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幣政策如同一根“繩子”,政策放松的效果要小于政策收緊的效果。因此,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2009年信貸運行創造了寬松的環境,但在經濟下行情況下,貸款有效增加主要還是靠積極財政政策來拉動。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據媒體報道,截至目前,地方政府公布的投資計劃合計已經超過18萬億元。但我們認為,這只是地方政府為了爭奪中央的“蛋糕”而有意高報,在目前不允許地方政府發債的情況下,這一龐大計劃是不可能實現的。當然,也不排除最終的投資計劃會略超過4萬億元。因此,推算積極財政政策對貸款的拉動作用,還應以中央出臺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為基礎。
在4萬億投資中,約有50%是新增投資。區分新增投資和計劃內投資非常重要,因為只有新增投資才能對經濟增長起到拉動作用,進而帶動信貸增長。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不全是新增投資,因為從已經披露的投資項目來看,諸如汶川地震的災后重建等項目均屬于計劃內的。目前還無法了解4萬億元中有多少是新增投資、多少是原本就已經計劃好的。有學者將各部委公布的2009年基礎設施投資計劃與“十一五”規劃進行對比,發現2009年新增基礎設施投資約7000億元。根據這一數據,再考慮到保障性住房等其它領域的新增投資,我們估計新增投資的比例至少有50%。
在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中,中央出資1.18萬億元,分兩年進行,每年約5900億元,扣除掉已經投入的1000億元,2009年的投資計劃為4900億元。按其中的一半為新增投資計算,2009年新增中央政府投資約2450億元。估計2008年中央政府投資(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的國家預算內資金一項)的增幅在30%左右,即2008年中央政府投資約為7600億元。若假定2009年中央政府投資與去年持平,再加上2450億的新增投資,則2009年總的中央政府投資約為10050億元,比去年增長32%,增速為2000年以來最高。
從歷史經驗來看,在實行積極財政政策期間,中央政府投資往往有較大幅度提高,所以這樣的高增長是合理的。1998年-1999年期間就是如此,當時我國通過加大政府投資等一系列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受此影響,1998年的中央政府投資增幅高達70%以上(這也與1997年的基數較低有關)。
這10050億元的中央投資可以拉動多少社會總投資呢?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數據顯示,1992年-2007年間,國家預算內資金占總固定資產投資資金比重的平均值是4.5%。但國家預算內資金占比有明顯的反周期特征,經濟低谷期間占比往往高于平均值。比如,1998年開始的積極財政政策導致該年國家預算內資金占比從1997年的2.8%立即上升到4.2%,1999年進一步上升到6.2%。考慮到目前的融資渠道比1998年多,預計2009年國家預算內資金占比將上升到5%左右,即中央投資對整個社會總投資的拉動乘數約為20,那10050億元的中央投資可以帶動的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0.1萬億元左右。如果去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去年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27%,考慮到年底前1000億元的新增投資,全年增速有望達到27%),那么去年固定資產投資為17.4萬億元,因此,在積極財政政策的帶動下,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16%左右,政府投資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2-3個百分點。
從1998年-1999年的情況看,政府投資增加后,商業銀行信貸增速會穩步提高。
銀行貸款占固定資產投資各項資金來源的比重基本穩定,一般是20%左右。但自2004年以來,隨著股票市場逐步繁榮,債券市場的發展步伐也有所加快,直接融資加速發展,導致國內貸款占比下降,2007年這一比重為15%左右。2008年由于信貸規模控制強化,上述比重維持在16%左右。2009年信貸規模限制取消,同時股票市場也難有大幅反轉,預計這一比重會有所上升,銀行貸款將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資金來源。
因此,結合1998年-1999年的情況,我們預測,此次拉動內需的政策出臺、信貸規模限制取消后,2009年銀行貸款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各項資金來源的比重將回升到20%左右的趨勢水平。20.1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將需要4萬億元左右的新增貸款。
在經濟下行期間,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占年度新增貸款的比重會上升。1998年這一比重從1997年的35%迅速上升到48%,1999年則大幅上升到80%左右。按照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占銀行新增貸款的比例在80%左右計算,我們預計2009年新增貸款在4.8萬億-5萬億元,貸款余額增幅為16%左右(中央提出2009年M2增長要力爭達到17%,新增貸款在4萬億元以上)。
減輕利差收窄對銀行的壓力
盡管2009年信貸會增長較快,但銀行業經營面臨較多的負面因素,如利差進一步收窄、不良資產有所增加、中間業務增長放緩等等。為了幫助銀行業克服這些不利因素,我們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第一,在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上,信貸資金是否跟進、何時跟進、跟進多少,要給商業銀行自主分析和自主決策的空間,更好地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第二,對于經營有暫時困難、但發展潛力較大的企業,是否給與信貸支持,要由商業銀行按照授信原則進行審查。
第三,盡可能采取非對稱降息的方式,以減輕銀行利差大幅收窄的壓力。
第四,建議適當放緩利率市場化步伐,避免給商業銀行的利差造成雙重壓力。
第五,可以考慮降低商業銀行營業稅率,慎重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減輕商業銀行的稅收、費用負擔。
第六,積極穩妥地推進商業銀行綜合經營試點,形成以銀行為主體、跨業務領域的綜合型金融集團,充分發揮協同效應,保持宏觀金融穩定。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