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上述十項措施初步穩定了市場,但是政府在危機的壓力下入市,主要目標為短期救市,而引起金融危機的深層次根源尚未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房地產市場未見起色。這場金融危機是根植于房地產業的危機。美國房地產市場調整已近兩年,各項樓市指標均明顯下跌,待售房屋數目甚多,二手待售房屋存量仍接近最高水平,美國2008年10月份預售房銷量降至17年來最低水平,美國樓市兩大房價指標持續下滑。三季度的S&P/Case-Shiller房價指數較上年同期下降了16.6%,高于一季度(14%)、二季度(15.1%)的跌幅,可見美國房價仍呈現加速下跌態勢;OFHEO樓價指數2008年二季度按年下跌4.8%,創下17年來最大跌幅。美國的住房銷售量和銷售價格均無明顯好轉跡象,住房貸款的壞賬比例還在增加,商業地產也問題頻出。
盡管美國政府希望通過直接刺激住房需求,阻止房價的惡性下滑,但是這些政策只是救援房地產貸款相關的金融資產,并沒有解決房地產業本身的問題。我們估計,美國的房地產價格還有10-15%的下調空間。如果此狀況進一步持續下去,與房地產相關的證券類資產就會繼續貶值,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將進一步增加,從而將引發更為嚴重的信貸緊縮,這無疑又會加速房地產市場的下跌步伐,下一步的救市政策有待于打破此惡性循環鏈條。
隨著宏觀經濟加速惡化以及信貸市場持續緊縮,歐洲房市大幅調整將難以避免。從2007年底開始,英國房地產價格開始下跌,并且跌幅逐漸擴大,目前下跌幅度已經超過10%。法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比20世紀90年代初房地產危機更為嚴重的萎縮,2008年三季度,法國新房銷量同比銳減44%,10月,新房開工量同比下降20.6%。歐洲房地產市場的下降周期平均為5年,若下一步沒有有力的救市政策刺激房地產市場的回暖,那么本次調整的持續時間可能會進一步延長。
第二,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并未從根本上穩定下來。雖然在過去的18個月內,大部分的金融機構都做了大規模的和次債相關的不良資產核銷,但是金融機構表內、表外的所謂“有毒資產”,包括次貸、次債及相關衍生品等引發的損失尚未全部核銷。在金融機構進一步核銷時,就需要不斷補充資本金,也會繼續引起金融機構資不抵債的風險和相應的市場波動。同時,由于金融危機進一步蔓延,目前金融機構的其他資產,包括信用卡貸款和信用卡貸款抵押的債券、助學貸款和助學貸款抵押的債券、優質房貸和優質房貸抵押的債券、工商企業貸款和工商企業貸款抵押的債券等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傳染,這樣違約率上升,評級下降,資產價格下跌,“有毒資產”還將面臨更大的核銷壓力,更多的金融機構面臨著進一步的破產風險。目前經政府救助初步穩定下來的金融機構,包括大型金融機構也可能再次出現危機,并需要政府借助。可以預見,未來一、兩年內還會有眾多中小銀行破產、大量的對沖基金關閉、眾多保險公司遭受嚴重損失,市場將繼續動蕩。
第三,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活動將嚴重影響企業融資和實體經濟運行。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金融機構脆弱的原因之一是財務杠桿比例過高。金融機構為了降低杠桿比率,一方面,多管齊下尋求資本金注入,一方面,大量出售資產,花旗銀行就曾表示要出售近一萬億美元的資產。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全部歸入商業銀行體系,也意味著投資銀行傳統的高杠桿率(約30—35倍之間)逐步向商業銀行12-15倍左右的杠桿率轉換。對沖機構破產和大幅度削減杠桿比例也使市場的杠桿率大大下降。我們估計,歐美金融市場將會有4.2萬億美元的資產等待“去杠桿化”出售或削減。金融“去杠桿化”過程才剛剛開始,更大規模的“去杠桿化”過程仍將持續。短期內“去杠桿化”會進一步造成金融市場混亂,資產價格下跌,財富嚴重縮水;“去杠桿化”還會加劇信貸緊縮,部分企業和消費者失去金融支持,投資與消費支出將進一步縮減,導致實體經濟下滑。在“去杠桿化”過程結束之前,金融市場難以恢復正常,實體經濟很難穩定和復蘇。
第四,救市政策轉向刺激消費,但無法阻止G3陷入L型衰退。一系列的金融救助計劃使全球金融市場形勢企穩,但卻無法阻止危機侵蝕到實體經濟,全球性的消費開始下降,投資放緩、出口下跌、失業率上升。2008年三季度,美國GDP按年率計算下滑0.5%,為2001年三季度以來的最大降幅;個人消費開支下降3.1%,是28年來的最大降幅;10月份失業率達到6.5%,為14年來最高。歐元區經濟三季度再次出現負增長,這標志著歐元區經濟已陷入15年來的首次衰退。日本三季度GDP折合成年率下降0.4%,連續兩個季度收縮說明依賴出口的日本經濟開始陷入7年來的再次衰退。G3將陷入全面衰退,新興經濟體也將面臨嚴重沖擊,而經濟衰退會帶來進一步的金融惡化,兩者疊加,會繼續延長經濟衰退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