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市場的作用功不可沒,政府的作用也功不可沒。別的不說,深圳的創意園區有30多個,田面設計之都、梅林“中康路8號”、華僑城OCT Loft、深圳大學“3號藝棧”、寶安“22藝術區”等等,既上規模也上檔次,這都是經常掀起創意風暴的策源地。另外深圳的設計交流展示活動也很多,像深圳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平面設計在中國”等,在國內是頂級水準,標桿性的,影響很大,也是通向國際的一個主要窗口。硬環境和軟環境都走在前頭,是深圳設計產業領跑全國的一個主要原因,而這與市、區政府的扶持是分不開的。隨著這次申都成功,以后的政策傾斜會更明顯、更有力,深圳設計的又一個春天正在到來,深圳設計的自信心和創造力也會再上一個臺階。
楊金瑞(園林設計師,以下簡稱楊):我倒覺得再上臺階之前,最好能夠先沉下來,慢下來,有一個回顧、反思的過程,這對以后的發展非常重要。“深圳速度”曾經是深圳的驕傲,但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現在不能再簡單追求規模、速度了。什么東西都往電腦里一擱就出來了,肯定好不到哪兒去,太浮、太虛、太飄。如果“大拼盤”、“小拼盤”成了深圳設計的主流、代表作,那是大悲哀!創作、作品還得說思想、說內涵,不能飄著沒有根。設計杰作的問世有可能只是靈光一現,但這靈光不是誰都能有的,積累不到位、思想不到位、痛苦不到位,靈光也到不了位。雖說快餐文化是當代特色,但也別太快了。文化常跟一個詞相伴:沉淀。即便是商業文化也應該有沉淀,不能只是玩花樣。
農夫(平面設計師,以下簡稱農):以我看,當設計師敢于“炒老板”、“炒業主”的時候,設計就真正走向獨立、走向成熟了。實際上,深圳設計的文化潛力還很大,多數設計師還不能真正按照自己的設計理念去發揮、去實現,很多最終產品都是不斷妥協的產物。“大甲方”的觀念、意識對設計文化的殺傷力很大,惡性競爭的副作用也很大。可以說,一個好創意出來以后的命運很少是往上走的,業主指手畫腳越多,離原創的意思越遠,總要把它磨得沒棱沒角了才通過。經常的情況是最后的定稿不如第一稿,不專業的最終要把專業的“征服”了。從這一點上講,我希望深圳設計能從“設計之都”起步,或者說是“再起步”,使它成為一個上升的拐點,拐到更文化、更藝術、更有原創性的空間里去。其實這跟商業化并不矛盾,一個杰出的創意、一件不俗的設計產生的附加值是很大的,只是短期內不容易體現出來。我們都是從深圳設計中走過來的,深知其中的甘苦,也對它有很深的感情。我之所以強調設計中文化的分量,就因為我希望深圳設計能夠再上一個臺階,在品質和風格上更具深圳特色,并且能夠經常走到商業的前頭,用設計的文化信息塑造和引領商業時尚。深圳的市場有這種需求,深圳設計也有這種能力和潛力,就看你是怎么一種心態。從這個角度說,深圳設計是有一個文化突圍的問題。
毛:至少不能太“飄”了。設計之都的榮譽更多的應該是鞭策,而不是陶醉。其實對我們搞設計的個人或公司來說,這個榮譽只說明我們所在的這個地方是一個設計文化和設計產業都比較發達的地方,有著很好的工作和創作環境,有不少有才華、有成就的設計師,所以應該拿出更多、更象樣的作品。我不想重復文化和商業對立統一的話題,我想強調的是設計的功夫。如果你把設計不只是當個飯碗,真的是當作事業,你就會覺得設計很難,太難了!就會心甘情愿的為它熬得眼睛發綠,就不會滿足于只在電腦里做拼圖;往大處說,才對得起設計之都這個榮譽,誰讓你是它其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