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任曉 張泰欣 張朝暉
中小銀行“身先士卒”
牛年的忙碌似乎從一開始就沒有減緩過。在江蘇一家銀行從事票據融資業務的小李明顯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2月以來,審核單據、發放貼現款項、跟蹤資金流向、實地考察企業……這些往年看似尋常的業務,在今年仿佛像上了發條的鬧鐘,一直催著小李沒有一丁點停歇。
與小李有同樣感受的基層信貸員不在少數,在他們忙碌的身影背后,累積的是一個個信貸天文數字:去年10月,608億元;今年1月,6200多億元;2月,4870億元——新增票據融資規模數月間爆炸式增長。1月,1.62萬億;2月,1.07萬億——新增信貸在今年一季度狂飆突進。
小李暗自慶幸自己多了一個心眼:在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去年上半年,他婉拒了多個客戶的資金申請,如今這些被他壓在辦公桌下的融資單證成了他工作的重點。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票據融資統計數據反映的是金融機構通過貼現或買斷式轉貼方式獲得票據的票面金額。今年一二月份,新增票據融資的總量突破1.1萬億元,占新增貸款的比重接近一半。票據融資這個之前并不被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現象,一夜之間成為閃光燈下的焦點。
“票據融資的大幅增長,是積累的大量票據在這段時間集中釋放。當企業無法從銀行得到貸款資金的時候,企業就用票據來進行貨物的結算,票據成為一種具有支付功能的‘準貨幣’”。建行研究部總經理郭世坤如是認為。
但“銀行不太愿意開出承兌匯票,因為賺得少,開一張票收0.05%的手續費,而且量小的,一般幾十萬的票據貼現都不太愿意做。票據融資量大,極有可能是各家銀行轉貼現的比較多。”一家商業銀行公司業務部的人士表示。
由于銀行對企業資金運用的監控要耗費不少成本,再加之目前票據貼現率的走高,不少銀行對票據直貼興趣不高,但都普遍接受同業票據貼現,尤其是大銀行開出的承兌匯票。
某銀行人士表示,如果一些企業到該銀行進行票據融資,有的基層信貸員會介紹企業先到另外一家銀行進行貼現,對于銀行已經貼現過的票據,這家銀行再進行轉貼現,這樣可以減少相應的人力物力,并獲取無風險套利的好處。一些銀行在對承兌匯票貼現的時候,對企業進行“捆綁性”銷售,比如采取綜合性銷售、綜合性業務拓展或者金融服務的計劃等等。有些銀行則要求企業在該銀行開戶、發卡、購買理財產品,然后才提供票據融資服務。
而“票據套利說”一度是解釋票據融資激增的流行觀點。即在票據貼現利率低于同期限存款利率、二者利差擴大到一定幅度的情況下,客戶通過開半年定期存單,以存單進行質押辦理銀行承兌匯票,再向銀行申請貼現,借機賺取利差。但這個推理顯然忽略了開票本身需要審核真實貿易單據、開票人和貼現人之間的共謀、監管風險等交易成本因素。由此可能高估了實際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在2月份票據貼現利率回升至1.8%-1.9%,監管部門加大核查力度等情況下,票據融資對企業來說基本無利可圖。
從今年前兩個月的數據看,股份制銀行的票據融資量占到銀行整體票據融資規模的60%以上。2月,光大、興業、民生、中信四家股份制銀行的票據融資規模,占到除工、中、建三大行外金融機構票據融資總額的80%以上。
華夏銀行某分行負責人介紹,這主要跟中小銀行的業務規模有關。大銀行有著較好的渠道和政府資源,在資金投放上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而地方上的中小銀行,一方面搶不到大項目,另一方面不愿給風險高的中小企業放貸,因此只能在銀行內部或企業間更多地從事票據融資業務。該人士說,從當地的業務看,進行票據融資的企業并沒有明顯的行業傾向,在憑證和增值稅發票上,大多數企業都以設備更新、生產開工以及短期建設等為由。
一位建行人士則表示,由于業務結構的原因,建行新增貸款中的票據融資占比一二月合計只有14%左右,比同業平均水平低了20多個百分點,其中2月份票據貼現占新增貸款比重更低,只有5%左右。
郭世坤認為,票據融資規模根據不同銀行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流動資金占比較高的銀行和資產規模較大的銀行票據融資就多一些。從銀行角度來說,銀行不希望票據融資太多,還是希望真實性的信貸投放。
當然,不同的銀行所遇到的信貸需求和壓力不同,也就決定了票據融資規模的差異。“比如,有些銀行項目儲備較多,前期工作做得更好,所以貸款項目落實情況就較好,面對大的市場需求時,就能落實信貸需求(非貼現需求)。”郭世坤說。
流向
投放結構失衡痼疾猶存
天量信貸資金是否全部流向實體經濟了呢?在基層工作多年的小李坦言,銀行在資金用途監管上有很大的難度。
各方面跡象顯示,信貸資金主要流向了大企業、政府投資項目。從1月份的5229億元中長期貸款來看,其主要投向鐵路、公路、機場等“鐵公雞”項目,投向中小企業的貸款并不多。
工行報告披露,1月份該行各項貸款增加1171億元,其中項目貸款增加693億元,主要支持了電網、鐵路、核電、公路等領域的國家重點項目建設。
江蘇各家銀行加大了對有明確政府或國企背景支持的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能源電力和公用事業項目的投放力度,中長期貸款因此快速增長。在常州,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新增貸款中,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高達64%;自去年11月以來,在中信銀行南京分行累計發放的人民幣對公一般性貸款中,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占34.6%。
與此不同的是,中小企業信貸饑渴仍然沒有明顯緩解。一些業內專家稱,目前銀行資金追求的更多是安全性,因此信貸投放分布不均的情況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如何平衡好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控制銀行風險的關系,考驗著監管層的監管藝術。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3月18日在“全面提升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水平會議”上表示,所有大中型銀行要力爭在一季度末,最遲不超過二季度,建立專門針對小企業貸款的專營性機構,5月份銀監會要對這項工作進行專門調研和總結。
他認為,大銀行拓展小企業信貸服務是有經濟效益的。只要銀行將信貸風險控制好,銀行資產質量保持較高水平,大中型銀行完全可以通過利率上浮來實現風險補償。
但在某些大型商業銀行高管看來,這種設立小企業信貸中心的“一刀切”做法并不合適,因為金融機構就應該實行差異化的金融服務,現在很多大銀行都在積極爭取優質的信貸項目,搶占地盤,必然無暇顧及小企業的信貸投放。對小企業的信貸支持,應該讓大量的中小銀行去做,他們擁有地域優勢和信息優勢,可以較好地控制信貸風險。
不過,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已經相繼建立了小企業貸款的專營機構。
那么,信貸資金流進股市了嗎?專家的回答是,肯定有這種情況,但難以監控,規模多大不好說。
上述在江蘇某銀行工作的小李認為,在出具票據之時,銀行對購銷合同、增值稅發票等都進行了嚴格的審核,因此從最初情況看,這些資金需求是企業進行短期開工或重置生產工具的真實需求。不過,對一些經過多次貼現和背書的證單,銀行在資金用途監管上有很大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