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中行報告稱中國經濟將與全球同步放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 05:39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未來兩年中國經濟將與全球同步放緩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 陳衛東 王家強

  當前,全球經濟金融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形勢變化,經濟、政治、社會等因素相互交織,未來2-3年全球經濟面臨著周期性調整的可能,由此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經濟持續的高增長也積累了一些結構性問題。2008年以后,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增長將與全球同步趨緩,但結構將更加合理,發展將更加穩健。

  一、未來兩年全球經濟將步入周期性調整

  從2001年低谷開始,全球經濟持續強勁增長周期已經長達6年。2007年,主要發達國家的增長周期開始錯配,客觀上提高了全球經濟的靈活性。第一季度,歐洲和日本穩步增長,有效緩解了美國經濟放緩的影響;第三季度,歐洲和日本經濟開始放緩,美國經濟則強勁增長。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脫鉤于單一的發達經濟體,速度、質量和效益都在提高,金融體系更為穩健。隨著最近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下滑、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全球經濟是否還會繼續高增長?這一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我們認為,在經濟失衡、流動性過剩、地緣政治沖突、油價高漲、美國次貸危機等重大風險挑戰下,未來兩年內發達經濟體可能不會再現2007年的好運,從而步入周期性的調整階段,但是仍然不會陷入大蕭條,其主要原因包括新興市場在日益扮演著穩定全球經濟和金融增長的角色、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未完全消失等。

  第一,從經濟發展周期看,全球經濟增長將迎來拐點。所謂經濟周期,是指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一種現象。對于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經濟學家們提出了純貨幣周期、投資過度周期等數十種理論解釋,并劃分了不同長度和類型的經濟周期。其中,熊彼特“創新”經濟周期較為典型,并與全球經濟增長的實際較為吻合。即:技術發明和制度創新等因素,使經濟增長呈現大約50年左右的長周期波動,每個長周期包括6個大約9-10年的中周期,每個中周期包括3個平均約為3-4年的短周期。按此方法劃分,18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經濟經歷了產業革命、蒸汽動力革命、電力動力革命、福特制大生產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等5個創新因素帶來的經濟長周期。

  最近的一個長周期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以數字化、網絡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革命,產品設計、開發和使用的周期大幅縮短,推動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全球化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全球的產出水平和經濟增長速度。從時間跨度看,本輪全球經濟長周期從1983年開始,至今持續了接近25年的擴張,如果以長周期的規律演進,2009年左右將可能是本輪世界經濟長周期的下降期開始;本輪長周期由若干個9-10年的中周期組成,從2001年開始的最新一輪中周期可能持續到2009年前后。

  總之,人類社會幾百年來所觀察到的數據顯示,經濟周期是客觀存在的,在經過長期的強勁擴張之后陷入調整是不可避免的。隨著全球化的加深,全球經濟周期波動的同步性在增強。因此,僅從經濟周期的一般運行規律出發,未來兩年內全球經濟完全有可能出現中度調整。

  第二,本輪全球經濟增長周期有其客觀原因。全球經濟的本輪中周期從2001年的短暫衰退開始,此后經歷了2002年到2004年連續三年的加速增長,2005年輕微回落(共4年的短周期),2006年又有所加速。根據IM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對未來兩年的預測數據看,2008年雖會放緩,仍然會持續較為強勁地擴張(共3年的短周期)。

  本輪全球經濟的強勁擴張周期展現出全球普遍性增長、全球經濟失衡、高增長伴隨低通脹、資產泡沫嚴重等重要特征,這與以往有很大的區別。形成原因主要包括:

  全球低利率政策。為應對2001年經濟衰退,美國將基準利率一度下調到1%的歷史低點;日本實行了6年多的零利率政策;其他區域的利率也都處于歷史較低水平。低利率刺激了全球流動性的高漲,全球主要經濟體M2與GDP的比率普遍提高了2-3倍。充裕的流動性極大地推動了金融市場膨脹和投資、消費的增長。

  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推動。隨著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大型新興經濟體融入到全球一體化進程,世界經濟金融的全球化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如果用國際貿易額、國外總資產、國外總負債與GDP的比率來衡量全球化程度,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這個比率大約增長了3倍。同時,資源、人力在全球的優化配置,降低了全球通脹的威脅,也提高了全球產能的極限。

  信息技術革命繼續發揮作用。本輪長周期的技術動因是信息技術革命,全球信息網絡助推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技術創新周期呈級數般縮短,推動消費產品結構的升級。

  較為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2001年開始的本輪經濟周期在總體上保持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為全球經濟的強勁增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條件。

  第三,當前全球經濟增長面臨許多重大風險與問題。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著眾多的風險挑戰,四大因素影響經濟增長前景。

  (1)經濟因素

  盡管全球失衡無序調整和貿易保護升級的沖擊力巨大,但目前都不大可能發生。當前最具威脅性的是全球房地產市場的衰退和石油價格的沖擊,對此二者的影響做好應對準備至關重要。

  首先來看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衰退。觀察9·11事件后美國經濟增長周期的特征,房地產市場是一個關鍵。其基本的發展主線是:①網絡泡沫破滅,在“9·11”導火索的引發下,美國經濟衰退—→②美聯儲降息,樂觀預期心理回升、流動性過剩—→③住房抵押貸款火暴,房地產泡沫吹大—→④正的財富效應拉動,消費強勁增長—→⑤公司利潤猛增,推動股市膨脹,進一步刺激消費—→⑥美聯儲利率升至高位,房屋貸款需求下滑,房價開始下跌—→⑦住房建設投資下滑,次級抵押貸款問題浮出水面—→⑧股市和衍生品市場動蕩—→⑨信貸緊縮和財富效應沖擊,投資與消費受到影響—→⑩美國經濟減速,進而波及全球。

  2007年美國經濟尚能維持放緩的趨勢,但未來1-2年內走向衰退的可能性增大,因為由房地產泡沫破滅引發的危機剛剛開始,其傳導效應將在1-2年內達到最大。作為世界經濟引擎的美國,房市不景氣導致了經濟滑坡,在美國經濟放緩的情況下其他區域或許能夠與美國脫鉤,但是如果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世界各國將難以獨善其身。

  其次來看石油價格的沖擊。石油是全球最為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美國經濟放緩的背景下,石油價格卻攀升到歷史高位。石油價格持續攀升主要有四個原因:第一,能源需求具有一定的剛性。第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石油出口國家組成了聯盟,隨時可能通過限產抬高價格,因此石油供應的前景較為悲觀。第三,地緣政治沖突和金融因素隨時在推高油價。第四,金融因素推動。全球過剩的流動性與衍生金融工具參與了石油價格的炒作;加之美元貶值趨勢不斷,以美元計價的油價也會持續攀升。

  2006-2007年,石油價格上漲似乎未對全球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但是今后石油價格可能持續居于高位,高油價仍是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重大風險。事實上,全球通脹壓力的一個根源就是高油價的傳遞效應,其基本途徑是:高油價→替代能源開發→玉米價格上漲→糧食、肉類價格上漲→生活成本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漲推動其余商品價格上漲。高油價對全球經濟增長帶來的沖擊是:第一,油價高漲,消費需求下降,以汽車、化工等為代表的石油消耗相關產業會受到連累;第二,高油價導致的通貨膨脹壓力,使各國央行即使在經濟陷入困境時,貨幣政策也無法放松,經濟增長籠罩“滯脹”陰影;第三,高油價可能引發更為激烈的能源沖突,一些主要的強權國家隨時會發動戰爭機器,從而威脅經濟增長的基本環境。

  (2)金融因素

  當前,全球流動性過剩可能發生轉折、股票和衍生品等金融資產價格泡沫膨脹、美元面臨貶值危機。這些因素彼此聯系緊密,其中一個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引發其他因素的聯動反應。我們認為,金融市場泡沫深度調整引發的金融危機,美元大幅貶值引發的國際貨幣體系危機可能是其中最為突出的風險。

  股票市場泡沫是全球流動性過剩推升的結果。但是,當前全球突然的流動性緊縮隨時可能發生,最為關鍵的是市場信心。市場信心發生逆轉,全球股票市場泡沫破滅的風險是完全可能發生的。全球金融衍生品迅猛發展,同時在透明度和監管力度上嚴重滯后,這已經引起了一些國家的高度關注。金融衍生品的風險放大效應,對交易者和監管者都提出了更大的管理壓力。

  美元匯率自2000年以來的持續下跌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如果在未來1-2年內美國經濟基本面繼續下滑乃至衰退,美元危機的腳步將會走近。美元跌勢加劇,資金將會從美元資產流走;但是,當美元重新大幅反彈時,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沖擊將可能遠甚于次按風暴。

  (3)政治與社會因素

  對全球經濟可能帶來嚴重沖擊的政治與社會因素包括:世界戰爭、地緣政治沖突、國內戰爭、轉型國家的貪污腐敗、少數政權的突發更替、國際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動亂等。這些因素中,影響最大的當數戰爭與社會動蕩。

  當前國際社會最為擔憂的部分地緣政治沖突包括:一是美國基于石油資源爭奪戰略的考慮,可能會借阻止核武擴展的名義發動對伊朗的戰爭,國際油價推高,全球遭受重創。二是美國和俄羅斯的戰略沖突,甚至有專家認為2015年美俄之間將會發生戰爭?傊,隨著未來全球對石油、資源的爭奪,全球地緣政治沖突將是懸在全球經濟頭頂上的利劍。

  由于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動蕩,也可導致一國經濟增長停滯,甚至國與國之間的軍事沖突。非洲長期的動蕩不安就是典型例子。廣大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人均收入水平較低,在經濟高增長的時期,貧富差距問題暫時得到緩解。但是,如果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社會經濟停滯不前,社會動蕩的風險將大大提升。

  (4)氣候與環境因素

  氣候與環境因素主要是指一些短期內不為人們所控制的突發因素。目前最具全球性的是氣候的變化,由于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引致的自然災害、傳染性疾病也在增多,對未來經濟增長構成挑戰。

  以氣候變化為例。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并將繼續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產生重大影響,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最嚴峻的挑戰之一。一些評估認為,面對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以及層出不窮的遏制溫室氣體排放法規,全球大多數行業必須考慮為此額外投入巨額成本。在這些行業中,農業和旅游業在惡劣的天氣變化面前受沖擊最大;銀行和保險業也會因此損失嚴重;增稅政策必將進一步提高能源價格,增加企業生產成本。未來氣候變化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更大的影響。

  第四,未來兩年全球經濟可能出現中度調整。

  面臨上述風險因素的威脅,本輪經濟擴張周期將在何時結束,或者說未來5年中在哪一年可能陷入衰退,目前國際上有著不同的看法。樂觀者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延長了本輪經濟的擴張周期,而且全球經濟隨著宏觀管理政策的成熟而具有相當的靈活性;悲觀者認為本輪經濟周期由貨幣擴張刺激而成,將隨著全球流動性過剩、資產泡沫的破滅和全球失衡的調整而陷入衰退。

  把握未來全球經濟的走勢,應重點關注三個方面:第一,在推動本輪經濟增長的各種動力因素中,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其推動作用是否會受到制約;第二,在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因素中,哪些可能發生,其具體影響有多大;第三,各國實際上不會坐視危機不管,可能采取的應對措施將發揮多大作用。

  我們認為,未來2年內全球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包括:第一,經濟周期性調整的可能性增大,衰退來臨的導火索將可能是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第二,經濟增長面臨的風險增加。

  同時,未來兩年內全球經濟還會面臨一些有利因素,包括:第一,全球政策協調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危機的損失,由于各類組織與研究機構在不停地發出警告,主要國家的政府事實上也在清醒地調整政策,這些行動雖然不可能根本消除風險,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風險產生的可能,并可在風險因素發生后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程度。第二,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并未消失,包括:全球流動性過剩未完全逆轉、全球化通過區域經濟合作而進一步發展、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力仍然明顯,以及相對較為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等。第三,全球新興市場經濟規模日益龐大,而且增長速度持續高位,增長質量日益提高,金融體系穩步完善,對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發揮著更加重要的角色,成為避免全球衰退的中堅力量。

  綜合分析,2007年,全球經濟尚可保持較高增速。2008-2010年,全球經濟可能陷入中等程度的調整,但不至于走向全面的衰退或大蕭條。在這個背景下,全球一體化可能會受到經濟減緩、金融市場波動沖擊;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增速可能會有所放緩。

  二、中國經濟周期由波動頻繁向穩定增長轉變

  自1949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周期展現了階段性的變化特征。1978年以前,波動頻繁,大起大落;1978年以后,經濟增長經歷了一個超長的時期;1997年至今,經濟增長步入了持續穩定的高增長期。對比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周期展現出全新的特征,包括波動的路徑上移、波段加長、波幅減小等特征,特別是1997年以后經歷了一個超長的經濟加速增長周期,同時伴隨的是較低的通脹水平,在新中國經濟史上乃至與同期世界各國相比都是少有的。

  中國獨特的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模式背后的成因包括:

  第一、中國具備了勞動人口眾多、自然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積極、政治穩定和中產階層興起等重要條件,這是實現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基礎。

  第二、高儲蓄、低勞動成本、積極的引進外資、對外開放并加入WTO,使中國高投資的資金來源、高產出的消費市場得到有力保障。

  第三、中國以政府和公有制經濟為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保證了效率得到發揮的同時,宏觀調控措施更為成熟和有效,可及時熨平經濟中過熱或過冷的苗頭。

  第四、中國實施了成功的改革措施。漸進性和持續性的經濟改革措施,極大釋放了長期被壓抑的增長潛力,制度紅利充分得到挖掘;積極穩妥的金融改革與開放措施,有效化解了外來金融風險的沖擊。

  第五、中國不干涉別國內政、和平共處、建設和諧世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為中國營造了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

  總之,支持中國經濟超長周期增長的內部緩沖機制或自我調節機制在增強,抵御外部非常沖擊的機制也在不斷完善,從而有效克服了諸如重大洪災和疫情、亞洲金融危機和9·11事件等外部沖擊的影響,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經過持續長期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經濟周期前景如何?在三種情況下中國經濟短期內面臨下行的周期性風險,甚至是硬著陸的風險:第一,通貨膨脹失控導致宏觀政策急剎車;第二,全球經濟崩潰導致中國出口經歷嚴重的衰退;第三,產能持續以高于總需求的速度增長,繼而發生產能過剩導致的通貨緊縮。因此,如果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能夠將上述三種情形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將可以延長此輪經濟增長周期。基于中國具備的基本經濟增長條件,以及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未來兩年仍然會保持高速增長,但增幅會趨于下降。

  首先,全球經濟崩潰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度的調整不足以導致中國出口嚴重衰退。同時,通貨膨脹在相當程度上是短期的結構性問題,中國已經具備了龐大的產能,這是控制通貨膨脹的重要條件。只要目前在貨幣政策上有效調控通貨膨脹預期,通貨膨脹并不是最大的威脅。

  第二,中國內需呈繼續擴大趨勢,經濟增長模式亦趨于合理。未來數年中國國內消費將進入高增長期,人口老化問題不會在未來10年里阻礙中國經濟增長,除非美國經濟出現意外衰退導致外需下降。同時,城市化繼續發展,今后經濟增長不僅來自中等階層的貢獻,更多地來自于城市化過程中投資與消費的增加。

  第三,改革、教育和技術的推動作用。當前中國正在進行多項經濟社會改革,只要改革能夠持續,中國經濟就將持續增長。此外,支撐經濟增長的因素還有教育和技術,政府在教育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一個經濟體長期增長的潛力取決于它自身技術創新的能力。目前,中國的技術創新潛力還遠沒有被挖掘出來,中國依靠技術引進的后發優勢還遠沒有被充分利用。中國完全有能力挖掘潛力,在未來幾年或者更長時間里維持高速增長。

  三、應高度重視中國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

  當前最為重要的是,隨著中國日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經濟增長的內部正積累著日益嚴重的結構問題。這些問題能否穩妥地得到解決,將直接影響中長期內能否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1、支出結構:高投資、高出口、低消費

  中國以高投資形成的產出,在內需有限的背景下,只能大量地通過出口予以消化,這使得中國消費率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國內消費需求長期不振。與各國比較,中國目前的投資率也明顯偏高,消費率明顯偏低。這種支出結構的風險是,一旦國外需求大幅下滑,勢必造成大量的產能過剩,企業盈利下降直至面臨關閉風險,帶來失業增加、經濟衰退。

  2006年以來,居民收入水平有較大提高,引起了汽車、住房消費的升溫,消費支出結構趨于改善;高投資勢頭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反彈壓力猶存;同時,出口增長仍然很快,貿易順差過快增長成為當前推動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國的生產成本逐漸上升,跨國企業的國際戰略改變,中國經濟特別是工業生產將會變得更為脆弱。

  2、收入結構:政府與企業收入增幅相對較高,居民收入占比較低

  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背景下,中國職工工資增長水平相對較快。有資料顯示,過去15年中國的工資上漲是全世界最快的。盡管如此,本輪經濟周期以來,中國稅收與企業盈利大幅增長,居民收入增長仍然遠低于政府與企業的收入增長。

  這種收入分配結構下,由政府和企業投資主導的高投資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撐。但是,在新的體制下,我國的醫療、社會保障尚未建立起來,受財富效應和未來收入預期影響,居民消費支出可能會進一步下滑。

  3、行業結構:第二產業占比增加,第三產業發展不足

  中國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持續下降,這是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第三產業長期以來發展不充分,與全球平均水平差距較大。2006年中國第三產業占比僅為39.4%。近年來隨著中國商品貿易的迅速發展,第二產業比重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2006年接近了50%。總體上,中國產業結構仍不合理,重工業化趨勢明顯,這顯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上仍然處于較低端的地位。過度的工業化將對知識經濟和技術創新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為知識經濟更多地需要依賴于第三產業的活躍和發展。

  實際上,由于資源稟賦和國際分工的差異,全球經濟增長的結構必然存在差異,但是中國是全球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在產業結構上,發達國家已經普遍以第三產業為主,制造業的低附加值環節已經較大程度地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中,東亞國家承接了大量的制造業分工,中東、非洲和俄羅斯則主要依賴本國資源條件,在初級產品開采等產業取得較大發展。目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發達國家普遍在70%以上,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在50%左右。

  4、區域結構:東部發展迅速,中西部發展滯后;城鄉發展差距拉大

  東部先發展,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騰飛,但是長期保持這樣的格局也帶來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從1978年到2006年,中國東部地區GDP占全國GDP的比重從51.2%上升到了60%,中部地區從29.6%下降到了23%,西部地區從19.2%下降到了17%。西部大開發等戰略未能有效提升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中部崛起戰略起步晚,也導致中部地區GDP在全國的比重降到了歷史最低點。

  同時,中國城鄉發展差距拉大。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到2006年這個差距已經達到3.3比1。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估計,中國的基尼系數已從1993年的0.407上升到2004年的0.47,接近拉美地區水平,超過了國際警戒線。區域結構發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分配失衡,其風險不容忽視,因為它不僅影響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而且可能造成社會不穩定,對經濟發展形成威脅。

  5、投入-產出結構:高消耗與低附加值產出并存

  中國具有低人力成本優勢,缺少技術創新。中國成為全球加工制造大國,造成了資源和能源消耗過多。而且,為了使產品保持長期的低成本優勢,生產企業削減成本,在環境治理、勞工福利、安全保護、產品質檢、知識產權研發等方面投入不足,不利于長遠發展。

  中國能源資源人均擁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氣人均剩余可采儲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但是,中國能源消耗遠遠高于世界水平。2005年,GDP僅占世界的5.0%,消費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水泥分別占全球的7.4%、41% 、30% 、27%和40%。單位GDP能耗大約是日本的7.20倍、美國的3.52倍、印度的1.18倍,全球的3.28倍。

  由于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處于低附加值的鏈條,生產利潤實際上大部分被國際資本和專利技術拿走,本國居民留下的是勞動力報酬低、消費低和生活環境改善緩慢,整個社會福利損失較為嚴重。在高投入—低附加值產出—低消費的增長模式下,經濟發展將日益受到資源、環境的約束,從而制約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四、未來兩年展望:中國經濟與全球同步放緩

  總之,全球經濟正在面臨周期性調整的風險,會與中國經濟產生一定的共振效應。同時,中國經濟近30年來持續高增長的背后,積累了一系列結構問題,從長遠看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當前中國經濟、社會領域面臨的種種矛盾和壓力,根本原因也是上述問題的綜合體。這些結構問題,是在中國特殊國情和國際分工體系演變下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形成挑戰。

  本屆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結構問題的嚴重性,積極穩妥地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規劃和決策。比如,擴大內需,加強中西部地區的投入和開發,征收各種資源稅,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稅,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在教育、社會保障、科研等事業上加大投入,加快資本市場的建設和完善,引導資金和資源的配置;加快各項宏觀政策的協調,走向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等。這是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正在發生的新形勢和新變化,也是有利于社會經濟長遠發展的利好因素。只要中國能夠穩步地推進改革開放,對內保持穩定的社會局面,對外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中國經濟在未來可以維持較高的增長。

  近期國際經濟發生著風云變化,尚未對中國經濟產生明顯影響。2007年以后股市持續向好,財富效應推動消費繼續增長,2008年又適逢奧運會舉辦帶來更大的拉動效應,因此2007年和2008年會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而且,借助奧運會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帶來的綜合影響,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會穩步回落,質量和結構更趨改善,走向更為平衡的增長模式,為未來20年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奠定基礎。2008年以后,奧運經濟效應減弱,全球經濟走向中度的調整,中國經濟也隨之穩步回落。

  相關報道:

  英報新年頭版預測中國經濟走勢:走向中國擁有

    展望2008:中國經濟的新趨勢

    2008中國經濟八大猜想

    十大數據繪就2007年中國經濟成長之路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