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本優勢明顯
其實對于成品油將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政府高層及相關企業決策者早已心知肚明,然而這是中國在國際分工中地位所決定。他們也很無奈。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出口不斷增加,尤其是紡織品,出口速度更加迅猛。由于紡織業需要大量乙烯、PTA等石化原料,因此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屢創新高:2000年我國石油凈進口6000萬噸,2003年達到了8000萬噸,去年更至1.5億噸。”上述中石化官員說。
為了滿市場足原料需求,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紛紛在華東、華南和環渤海地區新建、改擴建煉油石化產能,中石化甚至期望能將旗下所有沿海煉化企業都擴大到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的規模。
為此它在2005年前后先后上馬了福建煉化、鎮海煉化、天津石化、廣州石化等一批改擴建項目,使其在2010年后擁有總煉油能力將超過2億噸;中石油和中海油也不甘落后,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擴能計劃。
然而全球金融風暴打亂了三大公司的籌劃,我國紡織品等出口迅速萎縮,對石化產品的需求也將大幅下降,多余的產能勢必需要在國際市場尋找空間。
“我國煉化企業規模化、一體化程度很高,這使得它們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成本優勢,而且我們本土市場很大,未來的市場騰挪空間也很大,我相信未來十年內,在大宗化工產品市場和成品油市場上,這些企業將成為有力的競爭者!蹦俏还賳T說。
目前,全球已公布的60個煉化擴建項目中已有30個宣布停建、緩建,而剩余的30個多是中東、東亞的國有石油公司興建的項目,這些國有石油公司都擁有原料、規模等方面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