,很多規則都是直接照搬國外現成的條例。但是,國際慣例不是萬能的,在中國很可能“水土不服”。在信用卡產業發達的西方國家,持卡人對“游戲規則”較為熟悉,“全額罰息”客觀上有助于督促持卡人按時足額還款。在消費者充分知情的情況下,即使出現“全額罰息”,也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然而,中國的信用卡產業剛起步,仍處于培育期,持卡人對信用卡的認識普遍處于較淺的層次,對于“全額罰息”自然難以接受。
對銀行而言,“全額罰息”能夠最大限度地為銀行創造收益,但負面作用十分明顯。例如對“少還0.24元,下月利息800多元”的案例,持卡人普遍認為是銀行不講道理。對于銀行而言,為了800多元的利息而使品牌受到極大的損害,可謂得不償失。銀行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向持卡人普及用卡知識并加強信用教育。
值得欣慰的是,諸如“全額罰息”等國際慣例正逐步被人性化服務所取代。多年前,按照國際慣例,國內信用卡普遍實行憑簽名刷卡消費,不需輸入密碼,這一慣例放大了盜刷的危險。在國內,盜刷后的責任認定十分繁瑣和困難。如今,多數銀行均提供密碼驗證服務,不再單純依靠簽名。此外,如“新辦信用卡未激活也需收年費”的國際慣例,如今部分銀行也已有所松動。
李若愚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