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奎
一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第一個總體設計,也是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參加《決定》起草工作的經歷,給我留下難忘的記憶。
當時經濟改革已經進行了15年。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改革進入新階段的標志。在十四大以后,為了推進改革,各方面都希望能夠再進一步,抓緊制定總體規劃,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一個更為具體和完整的說法。這確實是必要的。當時的情況是:一方面,經過十多年的改革,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逐步展開,已經具備了實現改革的全局性整體推進的條件;另一方面,由于經濟體制改革是漸進的,往往是從局部試點逐步推開,雖然在許多方面都有明顯進展,但一些重要領域的改革滯后,成為經濟體制鏈條上突出的薄弱環節,影響著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的健康發展,迫切要求改革的綜合協調和全局性整體推進。這就需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進行總體設計,需要強調體制和政策的規范化。改革實踐經驗的積累,加之理論上的探索和對國外情況的廣泛了解,也使我們能夠根據中國國情并且借鑒國外的經驗,進行這樣的總體設計。
根據十四大精神,中央政治局1993年5月決定,下半年召開十四屆三中全會,討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并作出相應決定。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準,5月底成立文件起草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進行工作。起草組由25人組成,溫家寶為組長,曾培炎和王維澄為副組長。
二
5月31日,起草組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江澤民總書記在會上講話,就文件起草的意義、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和需要著重回答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原則性的意見。
經過半個多月緊張的工作,擬定了《決定》的提綱,報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審議。6月26日,江澤民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討論《決定》提綱。這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非常重要,提綱獲得認可,文件的基本面貌大體就定下來了。以后雖有不斷的補充和修改,但基本思路和大的框架沒有變過。
從6月下旬開始,起草組用兩個多月時間,根據提綱寫出《決定》初稿,并反復進行討論修改,于9月9日將第三稿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根據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的意見,修改后提交9月2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根據中央政治局討論意見又作了修改,形成征求意見稿,9月底下發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中央和國務院各部門、軍隊各大單位征求意見。
總算起來,提交全會討論的《決定》草案,是第八稿。至于在起草組工作過程中,反復研究討論、字斟句酌,究竟有多少稿,那就無法統計了。
十四屆三中全會是11月11日至14日舉行的。14日全會表決全票通過《決定》,17日全文公開發表。事前充分醞釀討論,達成共識,正式會議上比較容易通過,這是中國決策的一個特點和優點。
三
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貢獻,從而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一是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并且強調兩點: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一是“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稕Q定》的起草,一開始就是以這兩個基本論斷為指導來設計各個方面的改革方向和措施的。9月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決定》稿時,提出需要提綱挈領,勾畫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使人能夠一目了然。江澤民在十四屆三中全會的講話中說:“這次全會決定所勾畫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雖然還需要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和繼續完善,但有了這個基本框架,可以增強我們對改革工作指導的預見性,使改革更加富有成效。”
二是關于現代企業制度。這是《決定》起草和征求意見過程中,各方面討論最多,起草組費功夫最大的問題。這也說明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難點所在,但經過反復討論還是取得了共識!稕Q定》第(4)條開宗明義地規定,“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并且界定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明確指出進一步改革的要求。原先考慮,企業對國有資產是占有和使用,和歸屬意義上的所有權不同,所以一直到下發征求意見稿,用的都是“企業法人財產支配權”的提法。在討論和征求意見過程中,有部門認為這個概念表述不清,而“法人財產權”有比較科學的界定,與國家所有權有嚴格區別;采用“法人財產權”的概念,既與現行的《企業法》和《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所規定的企業經營權相銜接,又可以充實企業經營權的內容,有利于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符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這些意見受到江澤民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起草組經過認真討論,并向11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請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經討論采納了“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提法。這對爾后的企業改革起了積極作用。
三是關于市場體系建設!稕Q定》第三部分講市場體系建設,根據當時經濟體制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強調“當前要著重發展生產要素市場”,“盡快取消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關于生產要素市場,《決定》強調:“當前培育市場體系的著重點是,發展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等!边@里,經過很多討論才確定下來的,是關于勞動力市場的提法。從十二屆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黨的十三大直到十四大,正式文件使用的都是“勞務市場”的概念。在討論和征求意見過程中,一些部門和其他一些同志建議,把“勞動就業市場”改為“勞動力市場”,認為這是生產要素市場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11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時,起草組也請示了關于“勞動力市場”的提法。經過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決定采納這個提法。這表現了理論上的徹底性。
四是關于宏觀調控!稕Q定》明確規定要建立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綜合協調。中央領導同志在討論《決定》稿時多次強調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要性,說沒有制動器的汽車是不能開的!稕Q定》的一個突出貢獻,是關于財稅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規定。財稅體制,主要是從財政包干制改為中央和地方分稅制。金融體制,主要是加強中央銀行的職能,實行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分開,以及匯率并軌。在《決定》征求意見過程中,有十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提出,要給省一級宏觀調控權。這個意見沒有被采納,因為宏觀調控有特定的含義,是指通過調控達到經濟總量的平衡;宏觀調控權,包括貨幣的發行、基準利率的確定、匯率的調節和重要稅種稅率的設置和調整等,必須集中在中央政府,不能實行中央和省、區、市兩級調控。《決定》在關于建立健全宏觀調控體系部分,有一條是專講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當時決定實行分稅制,中央財政收入比重分幾年逐步提高到57%左右,這是國務院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反復磋商才確定下來的。這樣大的利益關系調整,雖然在一些地方經過激烈的爭論和艱苦的“談判”,但這些地方終究還是服從了中央的決定。后來改革方案的實施也比較順利,說明地方是顧全大局的,也說明中央領導是強有力的。
四
《決定》的起草工作,是和深入的調查研究結合進行的。在成立起草組的同時,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就改革中的重大問題,組織有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委參加的16個專題調研組,分別就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指導思想和目標等重大問題進行調研。調研組由有關部委牽頭,各組都由一名副部長親自抓,總共有300多人參加。從6月下旬到8月上旬,起草組多次和調研組一起研究討論專題調研問題,聽取調研組介紹調研情況,交換意見。
《決定》的起草工作,是和黨中央、國務院推進改革的重大決策同步進行的。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外貿體制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改革方案,是和《決定》起草同時進行研究和制定的,其成果都及時地吸收到《決定》稿里,充實了《決定》的內容。全會閉幕之后,國務院迅即于11月27日召開全體會議,討論貫徹落實《決定》精神。12月1日全國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就1994年的經濟改革和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國務院在很短的時間內,于1993年12月15日、12月25日和1994年1月11日,分別作出《關于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和《關于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這些重要的改革方案,是十四大以來一年多實際工作的成果。
(本報有刪節)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