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體系7月份的新增貸款可能要低于市場預期了,受到存款大幅流失的季節性因素影響,7月末中國大型銀行新增貸款投放竟出現負增長。
7月31日,本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得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28日,工農中建四家大型銀行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僅1960億元,較之前一周負增長260億元。
即便考慮到商業銀行信貸月末沖刺的慣性,四大行7月信貸增長數字亦不容樂觀,數據顯示,四大行7月首周新增信貸投放就達1680億元。
信貸收縮背后,則是存款季節性大流失。繼月初存款大規模流失萬億元之后,進入第四周,四大行存款增長仍然乏力,單周增加僅600億。截至7月28日,四大行存款負增長9500億元。
7月30日,中央銀行時隔5個月后重啟170億逆回購,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之舉亦部分反映出月底流動性緊張及央行出手維穩的意圖。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把脈下一步宏觀調控走向打下基調。除了重申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外,會議還要求“盤活存量、優化增量、著力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把錢用在刀刃上……”
在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看來,這意味著下半年的宏觀政策總體將延續年初確定的“寬財政、穩貨幣”思路,此前決策層的多次講話均釋放出“沒有更多條件實行寬松貨幣政策”的信號,未來貨幣政策將維持中性,通過降準降息進行全面放松的可能性較小。
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也認為,從貨幣政策總體判斷看,下半年信貸增速會下滑,尤其是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幅度將明顯低于上半年。
多重因素疊加流動性承壓
7月份銀行體系存款負增長是多重因素疊加的效果,包括國企分紅和季初繳稅疊加等因素。
“6月流動性危機導致部分分紅延后,分紅疊加二季度財政匯算清繳,財政繳款量加大,存款壓力導致月末流動性壓力回升,預計月底后流動性壓力才能所緩解。”申銀萬國[微博]分析師倪軍告訴記者。
7月流動性也難言樂觀。一方面將面臨4000億以上的財政存款凈上繳,即便考慮準備金2500億退款,銀行間市場流動性依然偏緊。另一方面,最新公布的6月份凈出口數據大大低于預期,人民幣升值預期亦隨之回落,外匯占款投放的貨幣力度也將大幅減緩。
7月30日,央行重啟170億逆回購,此時正值流動性緊張時點。實際上,6月底“錢荒”橫掃銀行間市場時,央行亦采取非公開方式定向投放流動性,規模大約3000億,這部分資金將于7月底收回。
在存款大規模流失的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受到存貸比制約,相當乏力。多家接受記者采訪的地方商業銀行人士也表示,存款之外,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依舊疲軟也是關鍵因素,這與6月初商業銀行受地方政府投資沖動鼓舞,大干快上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
信貸資產證券化或常態化
此前,以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微博]為代表的市場人士預計在恢復性增長的帶動下,7月信貸可能新增9000億,較往年同期多增。
7月第四周四大行貸款負增長或許跌破這一預期。若按照四大行新增貸款占整體新增貸款30%-40%的區間預測,7月份新增貸款在6000億左右。
正如朱海斌所言,下半年信貸增速和社會融資活動將趨向正常化,從一季度相當寬松的情況慢慢退回到中性狀態。摩根大通預計今年國內新增貸款增速為14.5%,新增貸款規模約9萬多億,社會融資規模全年大概18萬億。
在信貸增速回落的情況下,如何恢復信貸傳導機制的有效性,6月錢荒風潮已經給了一個很好的教訓,大規模的套利行為將成為下半年監管重點防治的對象,而社會融資規模的構成是否會發生明顯變化,也將是下半年關注的焦點。
信貸資產證券化則為盤活存量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上周末在一論壇上強調,此前出臺的“金十條”明確提出資產證券化常態化,“資產證券化的目的是為了盤活銀行存量資金,現在中國的體系有60多萬億貸款,每年到期的中長期貸款大概十幾萬億,十幾萬億貸款里如果能把一半盤活,可能就有5萬億到7萬億的資金從存量資產轉向新的領域,這個量還是非常大的。”
7月31日,接近銀監會的人士透露,監管機構正在擬定信貸資產證券化常態化的相關政策,未來信貸資產證券化將成為銀行的一項常規業務,并不再受此前試點額度的限制。
一位政策性銀行人士向記者透露,此前多家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曾醞釀一項ABS業務創新新品種——債權資產拆分轉讓,初期擬結合信托受益權,一項介于證券化與信貸資產轉讓的品種。
不過,最終方案并未獲得監管機構通過,而其設定的信貸資產不出表的原則也讓商業銀行積極性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