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南焱/北京報道
1月25日即將開幕的地壇廟會,與往年一樣,備受關注的攤位拍賣又創新高,今年標王為19萬元,門票價格由過去的6元漲到了10元。近年來,北京廟會的收入也節節攀升。據業內人士測算,北京春節期間有數十家廟會,直接收入每年達到數千萬元。
熱熱鬧鬧的廟會,盡管在北京已有24個年頭,但各廟會都是單打獨斗,并未形成規模化經營之路。24年的增長,數千萬元的年收入,在專家眼里也遠非成功。北京廟會,處境有些尷尬。
審批制約
安全問題導致行政嚴管
雖然2005年北京市頒布了《北京市大型社會活動安全管理條例》,各式各樣的廟會主辦方也由政府或政府職能部門變成了公園或獨立實體的公司,政府或政府職能部門淡出廟會后,北京的各大公園成為廟會主要的主辦機構。然而,政府的身影依然出現在廟會舉辦的各個環節,主要的原因是安全問題。由此,審批就成為廟會從春節向平時轉移的瓶頸。
以獨立主辦廟會而走在北京市前列的大觀園紅樓廟會到今年已舉辦14屆,2004年以前一直是由宣武區政府主辦。在條例出臺之前的2005年就改由北京大觀園管委會獨立主辦,但從宣武區委、區政府到各部門,仍然非常重視紅樓廟會。區委、區政府還指定領導專門負責紅樓廟會的指導協調工作,公安、消防、文聯、交通、工商、環衛和城管等10多個部門組成指揮部,進行綜合協調。
作為北京市“王牌”廟會的地壇廟會也是如此,為了確保廟會順利舉辦,東城區政府不僅組成龐大的協調機構,為地壇廟會保駕護航,作為地壇公園的主管機構東城區園林局更是傾巢出動,參與地壇廟會的工作。
據記者采訪了解,根據“誰主辦,誰負責”的政策精神,廟會的安全應由廟會主辦方來承擔,但由于廟會多年來由政府“操刀”,公園作為主辦方并不可能靠自身獨立解決安全問題,政府面臨安全方面的壓力巨大,他們不可能對廟會坐視不管,這樣對廟會的審批就更為嚴格。按照條例規定,申請舉辦廟會這樣的大型活動,審批權在公安局,而其他的黃金周,公園也很想舉辦廟會之類的活動,但審批就很難。
大觀園紅樓廟會是近年來市場化運作十分成功的典型,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觀園管委會曾想將紅樓廟會品牌做大,辦成一個常態的廟會,但審批通不過,只好作罷。
體制困擾
營利與公益難兼顧
公園既是事業單位,又被當作企業監管并像企業一樣來經營,這是北京很多公園的現實境遇。因為企業和事業單位有完全不同的行事邏輯,企業是利潤最大化,而事業單位以公益性為先,兩者難以兼顧。
北京的公園是差額補貼的事業單位,有的甚至高達上千萬元,但也有沒有一分錢補貼的公園,大觀園就是典型一例。大觀園是完全的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它的上級主管部門不是園林局而是國資委。由此看來,政府管理部門已經把大觀園作為一家企業來看待,但又并未賦予它完全的企業法人權利。
許多公園廟會的主辦方因此特別強調辦廟會是公益事業。地壇公園管理處曹女士面對記者的提問,一再強調舉辦地壇廟會是為北京市民過一個和諧平安的春節制造一個氛圍,經濟效益的考慮是次要的。
然而,實際并非如此,地壇公園廟會率先進行攤位拍賣招商,門票平時是2元,廟會期間卻高出了數倍,已經完全市場化運作。但要進一步擴張和做大,卻又受到體制的制約。地壇公園面對全國各地合作辦廟會的邀請,卻不敢承接,原因就在于此。
廟會是個大蛋糕,但體制的不順已成為制約廟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阻力。如何才能突破公園辦廟會的困境,如何讓廟會產業做大?
體制創新、形成嶄新的運營模式迫在眉睫。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管益忻教授說,“廟會首先是一種經濟行為,如果賺不到錢,沒有經濟效益,還談什么社會效益。過份地強調社會效益會毀掉一個廟會。政府的淡出為體制的創新創造了重要條件,各公園可以把廟會分拆出來作為一個單獨的項目,獨資或者合資成立公司進行專業化經營,這樣可以把公園的公益性與廟會的贏利性區別開來,有利于廟會產業的發展壯大。 ”
經營粗放
挖潛需要資本整合
有統計顯示,北京所有廟會的收入,還抵不上一個環球嘉年華在北京經營一個多月的收入。
管益忻教授認為,像北京的一些知名廟會,辦了很多年,辦成現在這樣的規模,可以說是不成功的。
廟會發展到今天這樣粗放經營的狀態,已經成為“一日能銷百萬錢”的“喜慶消費”新方式,挑起了春節“假日經濟”的大梁。雖然,在采訪中,廟會主辦方對贏利都避而不談,甚至“哭窮”。但據了解,作為廟會龍頭老大的地壇廟會,僅每年春節觀眾就有近200萬人,其直接營業收入應在千萬元以上。大觀園的紅樓廟會收入也保持了持續增長,2006年是117萬元,2007年是180萬,2008年是240萬。其他廟會每年收入也是在不斷增長。
“但和迪士尼、環球嘉年華這些同樣是文化展示和給人制造快樂的場所相比,我們還有很大差距。不能僅僅局限于現有規模和模式,而應該不斷地把廟會經濟的潛力挖掘出來。”管益忻教授說。
盡管已經實現盈利,但有的廟會依然能夠得到財政補貼,廠甸廟會就是其中之一。據悉,廠甸廟會目前本身實現了公司化運營,本身也是盈利的,宣武區政府依然每年對其補貼80萬元。與廠甸廟會同在宣武區的大觀園紅樓廟會已率先脫離了補貼,原先每年有20萬元的廟會補貼金,從2009年開始就沒有了,這與大觀園近些年來的大膽經營有著密切的聯系。北京大觀園管委會主任馬俊潼說,“盡管我們是事業單位編制,但我們早就是企業化經營了,因為我們沒有皇糧可吃,只能靠自己。”
管益忻教授認為,靠財政支持搞廟會的日子終究會有終結的一天,因此廟會的整體策劃和經營管理要逐步實現市場化、產業化運作,企業文化融入廟會文化,使二者相得益彰。他同時也表示,要使北京廟會走上產業化的道路還尚需時日。因為產業化首先要求廟會主辦方必須厘清產權關系,在此基礎上實現公司化運營,試行股份制,之后是重組兼并形成品牌和特色。要做到這些,“必須引進戰略投資者,要有大資本的進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