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數據,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門貸款同比多增的4218億元貸款中,短期貸款僅55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603億元,票據融資則大幅增加2105億元。
“目前,商業銀行為了回避經濟風險,更傾向于開展資金回收快、風險較低的票據融資業務。同時,商業銀行也傾向于基建等風險較小的中長期貸款。”交通銀行研究部副高級經理仇高擎如是分析。
而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小企業部的信貸員則對早報記者大倒苦水,“現在的經濟情況下,根本就找不到合適的小企業,行里下達的任務根本完不成。”
昨日公布的數據還顯示,居民貸款僅增加20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少增加323億元,這既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當前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也印證了如今居民貸款的低迷。
流動性依然面臨困局
事實上,盡管銀行信貸已經“放量增長”,但央行昨日公布的M1、M2數據表明,社會上的貨幣“不增反減”,社會上依然“缺錢”。
不少專家認為,這主要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其一便是宏觀經濟的不景氣,企業一旦獲得貸款,往往不是再投資創造財富,而是立刻存到銀行作為定期存款。如此一來,這些信貸等于沒有進入社會流通。
另一方面,根據最新的數據,居民的信貸消費正在減少,大量帶給非金融企業的信貸又都是與基建相關的中長期貸款,“錢生錢”的本領自然大受制約。
交通銀行研究部的研究員則維持了上個月的觀點,受全球經濟金融發展不樂觀、人民幣升值預期改變的影響,跨境資金流入減緩甚至加速流出,是貨幣總量減少的原因。
但原因可能并不重要,社會上流動資金的緊缺已然是個不爭的事實。而這,將對經濟中的方方面面造成影響。
有觀察人士指出:“當M2與M1增速相差6%時應當給予注意。以往的經驗證明,兩者相差6%就是極限,流動性即將發生逆轉,市場將開始有較好的表現。”
央行公布的歷史數據顯示,10月份,M1和M2之間的差距已經達到6.17%;11月份,M1和M2之間的差距再次放大到8%。如是來看,流動性困局或許即將迎來轉機。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周末,國務院剛剛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將2009年廣義貨幣供應量設定在17%這一過去五年的平均標準,以刺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