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家談2008中國經濟 (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 11:16 光明網-光明日報
宏觀調控應重視成本推動型通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劉世錦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08年的宏觀調控指明了方向:首要任務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基調是“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 2007年以來物價上升問題日漸突出,11月份CPI已經達到了6.9%,為1996年以來的最高值。CPI的上升主要來自農產品漲價,其中突出的是豬肉漲價,而豬肉漲價部分地是由于國際上玉米被大量用于能源生產而導致價格上漲所引起。看起來這次漲價似乎有些偶然性。但事情并非如此簡單。這次漲價并不是在農產品供不應求,而是在農產品總體供給充裕的情況下出現的,表明問題主要不是出在供求,而是出在成本。除了上面提及的外部因素擾動外,農產品漲價更多地反映了成本上升的壓力,反映了農業與非農部門之間比價關系的調整。 同樣不能忽視的是,成本上升壓力并不只是表現在農業領域。一個時期以來,大多數要素成本上升已呈普遍之勢,原因大體有以下幾條:一是原本以為“無限供給”的低價勞動力出現短缺,原本不寬裕的土地價格則大幅飆升,持續了20多年的“低價要素紅利”開始減少,拐點已經顯現;二是資源環境約束壓力加大、和諧社會建設等將促進相關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盡管改革并不意味著必然漲價,但被人為壓低的要素價格向均衡點回歸則是題中應有之義。三是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正在拉動原油、鐵礦石等初級產品進入一個價格上升周期。 要素成本上升是否轉化為大范圍、持續的物價上升,即通脹,將取決于要素成本上升速度與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之間的較量。近年來要素成本上升已經出現,之所以沒有演變為明顯的通脹,是因為支持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一系列因素還相當有效。當要素成本上升加快,而支持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因素相對趨弱以后,格局將會逆轉。在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通脹壓力將主要來自成本推動型通脹。解決這一難題的根本出路,是在我們長期依賴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削弱后,逐步確立起以創新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這種創新不僅是技術創新,某些方面更重要的是組織和制度創新,從而為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注入新的活力。 由此說來,成本推動型通脹只是一個表象,它凸顯的是中國經濟轉型所面對的困境。所以政策選擇的重點,首先是將這種通脹控制在人們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其次,但也是更重要的,是在控制通脹所贏得的時間里,切實加快經濟轉型的步伐,為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打好基礎。(本報記者張玉玲采訪整理)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