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研報告在分析中小企業困疾的根源所在時,直言“中小企業在政府部門的工作對象和政策制定中需要進一步受重視”。
現在中小企業局整合在經貿局之中,而經貿工作除了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之外,還有產業轉移、節能降耗、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等工作。在8月7日,廣東全省中小企業局長座談會上,就有省局領導當面指出部分地市局,在中小企業工作中有所疏忽。
2007年末,廣東全省有中小工業企業46.9萬戶,占全省工業企業數的99.9%,其中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只占全省的8%,其余90%多都是規模以下中小工業。
這意味著,在中小企業的總量中,規模以下中小企業占到總量的九成。“而這部分企業在這一輪中‘嚴冬’中面對的困境就更為突出。”上述人士分析。
然而,“中規模以下工業企業數量雖多,但因其經濟總量不大以至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常常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民營工業企業的快速發展所掩蓋。”中小企業局調研中發現。
因為此次調研活動深入到諸多企業內部,中小企業內在機理上的病因也袒露出來。“絕大多數規模以下工業都沒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模式設立”。
數字顯示,2007年在全省46.89萬家工業生產單位中,屬個體工業的占70%以上;屬民營工業企業的9萬多家,占20%以上;而有可能按現代企業制度模式設立的國有控股及參股、集體、“三資”工業企業不到4%。
調研人員在東莞調研的過程中發現,諸多私營工業企業、個體工業,多數實行家長式管理,核算資料如會計賬簿、統計臺賬等設置不健全,管理者往往心中無數,無法制定周密詳盡的生產經營計劃。
“去年,我省個體工業戶均從業人員已達12.3人。這意味著什么?”上述調研人士給本報解釋,“也就是說,有大批個體工業盡管已達到了登記為工業企業的標準,但卻因種種原因而不愿意登記為企業,繼續以個體戶的組織形式生存。”究其原因,是很多中小工業企業不愿或者無力加大對履行社會責任的投入(如改善生產條件、嚴格安全管理、提高福利待遇等)。
本報從廣東省中小企業局了解到,目前,全省各級政府正在完善中小企業行政管理體制、建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方面著手工作。
截至目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已有19個初步理順了中小企業行政管理體制,20個市已有綜合服務機構,16個市已有融資擔保機構,16個市已有技術支持機構,18個市已有人才服務機構,15個市已有信息服務機構,10個市已有市場開拓服務機構。
廣東省中小企業局還建議建立健全民營經濟政策信息發布專業平臺;引導發展辦理行政審批事項中介服務機構;建立民營企業行政投訴救助機制;開展對各地發展民營經濟情況的評價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