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行改革路徑
當時中國銀行業的呆壞賬之巨,令國內外金融界震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1997年內部研究報告,按三級分類,到1997年6月底,工農中建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高達30.21%,其中逾期貸款率17%,呆滯貸款率10.47%,呆賬貸款率2.74%,呆滯貸款余額4351.6億元,呆賬貸款余額1139.3億元。
而銀行對此幾乎沒有招架之功。根據上述報告,各國有商業銀行的呆賬準備金嚴重不足,1997年可以使用的呆賬準備金只有約250億~280億元,不斷形成的呆賬貸款不能及時核銷。
雖然1998年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注入四大商業銀行以提高其資本充足率,1999年開始四大行向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不良資產,但是直到2002年底,工、中、建三行的不良貸款率依然在20%以上,2003年,農行的不良貸款率達到30.66%。
如何快速地使四大行成為具有正常免疫力和生命力的大型金融機構?唯有注資、改革。
而匯金以注資者身份出現,四大行股份制改革真正拉開序幕。
“如今,已上市的工行、中行、建行的財務指標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郭世坤說。
截至2007年底,工行、中行、建行的上述指標已基本實現,其中不良貸款率分別為2.74%、3.12%、2.60%,不良貸款覆蓋率均超過100%,資本充足率均高于12%,資本利潤率分別為16.15%、14.22%、19.50%,成本收入比分別為34.48%、38.07%、35.92%。
從2008年三季報看來,工行、中行、建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62%、13.89%、12.10%,不良貸款比率分別為2.37%、2.58%、2.17%。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峰認為,從業績來看,應該說三大行的改革是成功的。
成本不菲
但這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背后,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1998年,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為國有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1999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國有商業銀行近1.4萬億元不良貸款;2004年1月,國務院決定向中行和建行注入450億美元外匯儲備;2004年中行、建行分別剝離和核銷不良貸款2544億元、1289億元;2005年4月,國務院批準決定通過運用外匯儲備150億美元補充工行資本金;央行通過發行央票用于工行4590億元可疑類貸款剝離。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時,財政部為四家公司各提供了100億元資本金,央行發放了5700億元的再貸款,資產管理公司獲準向對口國有商業銀行發行固定利率為2.25%的8200億元金融債券。如今,這筆巨額債務正成為資產管理公司轉型的難題。
但是殷劍峰認為,不能把巨額成本全部算到銀行身上,因為銀行當時也承擔了國家經濟改革成本和社會穩定的責任,這些成本應由公共部門承擔;但是改革之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等問題的處理,都要堅持市場化的原則。
郭世坤認為,即便從經濟效益上看,也是劃算的。
以建行為例,建行研究部用DEA的方法對建設銀行三年來的投入產出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建行整體技術效率提高了20%以上,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50%以上。到2008年9月底,建設銀行不良貸款率則進一步下降至2.17%。與此同時,國有股權益增長了5.25倍,還向國家納稅及分紅近1600億元。
“3年來,我們已經賺了一個建行。”郭世坤說。
“從銀行治理水平和營運情況來看,投入的成本還是值得的。”郭田勇如是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