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階段組織形式調整是改革發展的需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01:51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王露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戰略部署的第一年,確保機構改革順利進行意義重大。”3月11日下午三點三十分,隨著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在人民大會堂的這一句話音落地,此次兩會的重頭戲——《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下稱《方案》)終于“塵埃落地”。 作為引領行政體制改革的第六次機構改革,改革方案還未面世,便已引起輿論極大關注。 然而,“積極、穩妥的推進是機構改革需要堅持的方針”。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在第一時間如此為本報解讀,“不能畢其功于一役,現階段我們的組織形式是為滿足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或許,我們本不該給此次改革背負太深重的擔子,未來,需要做的還有更多。 最大體制創新:設立工業和信息化部 《21世紀》:您對此次《方案》總體上有何評價?似乎方案涉及到的部門調整沒有此前傳言的多,是改革上有點保守嗎,還是在遵循漸進的原則? 鄭新立:總的來說,堅持了積極、穩妥的方針,并且全面貫徹了十七大報告的精神:建立大部門體制。 我認為,在體制上最突出、最重大的創新是設立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順應了工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不僅符合實際,還很有創意。工業化、信息化將成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今后十幾到二十年的主題,由這一個部門單獨考慮工業發展中的問題:產業政策、工業布局、工業產品結構的提升以及信息化技術的普及,等等。 我們還處在工業化加速階段,有很多行業管理、發展戰略的問題需要實施,但是在上一次機構改革中,撤了主管工業的經貿委,工業管理成了空白地帶,不適應當前工業發展的需要。 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到了十七大提出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而把信息產業部和工業合起來,有利于兩者的融合。怎么融合?兩者在時序上沒有先后,所有的工業產品都得有信息含量,否則就沒有價值。用工業化帶動信息化,信息化依托工業化。 現有能源局設置更有利于能源產業發展 《21世紀》:對于此前呼聲最響的“大能源”,《方案》把新組建的國家能源局定為“由國家發改委管理”,并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辦公室。您如何看待這種安排?辦公室和能源局該如何各自定位? 鄭新立:我倒認為這樣的設置對能源產業可能是一種加強,單獨設立能源部反而沒有這樣更有利于能源產業的發展。因為發改委是負責整體發展規劃的綜合管理部門,特別是國有投資方面,而把能源局設在發改委下,有利于能源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布局,特別有利于能源發展的投資保證,可以超前規劃建設。效率更高。而且還可以綜合考慮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石油等。 至于國務院能源委員會,是一個高層的協調機構,議事機構,不是實體機構。委員會在國務院領導下,有關部門參與,定期、不定期地對能源發展戰略的重大問題進行討論,做出決策,然后由能源局來實施。這將使得我們能在國務院層次上協調解決能源發展中的大問題,也提高了效率。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