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大學大報告相關政策建議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6日 05:04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政策建議 一、必須充分認識到本次世界經濟放緩、通貨膨脹抬頭并不是單純次貸危機與大宗商品上漲帶來的短期產物,它在本質上是世界經濟周期性調整的表現,因此,中國必定將在中期范圍內面臨外部環境惡化的挑戰,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應當從中期角度進行相應統籌。 1)從全球視野的角度,全面調整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戰略定位和工具選擇, 將貿易沖突以及國際宏觀政策沖突等因素作為我國經濟政策制定必須考慮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要求國際意識和利益沖突意識。 2)高度重視國際資本異樣流動對中國宏觀經濟的沖擊,在加強投機性資本流入管制的基礎上,防止出現國際資本流動大幅度逆轉對中國宏觀經濟帶來巨大沖擊的可能。 3)重新認識中國在國際貨幣和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強化貨幣政策的國際協調,防止單邊調整帶來的巨大宏觀經濟風險,積極通過雙邊和多邊體系進行匯率協調和資本監管協調,要求美國等中心國家承擔必要的國際貨幣和國際資本協調義務,發揮中國在國際金融協調中重要作用。 4)積極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協調機制的建設,從實物交易和金融交易兩個層面展開相應的國際商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干預,使中國價格治理具有開放視野和國際方法。 二、基于產出缺口快速逆轉、三大產業和三大需求同步出現增速下降、宏觀經濟調整順周期效應十分明顯以及結構性價格上漲沒有明顯惡化等原因,2008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在總體上應當對雙緊政策進行調整,以防止中國經濟重新步入以往“短期小幅回落引領中期加速性衰退”的順周期調整模式。 1)防止增長模式轉型過程中急于求成的冒進心態,充分認識目前“不平衡發展戰略”以及外需適度下調的階段性意義,避免外需大幅度回落過程中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的可能,在保證外需一定增長速度的前提下,適度調整出口和進口的結構。因此,需要重新審視自2007年以來的各種貿易調整政策的力度,適當回調部分產業出口退稅率或進口關稅,同時應當控制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防止加速升值對貿易帶來的“閥值效應”沖擊。 2)密切重視產業利潤下滑、投資瓶頸產業重現、災害重建帶來的需求創造效應具有加速遞減的特性以及房地產投資的反向調整等現象,避免投資出現名義增速與實際增速雙雙下降的大幅下挫局面,尤其要重視房地產市場因資金鏈斷裂所出現的崩盤的可能,投資緊縮政策應當進行適度調整,適度進行信貸結構調整。 3)在國際游資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應繼續堅持以數量型格局調整為主的策略,價格型工具的啟用應當根據國際利率的變動以及匯率的世界結構性調整的狀況進行相機決策,積極地進行國際貨幣和國際金融協調應當是中國貨幣當局的核心任務之一。 4)財政政策應當采取中性定位,積極操作的定位,改變年初從緊的政策取向,適度擴大支出的規模。 三、中國結構性價格上漲所具有的國際輸入型特征超越傳統的“供給推動”和“需求拉動”分析框架,傳統的價格治理模式不僅無法在短期解除通貨膨脹的威脅,反而會在價格管制中妨礙合理的相對價格釋放及其經濟結構的轉化。中國價格治理必須要有國際視野,在加大國際協調、進行必要的國家商品價格形成機制干預的基礎上,展開國內結構性價格上漲的治理。 1、正確認識食品價格沖擊在中國歷次通貨膨脹時期的作用,高度重視食品價格在“緊平衡”條件下的“超調”特性,在加強國際糧食價格協調的基礎上,采取糧食出口的短期管制,強化糧食生產的投入,進一步加強糧食自給戰略的地位。 2、中國資源和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具有十分深厚的內在結構變動基礎,不能簡單采取價格管制模式進行治理,而宜采取價格釋放和價格疏導相結合的方法。能源價格體制改革不僅是中國結構轉型在中期的必然選擇,也是穩定通貨膨脹預期的中期選擇。有步驟地部分放開能源價格不僅不會對中國結構性價格上漲帶來全局性的影響,反而會有效解除瓶頸產業的約束,消除瓶頸產業存在所帶來的價格形成機制扭曲的問題。 3、近期不宜進行人民幣加速升值,中國名義匯率的調整取決于國際利率和匯率結構調整,通貨膨脹因素不宜成為匯率政策的目標函數。 4、中國在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時,必須控制工資水平上漲的幅度,勞動工資形成機制不宜在短期內全面展開。 5、不要希望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能夠對這種價格上漲帶來直接性的效果,也不要一國單獨承擔全球結構性價格調整帶來的成本,貨幣政策的緊縮只能定位在預期引導的作用上,不宜進行持續的緊縮。 內容提要 報告預計,中國2008年全年GDP增長達到10.4%,比2007年回落1.5個百分點,三大產業增速同時回落,其中第二產業出現大幅度回落達到1.9個百分點;名義投資增長速度較2007年略微上升,達到25.1%,但實際增速下滑明顯;名義社會消費增長19.0%,高于2007年2.2個百分點,但實際增速輕微下滑;按照美元計價的出口增長速度達到19.0%,與2007年相比下降了6.2個百分點,進口增長25.2%,與2007年比提高了4.4個百分點;貨幣增長較2007年出現下降,狹義貨幣供應達到18.5%,M2增長16.3%;而CPI持續上漲,達到7.1%。 報告還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必須充分認識到本次世界經濟放緩、通貨膨脹抬頭并不是單純次貸危機與大宗商品上漲帶來的短期產物,它在本質上是世界經濟周期性調整的表現,因此,中國必定將在中期范圍內面臨外部環境惡化的挑戰,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應當從中期角度進行相應統籌。 二、基于產出缺口快速逆轉、三大產業和三大需求同步出現增速下降、宏觀經濟調整順周期效應十分明顯以及結構性價格上漲沒有明顯惡化等原因,2008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在總體上應當對雙緊政策進行調整,以防止中國經濟重新步入以往“短期小幅回落引領中期加速性衰退”的順周期調整模式。 三、中國結構性價格上漲所具有的國際輸入型特征超越傳統的“供給推動”和“需求拉動”分析框架,傳統的價格治理模式不僅無法在短期解除通貨膨脹的威脅,反而會在價格管制中妨礙合理的相對價格釋放及其經濟結構的轉化。中國價格治理必須要有國際視野,在加大國際協調、進行必要的國家商品價格形成機制干預的基礎上,展開國內結構性價格上漲的治理。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