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4年“兩會”召開之際,新浪財經聯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獨家推出“兩會專家筆談”欄目,邀請北大的專家教授與各位網友共談兩會熱點。夏慶杰在文章中總結了中國發展模式成功的原因,他認為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基本提供了工業社會經濟增長和發展所需要的必要條件,如各種所有制經濟能夠生存的環境、勞動力流動、勞動力市場、大眾教育體系、融資體系、產權保護制度、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等。
以下是夏慶杰文章原文:
從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發展邏輯看中國發展模式成功的原因
夏慶杰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教授
十七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將人類社會由古代推進到了現代,工業化的不斷擴展和深入也不斷推進了現代社會的進步。古代農業社會和現代工業社會對國家經濟社會制度安排的要求有著極大差別。古代農業社會和現代工業社會的區別是生產方式的不同。農業社會以農業為主,其主要生產單位是家庭,經濟增長極為緩慢;農業社會需要產權,勞動力和土地的關系相對固定,即土地對勞動力的需求有限,也不需要勞動力流動;由于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不需要高素質勞動力,因而也不需要大眾教育體系。但是需要精英教育,主要是為政府培訓官員的。
而現代工業社會以工業為主,其主要生產單位是企業,經濟增長迅速。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企業和企業家是工業社會經濟增長和創新的主要動力。然而,以工商企業為主體的工業社會對一國經濟社會制度安排具有與農業社會不同的幾個基本要求。
第一,工業社會的主體是工商企業和企業家,因而要求致力于經濟發展的國家在其社會政治經濟架構中允許各種所有制的工商企業和企業家的存在和發展。
第二,以工商業企業為主體的工業社會需要大量可以雇傭的勞動力,這就要求一國制度安排設計中允許勞動力市場和勞動力流動。
第三,工業社會需要大量的白領職工,因而要求政府提供大眾教育體系,從而為工商業企業培訓源源不斷的技術職工、管理和經理人員、銷售人員、工程師、科學家、會計師、律師等。
第四,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服務需要銷售,因而工業社會需要產品市場的存在和正常運行。
第五,工業社會的企業和企業家需要產權保護制度。只有如此,企業和企業家的創新才能得到保護。
第六,工商業企業需要靈活穩定的融資體系。在一些學者看來,企業家最先需要的就是“信貸”,在現代企業發展中,信貸構成了經濟發展的要素;只有把這種生產要素托付給企業家才可能從完全均衡狀態的簡單循環流轉中出現經濟的發展。
第七,現代工業化社會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以保持社會穩定和秩序。
由于現代工業社會的經濟主體是企業和企業家,而且與農業社會相比工業社會在一國社會經濟制度安排上(或者說在生產關系上)具有很多不同的要求,因而在工業化時代實現經濟增長的一個核心方面就是逐步形成有利于各類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發展的包容性制度安排。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就是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
我國二十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改革開放不過是逐漸摒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和建立“包容性”經濟社會發展制度安排的過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3億噸迅猛增長到1990年的4.5億噸,農村貧困率由改革開放初的75%下降到20世紀80年代末的不到20%。另外,農村包產到戶制度實施的結果還有釋放出了數以億計的工業社會所需要的勞動力以及大量非農經營企業和企業家。20世紀90年代以國企改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成就了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民生的大幅度改善,同時也加速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局面和城鎮勞動力市場的形成。2012年6月,英國政府國際發展部首席經濟學家、牛津大學教授Stefan Dercon在實地考察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后認為:非洲國家應該學習中國的發展模式。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就極為重視大眾教育體系的建設,新世紀以來政府對教育體系的投資更是不斷增加。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黃亞生教授估計,2020年中國受到大學教育的人口將達到2個億,而美國全國的人口也就3億多。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基本提供了工業社會經濟增長和發展所需要的必要條件,如各種所有制經濟能夠生存的環境、勞動力流動、勞動力市場、大眾教育體系、融資體系、產權保護制度、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等。盡管在一些領域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如融資體系、知識產權保護等。換句話說,西式民主可能不是工業社會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日本明治維新后、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政體也不是西式民主政體,但是日本在此期間也實現了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強國。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也不是西式民主政體,但是德國當時的工業成就超過了英國。這些經濟發展事例也說明,西式民主可能從來不是工業社會發展的前提。此外,中國政府還成功實現了社會穩定和秩序、提供了優良的公共設施(如水、電、交通、通訊)。這是中國發展模式能夠成功的深層次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