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疆建設兵團:從一窮二白到GDP西部第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5日 23:53 中國經濟周刊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53年:從一窮二白到人均GDP西部第六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繁易/新疆攝影報道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稱“兵團”),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說有些神秘而且遙遠的群體。 王震將軍和屯墾戍邊的軍人,幾乎是此次采訪前記者對兵團全部的了解。 2007年9月,應兵團邀請,帶著好奇和向往,《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記者踏上了這片神秘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土地,歷時17天、行程近萬公里,對兵團有了一次近距離的感性接觸。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駐新疆人民解放軍部隊為鞏固邊防,加快新疆發展,減輕新疆當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經濟負擔,將主要力量投入到生產建設中,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建設。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駐新疆人民解放軍的大部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其使命是勞武結合,屯墾戍邊。2003年5月,國務院新聞辦公開發布《新疆的歷史與發展》白皮書,明確表明兵團是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的特殊社會組織,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的雙重領導。 此次采訪期間,從烏魯木齊市郊的12師到玉龍喀什河畔的14師,一路走過,印象最深刻的,是兵團那種震天撼地的英雄豪氣:200多萬兵團人,用了50多年的時間,讓新疆的一片片戈壁荒灘變成了一座座糧倉;昔日一個個“地窩子”村莊,如今已是一座座現代化的城市...... 人民軍隊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勞武結合,屯墾戍邊”的特殊使命,鑄就了兵團人頑強豪邁的性格。 在軍墾第一連,老胡連長講到他50年前開荒造地累死在鹽堿灘上的袍澤;石河子兵團旅游局領導講起軍墾創業之初由于生產設備奇缺而不得不靠戰士拉犁耕地;二代兵團人辛老師說起她那15歲跟隨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母親......這是對過去的回憶。 兵團的今天,是224團20多萬畝沙漠變良田的奇跡,是綠洲邊緣五尺高的西北漢子對著沙漠那一句“為了種活一棵樹,我們辦法都想完了”的嘆息,是擁有國內市場壟斷產量的彩棉生產基地、4師中國最大的薰衣草生產基地,是計劃今年收入達7萬元的河南籍農工劉富春...... 在這里,每一寸土地上都凝結著幾代兵團人的青春與汗水;在這里,每一棵樹都講述著一段感人的創業故事;在這里,到處可以感受到兵團人對曾經的軍人身份的自豪和珍愛,時刻可以感受到他們即使脫下了軍裝也脫不掉的軍人氣質;在這里,兵團是一個光榮和自豪的稱謂,有時候,甚至更像是一種圖騰。 采訪期間看到的一句兵團的座右銘,讓我至今每每想起,都會感受到兵團氣勢的磅礴宏大:“新疆兵團——天狼星下的兵團。” 新疆,這片滄桑的土地,今天的兵團人依然在書寫著歷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