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約
中央對城鎮化的研究由來已久,但新一屆政府對城鎮化高度的新定位還是被廣大學者賦予“擴大內需的戰略性作用”的意義,并被認為是新一屆政府推動經濟改革的重要方向。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多個場合對新型城鎮化的闡述更引發了學界的城鎮化研究熱潮。
昨日,一名接近中央決策層的經濟學家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李克強副總理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思路之一就是城鎮化。
記者梳理發現,十七大報告全篇提及城鎮化僅有兩次,十八大報告中則多達七次。李克強近一年內更在多個場合以多種形式闡述“城鎮化”相關觀點達十幾次之多。上述專家認為,李克強副總理的城鎮化思路從時間和空間上都緊密結合了中國的實際情況。同時,城鎮化在各種重要場合和文件中的密集“亮相”也顯示了新一屆政府深化改革的決心。
拉動內需的新引擎
隨著各種紅利的逐步消失,中國經濟急于尋找新的增長點。城鎮化的頻繁“亮相”被不少經濟學者解讀為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經濟主打牌。
事實上,中央對城鎮化研究由來已久,并已經過了局部試點。李克強早在2009年第15期《求是》雜志《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文中指出:我們要“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形成新的增長極、增長帶、增長面,拓展擴大內需的新空間”。時至如今,城鎮化已經被看作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之一,并被認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載體”之一。
多名專家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曾表示,城鎮化之所以被提高到新的高度,首先還在于其在拉動內需方面的巨大作用。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此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曾稱,中國經濟低成本擴張時代的終結、人口紅利的遞減等多方面趨勢不可逆轉,長期以投資驅動的增長也不可持續。
遲福林認為,城鎮化蘊含著巨大的投資與消費需求,加快推進人口城鎮化進程,以城鎮化為主要載體擴大內需,充分釋放城鎮化的需求潛力,是中國走向公平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和戰略重點。
在過去一年多里,李克強數次提及城鎮化是我國最大內需潛力之所在,較為重要的兩次均以全文刊發的形式發表在核心刊物上。
去年2月,《求是》雜志發表李克強的重要文章:《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文章提到,我國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市場空間大,內需潛力大,對發展具有持久的拉動作用。擴內需的最大潛力在城鎮化。城鎮化不僅可擴大投資,而且能促進消費,對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要在保持投資合理規模的同時,完善政策,改善環境,尤其要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有效釋放我國巨大的消費潛力。
隨后,李克強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一篇文章明確指出,展望未來,城鎮化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正式將城鎮化定義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
外部環境“倒逼”的選擇
開篇所述經濟學者對本報表示,李克強對城鎮化的定位還和高層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有關。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這是對我國發展環境和階段作出的重大判斷。
十八大報告提到,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大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我國發展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從某種程度上說,城鎮化也是一定形式下的‘倒逼’轉變。”上述專家表示。
《行政管理改革》雜志2012年第11期發表的一篇李克強論述城鎮化建設的文章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文章稱,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基本問題,是一個大戰略、大問題。特別是在國際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以及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新形勢下,我們要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入研討城鎮化科學發展的問題,這很有必要,意義重大。
“對外部局勢的判斷和對內部形勢的評估是高層選擇將城鎮化作為重要經濟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述學者認為,從結束不久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來,國家有意淡化GDP 理念,經濟增長將進一步轉向依賴國內消費。而中國城鎮化具有無可比擬的規模和潛力,無論在長期性、戰略性、時代性上都具有巨大轉折意義。
在李克強的思路里,城鎮化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關乎世界的問題。去年11月,李克強在會見世界銀行[微博]行長金墉時指出,我們推進城鎮化,是要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路子,要保證糧食安全,中國的糧食要立足自身,不可能靠世界市場解決,要更加注重綠色發展,加強環保節能,還要深化改革,加強社會建設,推進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等。
“13億人的現代化和近10億人的城鎮化,在人類歷史上是沒有的,中國這條路走好了,不僅造福中國人民,對世界也是貢獻。”李克強說道。
推動發展的“潤滑劑”
李克強所倡導的城鎮化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各方面改革和進步的“潤滑劑”。
2012年4月,李克強發表在《求是》雜志上的文章指出,推進城鎮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堅中破解深層次矛盾。圍繞城鎮化發展中面臨的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戶籍和社會管理、資源支撐和生態環保等問題。
目前,我國在土地、戶籍、住房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諸多弊端,“二元結構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上述學者認為,城鎮化與人口、財政、區域經濟、農村建設等都有密切關系,在城鎮化這一主題的串聯下,有利于推動中國全方位的改革和進步。其中,最受關注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領域的改革必然走在前端。
他同時認為,李克強思路里城鎮化的“潤滑”作用絕不止于此,還在于對中國經濟更大層面的調動和推進,城鎮化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舉措之一。
對此,李克強在省部級領導干部推進城鎮化建設研討班學員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時曾提到,要實現從中等收入國家進入高收入國家的目標,必須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工業化處于主導地位,是發展的動力;農業現代化是重要基礎,是發展的根基;城鎮化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能夠一舉托兩頭,有利于促進工農和城鄉協調發展,可以有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城鄉居民收入。
在李克強的“新型城鎮化”字典里,“人”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因素。上述專家認為,新型城鎮化之“新”在于強調了人本和可持續,
1月15日,李克強在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考察調研時指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要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提供市場,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