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北京市華遠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強接受媒體邀請,講述了6月30號廣渠路15號地拍賣會上新“地王”的產生過程,并爆出此前媒體未曾報過的細節。以下為具體內容:
潘石屹:“去拍賣會的一共11家公司,這11家公司的結構很有意思,10家公司是像任總這樣的企業就是國有資產為背景的公司,只有一家就是我們是民營經濟為背景的公司。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是這,11家公司里面9家公司我都認識,進去以后一看都是熟人,只有一家公司(中化方興)不認識,就是我背后的這一家公司不認識,不認識我就是打個招呼,我說您什么公司的,他說是小公司的。但沒想到最后這小公司拍到了。”
任志強:“去現場之前他(潘石屹)給我打個電話,非讓我到現場去,我說到現場去你肯定灰溜溜地回來。他打電話時候給我說時喜氣洋洋,好像志在必得,我不過就在電話里打擊了他一下,因為我覺得他拍不上,萬一拍上又會擔上開發商炒房價的罪名,你就讓央企去背嘛。”
潘石屹:“我前后左右都是三個人,前面、左面、右面的三個人都在說著,他們不光說還在打電話互相交流,比如任總的部下要給任總打電話一樣,又有打電話的、又有算賬的,都在說著。只有我這背后的三個安靜的不得了,相互之間也不說話、也不打電話,手里面也沒有計算機,也不算賬,任務就是舉牌。我舉到37億、38億的時候都不怎么舉了,結果后面的那家公司瘋了一樣一直在舉,不管誰舉一下,一秒鐘之后他就舉,我雖然心里覺得憋得慌,但報價已經偏離財務測算太多了,所以最終只能放棄!”
任志強:“我們這些國資委直屬的企業嚴格地遵守要求,不去舉那個最高價的土地,可是央企并沒有這么做,而是把牌子舉了很高很高。不能說人家沒算賬、不在乎錢,從融資成本上講,接下天價地王的公司是有先天優勢的,大企業現在大概的利率只有3%,但是像華遠這樣的公司融資成本可能要(百分之)五點幾到六點幾,利率幾乎差一倍,40.6個億提前付出去,加上37%的企業稅,再加上土地使用稅,總得算起來三年成本變成50多個億。這樣算來,三年累積下來光是資金成本就差出好幾個億來,所以不是人家不算賬、而是成本起點就低。”
潘石屹:“15號地的話實際上這個是一段歷史,這個地一共招拍掛了三次。第一次出去了,后來出讓金出現問題又收回去了。就拿這一塊地廣渠路15號地來看就是北京房價的一個標志。兩塊地45萬平方米當時招拍掛出去的價格是18億,這個房地產公司當時也是天價交了3000萬人民幣再沒錢了,政府又把這塊地就給收回來了。第二次是2008年的1月份又推出來要招拍掛,好多家一開始躍躍欲試,萬科找到我,他說我們兩家聯手,他做住宅,我做商業和寫字樓,優勢互補。這時王石已經發表了拐點論……”
潘石屹:“2007年的時候,要活躍的富力、合生、創展全是民營背景的,但是現在到了2009年的上半年活躍的全是國企背景的。國企的錢是從哪兒來的?一是因為信貸的增加,二是因為他們可以發債等等,融資的渠道和成本和民營企業比起來有很大優勢。有這么多的錢,都流向哪里去了呢?不妨看看最近出現的地王,連著三天之內產生的兩個地王,一個地王是奧運村旁邊的中標單位是中電集團下屬的公司,一個是廣渠路15號地中標的是中化集團下屬的公司。中化集團、中電集團這樣的大企業拿到這些錢還可能去建電子廠、化工廠嗎?顯然不可能了,產能已經過剩了,廣渠路15號地原來就是化工廠。所以錢最終流到了股票市場和土地市場,地王就這么煉成了。”
任志強:“我不同意樓市有泡沫的說法,目前還不能把地價上漲都定義成泡沫,這些上漲可能和供求關系有關系,比如說三環以內的大部分或者四環以內的大部分都是高漲,但是六環以外的很多是跌的。我更愿意把這些上漲定義為結構性上漲。北京現在不但地價是結構性上漲,房價也是結構性上漲。先說地價,把北京所有的土地都算在內,沒有溢價的大概占60%,有溢價的大概占40%,低溢價大概占12%,高溢價大概占28%。所以說不是普漲,而是相對來說交通條件地理位置、周邊環境相對好一些的地盤漲價比較高。其次是房價,我在北京調查了324個樓盤,大概139個是漲價,而且漲價有的漲的比較兇,但是另外還有170多個是沒怎么漲價或者還略有降價。”
(本文轉自BTV5《財經5連發》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