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端方式“逼宮”
斷供實質是“傷人一萬、自損三千”。如此慘烈地作秀為了什么?
耐人尋味的是,碧水龍亭68位業主選擇斷供打的旗號竟不是房價下跌,而是強調因開發商私自改變原來規劃設計,業主在維權,繼而要求違約賠償。而他們還不停地向筆者講述一組數據:以每個業主欠銀行貸款70萬元計算,將會讓銀行不良貸款增加5000萬元。
黃小姐坦承,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引起公眾和媒體的關注,向開發商施壓,希望能與開發商平等對話,協商取得一些補償。還有一位業主承認:“卷進來的越多,影響就越大。”
顧云昌、郭田勇等都認為,斷供的本質是反對房價下跌,希望調控可以放松。
筆者調查了解到,斷供的初級版“退房潮”已在多個城市出現,業主要求開發商直接補償差價,甚至干脆要求退房的聲音不絕于耳。
恐怖還是恐嚇?炒房客的本次作秀抓住了金融系統本身的漏洞。筆者仔細分析斷供者的情況發現,大多數敢斷供的人房貸都是1成首付或零首付。銀行如此做法,使得“甩手掌柜”有機可乘。“銀行要負一定責任,必須反思。”郭田勇說。
筆者采訪到的銀行方面的人士表示,其實個貸占比并不高,斷供涉及資金不大,再加上有房子抵押,損失會很低。央行去年底統計的數據是,全國主要金融機構商業性房地產貸款余額約4.7萬億元,其中個貸余額僅占9.99%。
筆者得知的另一內情是,斷供很可能把開發商也扯進來。興業銀行深圳的一位零售業務部副總經理文世良解釋,開發商一般都要跟銀行簽訂回購協議,在沒取得房產證之前,開發商的責任體現在擔保合同上,如果業主斷供,就要由開發商回購房產。
“孤案”難改維穩政策
斷供施壓的目的會得逞嗎?關鍵要看所謂“斷供潮”會不會蔓延,而這里的決定因素還是房價會不會普遍暴跌。
目前筆者調查可以確認的是,除了深圳,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和其他二三線城市均未出現惡意斷供現象。原因很簡單,房價依然堅挺。
7月21日,國家發改委公布最新數據,二季度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9.2%,漲幅比一季度下降1.8個百分點,盡管這已是連續6個月漲幅下降,但房價仍在高位徘徊。
一位在京城炒房的山西煤礦老板張立民只給了筆者一句話:“只要房子沒有嚴重資不抵債,即使希望從緊政策放松,也不會選擇對自己傷害很大的斷供。”
“深圳斷供始終都是孤案。”顧云昌分析,深圳樓市炒作風盛,虛高成分大,其他地方并不具備這個特性。郭田勇則認為,在北京、上海等地銀行放貸要規范得多,尤其是貨幣從緊后,門檻基本都有保證。
下一步,隨著樓市調控的深入,尤其是6月中旬中央提出防止經濟大起大落之后,樓市維穩成了主調。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日前在銀監會召開的年中工作會議上表示,要做好房地產風險的預警和控制工作,準確把握“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宏觀調控要求。其中,房地產仍是“壓”的重點行業。
顧云昌則認為:“樓市回調到現在仍然理性,屬于預期之內。即使繼續處于下降通道,暴跌也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除了經濟因素,制約斷供的法律因素也會讓違約者退避三舍。
“炒股止損沒任何問題,炒房則很難止損。”房地產專業律師、北京仁和律師事務所的孟憲生律師對筆者說,中國還沒有個人破產法,房子斷供后,業主不但損失首付、已還月供,在銀行清償房產后依然對不足部分負有債務責任,銀行有權繼續追償違約者以后的經濟收入。同時,個人信用污點也要終身背負。
以此分析,動機不純的斷供現象難成氣候,而維穩的宏觀調控政策更不會因此發生根本改變。
(《華夏時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