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人!“有沒有人?我們要人!”從去年5月以來,這樣的電話就不斷在被稱為“農民工司令”張全收的深圳勞務派遣公司響起。開年以來,要人的電話更是火急火燎。
珠三角近200多萬的招工缺口,使得很多的企業都是焦頭爛額,勞務派遣企業因此而變得備受歡迎,深圳“全收”勞務派遣公司主要就是從內地招人并且負責給他們尋找合適的工作,公司負責人張全收說,往年都是照著訂單數招人,今年則是有多少要多少。公司已兵分六路去內地招人,但還是不夠。
人,在中國這個曾經多年被稱為“廉價勞動力”、在很多人的眼里“最不值錢”的“東東”,怎么突然會變得“緊俏”起來?
與此同時,走在“十字路口”的企業也是左右為難:訂單接還是不接?接也難,不接也難!
同一鏈條,兩個極端,如何解釋?誰來給出權威答案?
企業利潤水平亮紅燈
不少企業反映訂單數雖然上升了,在原材料成本價格不斷上升的局面下,工人的工資越要越高,企業外貿訂單的利潤水平亮起“紅燈”。一些企業甚至反映,今年的外貿訂單規模雖然增加不少,但賺的錢可能比去年還要少。外貿訂單的價格戰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招不到工人“虧本接單”的現象比比皆是。企業陷入增產不增收的“怪圈”。
“前些年工人排著隊任你選,我們只要那些年富力強的,訂單真的是多得做不過來,除了忙著安排生產,真沒時間想其他事情。”2010年春節之后工廠仍然冷清的東莞長安東南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興明在記者面前回憶當年時光,也是充滿感嘆。他說,那時工人工資只有400—500元,管最簡單的三餐,剩下的全是利潤。
一輪危機,往往是一場突變的開始。訂單“紛至沓來、多到手軟”,開動機器就等著數鈔票,曾是珠三角出口加工型企業共同的甜蜜回憶,國際金融危機過后,訂單生態正在迅速分化。記者調查發現,挺過一年后,珠三角企業訂單的回升已是普遍情況,但是眼下訂單的含金量也出現變化。
李興明說,現在不能只看訂單數量,更要分析訂單的結構、價格怎樣。珠三角出口加工企業大都是做一些低端產品,如鞋、襪、衣服之類,這些低端的產品在人工成本陡然上升后根本沒有什么利潤可言。
招不到人是大問題,漲工資問題更大
訂單含金量下滑在后金融危機時代顯露無疑。即使是在經濟狀況比較好,毛織品在國際市場有良好聲譽的東莞大朗鎮,訂單含金量減少也不可避免。大朗龍頭企業穎祺公司行政總裁曾天仁表示,雖然訂單情況還不錯,但是利潤卻不如以前。“去年訂單增了20%,但是利潤卻下降了5%。”大朗有上千家毛織企業爭搶訂單,同行之間你爭我搶的結果必然是價格下降。
事實上,長期以來,珠三角加工貿易企業都維系著一條很脆弱的生態鏈,很多中小型出口加工型企業都依托上游大型的加工企業層層分單生存,利潤分配已到了最薄環節。用經濟學家郎咸平的話來說,在國際分工“6+1”的鏈條中,我們是最后的“1”,而這個“1”也是靠“人口紅利”剝削廉價勞動力所賺取的。
目前,節后效應更讓企業主憂心忡忡。“現在最擔心的就是人員不夠,招不到人是個大問題,漲工資問題更大”。嘉合興鞋材有限公司總經理譚小軍直言。他說,年后對所有企業都是道坎,自家公司目前用工缺口達20%,估計過完元宵缺口將達50%。但是他還是咬著牙不加薪。他說,這一行做不下去就關門,以后看還有沒有更好的投資項目可以做。
“不是企業不想給工人加工資,如果一個員工每月提高200元,1000名員工每月就要多支出20萬元,一般的企業無法承受。”這位企業負責人說,如果再高薪養人的話,企業真的活不下去了,但看著有這么多的訂單卻要眼睜睜地“死”去卻怎么都不甘心。
“利潤薄如刀片,根源在于中國制造處在低端空間爬不上去”,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對上述問題分析認為,要想在短期內改變中國制造的現狀并不現實,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無所作為。他認為,訂單經濟的模式已在不斷地拷問珠三角,敢為人先的廣東人,又到了殺出一條血路的時候了。
訂單經濟模式行不通了
“不管怎么說,中國勞動力短缺在加劇,人口紅利在加快結束是毫無疑問的。靠廉價勞動力維持利潤的訂單經濟模式急需變革。”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謝建社說。他認為,目前面對這種情況,政府和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變思路。
謝建社說,改革開放30年,廣東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內地源源不斷地涌到廣東打工的勞動力。確實按照馬克思說的,把勞動力比作商品的話,那么過去30年中國可以說是價廉物美的勞動力市場。漸漸襲來的“民工荒”,卻在提醒各地政府和企業,那就是中國依靠成本低廉的勞動力創造出來的人口紅利,經過多年的上漲后正在轉趨下行。從今以后,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在制訂發展整體規劃時,一定要充分考慮這一變化,為經濟的發展制訂出更科學更合理的政策。
華南師范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教授、博導諶新民認為,珠三角這次缺工短期確實是與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訂單經濟”直接有關。這類企業訂單迅速回升,急需招工,但短時間又難以提高待遇,自然招人困難。但從珠三角整體來看,附加值較高、管理規范的企業也很少出現激烈的用工波動。這就要求政府面對著這種人口紅利變化的形勢,一定要有新的對策,要發展新型的產業。
“企業要儲存自己的人力資源,不要到用人時就抓狂”。人力資源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的張全收深有體會地說。一年前他還因為找不到活而要自己掏腰包才留住了一批工人,當時許多工廠是因為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主動地趕工人走,所以造成了大量的民工返鄉或者是流向長三角的情況。
□權威發布 人保部官員“用工荒”說法不準
據新華社電在25日于河南省禹州市舉行的全國“春風行動”啟動儀式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司長于法鳴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用工荒”的說法不準確,更準確的說法是部分企業招工難,這種現象說明我國經濟正逐步恢復,但中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量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結構性矛盾尤其突出,城鎮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于法鳴說,部分地區和企業出現了招工難,是對去年就業困難狀況的一種扭轉,與去年大量農民工返鄉失去就業崗位相比,當然是好事情。
于法鳴認為,招工難現象有很多復雜的因素,其中包括信息不對稱,企業用工的信息和農民工外出務工的愿望對接不上;很多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的農民工缺乏技能,同企業崗位的要求對接不上。
他說,就傳統來講,農民工大量外出是在過了正月十五以后,因此,對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狀況要在元宵節以后一段時間才能夠全面深入進行分析。
□南方日報記者 劉茜 實習生 肖文舸 攝影:梁文祥 張素圈 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