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增加大豆儲備要花費更多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 00:45 財時網-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曹玲麗 對大豆良種補貼從1000萬畝擴大到4000萬畝,逐步增加儲備,抑制物價戰“豆”正酣 你吃不吃到豆腐可能國家并不關注,但是隨著收入的提高吃豆腐的人更多一點,喝豆漿的人更多一點,食用油多用一點,中國的大豆需求就會成倍增長。 年初,關于中國政府計劃進口110萬噸大豆和7.3萬噸豆油以充足儲備的消息見諸報端,據稱這批儲備將于春節和兩會期間投放市場,以平抑物價。 中國儲備糧公司稱對采購計劃并不知曉,但多位農產品分析師均認為,2007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在逐步增加大豆進口以及豆油充實儲備。同年9月溫家寶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就大豆問題進行過深入討論。 從大豆出口國變成純進口國,而且進口額年年猛增,過于依賴進口導致失去大豆市場定價權,價格的劇烈波動嚴重打擊了豆農的積極性,如何解決成為當下急需破解的問題。 脆弱的大豆神經 2006年,東北大豆收購價在每市斤1塊錢左右,一年之后的2007年底,大豆價格一路飛漲到2.3元上下,漲幅超過100%。這一輪豆價飛漲像坐了過山車。 從1995年我國進口大豆80萬噸,到2006年上漲至2827萬噸,十余年增長了35倍,成為花費我國外匯最多的進口農作物。《華爾街日報》曾撰文稱,中國近年來的大豆進口造福了美國農民,大豆已成為美國向中國出口的第三大產品,僅次于飛機和半導體。 一般認為,1996年是中國大豆市場的轉折之年,之前中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這一年,國家調整了大豆貿易政策。調整后的政策規定,我國對大豆進口實行配額管理。由于國內一些合資企業擁有獨立進出口專營權,一直執行的是3%的最低稅率,配額制基本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這被認為是中國大豆放開的開始,中國大豆從而成為最早和世界聯通的農產品。中國加入WTO后,按照當時的承諾,中國取消了對大麥、大豆、油菜籽、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棉花籽油的進口關稅配額體制。 這引發了國內一些專家和業界人士的擔憂。相比小麥、玉米和大米仍基本自足的情況,大豆作為一種基礎性糧食作物,過于依賴進口將產生糧食安全問題。 另外一種聲音則反對將此上升到“糧食安全問題”的高度,甚至認為依賴進口并不影響糧食安全。他們援引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糧食安全”的定義,“在任何時候可買得到和買得起符合飲食需求和食品偏好的為積極健康生活所需的充足、安全和營養的食物”以期說明:人口眾多而水資源、土地資源相對匱乏的中國,依靠進口低成本地滿足國人對大豆這種土地密集型作物的需求,是完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 下一輪通脹的推動力 在這一輪大豆價格飛漲中,“農民確實獲益”,統計專家梁達說,“但另一面也給城鎮居民特別是部分低收入市民和困難群體的生活帶來較大影響。” 這不僅僅是大豆問題。大豆產業鏈下游,豆粕和食用油價格的水漲船高將大大加劇眼下的物價上漲。 豆粕作為飼料的主要原料,它的上漲必然帶動飼料成本的攀升。飼料價格的上漲會使得養殖業的成本上升,而其生產的肉、蛋、奶等食品的價格同樣會選擇上漲。 由于養殖業較長的生產周期,成本上升的壓力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逐步釋放。一位養豬業主認為,如果說前一段時間豬肉的價格上漲是由于肉價過低、禽流感、藍耳病等引起的生豬存欄量大幅減少的話,那么現在豬肉的上漲則有了一個更為強勁的推動力,那就是飼料價格的上漲。而隨著通貨膨脹的蔓延,以后的豬肉價格恐怕很難再回到去年的水平。 在人們對2007年不斷走高的豬肉價格感到驚訝時,人們發現食用油又成為物價飆升的又一個領漲者。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7年11月份的數據顯示,油脂價格同比上漲35%。 要穩住坐上火箭的CPI看起來有點困難。 畢生研究大豆的中國工程院專家蓋鈞鎰老先生認為,大豆種植分散、生產條件落后、新種研究不力使得大豆單產低,水稻、玉米等高產作物擠占了大豆的種植面積。要提高國產大豆總量,取得定價權,保證糧食安全,相關部門必須從產業政策上予以支持。 政策扶植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大豆發展迅速。從1990年到2004年,美國大豆的種植面積、產量和每公頃產量均穩步增長(以上三項年增長率分別為2%,3.6%和1.6%)。 目前美國是大豆第一大生產國。2004年美國大豆產量占世界的42%。大豆這種低產作物在美國連年增產,這與美國完備的保護政策分不開。 根據美國《2002年農業法》關于大豆的補貼措施,美國政府為大豆生產提供的補貼主要分兩類:一類是直接補貼,即直接提供給大豆生產者的補貼,主要包括市場營銷貸款補貼、貸款差價補貼、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等。 另一類是政府提供的一般服務支持,包括提供對大豆的研究、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治、檢測檢驗、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等方面的支持。 前者大大降低了農民種植大豆的風險,避免農民在低收入的情況下轉而種植其他作為造成大豆種植減少,后者則大大推動了大豆單產和出油率的提高。 數據顯示,美國對大豆生產的補貼呈增長的趨勢。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對大豆的補貼總額平均每年為8億至8.5億美元,2004年達50.5億美元。 這意味著,農民每生產一噸大豆得到的政府補貼,從90年代初期的15.2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9.1美元,大豆補貼率從6.5%增長到24%。 我國對于大豆的補貼始于2002年。2002年農業部開始開展“大豆振興計劃”,主要內容是推廣高油大豆高產技術,對黑龍江省的高油大豆進行種植補貼。 2006年9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確定了扶持油料生產的措施,將繼續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種植高油大豆實行良種補貼,補貼規模由目前的1000萬畝擴大到4000萬畝。 同時,會議明確要建立健全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儲備制度,培育油脂、油料期貨市場,建立產銷預警體系。 目前我國大豆儲備約為50萬噸,而僅豆油一項就需要4000多噸大豆,50萬噸的儲備遠不能到達平抑市場的作用,更不用說滿足特殊時期的需求。 據透露,發改委的想法是通過進口和收購國內大豆兩種方式將大豆儲備增加到500萬噸。但是500萬噸儲備加上年產約1650萬噸的供給,還有約2000多萬噸的缺口。而按照2006年底1元/斤的價格,450萬噸的儲備增量將意味著90億元的財政支出。而在價格翻倍的今天,購進這些儲備的支出自然也隨之翻倍。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