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2日電(記者杜宇)房價“漲”聲不止,房租一路走高,各地政策執行力度不一,對于出臺尚不足兩月的新“國五條”而言,首季房地產市場的種種表現,愈發凸顯調控的艱巨復雜。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3年3月份,居住類價格環比上漲0.5%,特別是住房租金價格環比上漲1.2%。在食品價格占CPI最大權重、肉菜價格明顯下滑的情況下,居住類價格的上漲顯得更加突出。
租住在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附近一小區的鄭征說:“今年3月房子續約時,房東說每月租金要漲500元,態度很堅決,沒有一點還價的余地。”
量價齊升的新房市場,對于鄭征這樣工齡僅3年的年輕人而言,顯得有些高不可攀。根據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百城價格指數對100個城市新建住宅的全樣本調查數據,2013年3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9998元/平方米,環比2月上漲1.06%,自2012年6月連續第10個月環比上漲。
與新房相比,在調控政策影響下,一季度部分城市的二手房交易出現“末班車”效應,交易量大幅上升。
央行公布的一季度儲戶問卷調查報告中顯示,68%的居民認為目前房價“高,難以接受”,較上季提高1.3個百分點;而對下季房價,預期“上升”的居民占比為34.4%,較上季提高5.4個百分點。
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表示,新“國五條”提出的限購范圍擴大、執行從緊;二手房轉讓征收20%所得稅;部分城市提高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和利率,這三條政策必將在短期內抑制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從而起到降溫樓市的作用。
央行調查顯示,購房者購買意愿逐漸高位下滑,未來3個月內準備出手購房的居民占比為14.8%,較上季下降0.6個百分點。
從土地市場來看,房企拿地還是比較謹慎。據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監測,今年前2個月,標桿房企購地金額占銷售金額的比重分別為24%和33%,與2012年12月高達60%相比,拿地積極性回落。
一季度房地產市場的種種表現,再次證明,房地產市場利益多元,調控艱巨性超出想象,在實施路徑上還需要取得共識。
比如如何使政策更精細。以個稅政策為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衛民說,在我國住房存量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住房制度改革中出售給個人的公房(即“房改房”)。當時出售公房的價格相對較低,實際上是對以往“重積累、輕消費”階段廣大職工長期低工資給予的一種補償。由于公房原值較低,成交價差會較大,個稅會較高。但這是制度轉換和歷史原因形成的,并非是投機造成的結果。因此,應在實施細則制定中給予一定考慮。
比如如何使政策更科學。以區分改善性需求和投資性需求為例,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劉洪玉表示,因為住房具有自住和投資的雙重屬性,所以很難有效區分改善型需求和投資型需求。從目前的政策取向來說,重點還是支持基本住房需求、首次購房需求,這是“住有所居”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對于追求“居住條件更舒適”的改善型需求,政策取向保持中性甚至是短期內不鼓勵,這是從當前住房市場供求現狀的事實出發的,但需要注意到我國新建商品住房預售制度導致的住房入住時間差問題,減低對以普通商品住房為目標的改善性需求的影響。
值得關注的還有如何更好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住房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說:“目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交易量已是年超10億平方米的超級規模,涉及上千萬購房家庭,政策更應充分發揮經濟手段作用,注重科學、系統、精細和長遠。在短期政策效果出現后,應盡快建立長效機制,恢復市場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的功能,還原市場客觀的運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