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變“升息” 利率市場化為銀行轉變經營模式提供動力
新華網廣州6月20日電 (記者 王凱蕾) “您會把錢轉存到利率相對高一些的銀行嗎?”記者采訪中發現,自央行宣布調整人民幣存貸款利率浮動空間以來,大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執行高于存款基準利率1.1倍,即3.575%的上限標準。
業內分析人士表示,調整存貸款利率的浮動空間是利率市場化邁出的重要一步,而存款利率上限上調和貸款利率下限下調將擠壓銀行的利潤空間,但同時也會為銀行轉變經營模式提供動力。
降息后存款利率不降反升
最近這段時間,廣州退休市民陳阿姨一直密切關注著銀行存款利率的變化。“新聞里說要降息的時候,擔心銀行的養老錢要縮水了,沒想到銀行利率不僅沒降低反而比以前提高了一些。可為什么現在各家銀行的利率不一樣呢?”
陳阿姨告訴記者,她老伴工資卡掛靠的那家銀行還是維持原來的利率標準,盡管一年期利率3.5%和3.575%差別不太大,但陳阿姨還是打算把一部分錢轉到利率相對高一些的銀行去。
據了解,央行年內首次降息并宣布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將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調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本應從3.50%下調至3.25%,但自降息生效當日起,幾乎所有的銀行存款利率“不降反升”。除幾家國有銀行維持了3.5%的利率標準外,大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已經相繼執行了最高3.575%的利率標準。
目前,央行設定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31%,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3.25%。如果按照利率浮動區間調整后,一年期貸款最低利率為5.048%,一年期存款最高利率為3.575%,存貸款利差約為1.5%,遠低于3%的行業標準。
廣州證券金融分析師俞沖說,在商業銀行目前考核框架下,存款資源是最重要且相對稀缺的,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降息后存款利率“不降反升”,各家銀行相繼執行存款利率“一浮到頂”。
利率市場化漸近 銀行盈利能力“直面大考”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調整存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將有效提升商業銀行資金的分配效率,但另一方面,毫無疑問是降低了銀行業的利差收益。而利差收益多年來是我國銀行業的重要利潤來源。有分析顯示,凈利息收益占銀行整體利潤的平均比重達70%左右,在一些中小商業銀行,息差收益甚至超過80%。
匯豐銀行經濟學家馬曉萍認為,央行調整利率浮動區間的影響非常深遠,因為這是向利率市場化邁出的第一步,而利率市場化正是金融改革的核心所在。“存款利率上限上調和貸款利率下限下調將擠壓銀行的利潤空間,但同時也會為銀行轉變經營模式提供動力。”馬曉萍說。
此外,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利潤的影響不容小視。民生銀行的研究報告顯示,本次降息同時擴大存款利率上限至基準利率1.1倍,類似不對稱降息(即存款利率沒有下降),對該行今年全年利潤增速的影響在3%左右。但由于利率重定價的滯后效應(如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一般明年1月集中重定價),本次降息和利率市場化對明年利潤增速影響較大。
俞沖認為,僅靠“拉存款”過日子是遠遠不夠的,隨著資金獲取成本的提高,商業銀行必須盡快調整貸款機制,提高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收益率。
手握定價自主權 差異化競爭將成突破口
“剛辦了一張銀行卡,可以在機場和銀行的營業網點免費借閱圖書,現在銀行的增值服務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還真能提供很多便利呢。”在廣州讀大學的李洋同學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利率浮動區間放寬后,將賦予銀行更多的定價自主權,各銀行之間的競爭也將日趨激烈,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鼓勵銀行進行金融創新,做大做強中間業務。
目前,歐美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一般占總收入的40%-50%,而國內銀行平均不到30%,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廣東金融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劉志梅認為,未來差異化競爭肯定是銀行的“突破口”。這意味著銀行要以客戶為中心,開發有特色、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同時,還要關注競爭對手的情況,包括對方的價格、服務以及軟環境方面的特色。
業內人士建議,我國銀行可借鑒歐美同行的做法,加強對客戶經理的培訓,使得客戶經理不僅有效地銷售金融產品,還具有提供顧問服務的能力,能協助客戶制定營銷策略。此類增值服務能有效增加客戶粘性,提高客戶對銀行的認同度。
“在利率市場化的趨勢下,銀行此前高度依賴存貸差盈利的空間不斷收窄,隨著自主經營權增大,如何經營好存貸款,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開拓新的盈利領域,是銀行必須思考的,而在競爭中成長起來的銀行也能更好地為老百姓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劉志梅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