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授權發布)關于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
關于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14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國務院委托,現將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并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3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有機統一,依據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扎實做好各方面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良好開局,計劃執行情況總體是好的。
(一)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保持政策定力,創新調控思路和調控方式,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一是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初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56.88萬億元,增長7.7%,完成預期目標。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2.91萬億元,增長10.1%,財政赤字1.2萬億元。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8.89萬億元,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3.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2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2%。重點領域、重要時段煤電油氣運需求得到較好保障。
二是內需繼續成為增長主動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78萬億元,增長13.1%,一些新的消費模式和消費領域表現出巨大活力,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超過10萬億元,增長2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71萬億元,增長19.3%。民間投資增長23.1%,占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重達到63%,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04.4%。
三是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6%,控制在預期目標范圍內。重要商品的收儲、投放和進出口調節工作有序開展。生豬、蔬菜市場價格政策性保險試點積極推進。價格收費檢查和反價格壟斷執法力度加大,全年共查處價格違法案件3.44萬起,實施經濟制裁31.25億元。
(二)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突出重點,有扶有控,著力提質增效升級,為經濟發展增添后勁。
一是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技術創新和培育新興產業成效顯著。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2.09%,完成預期目標。嫦娥三號探測器、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等重大創新成果舉世矚目。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第四代移動通信開始大規模商用。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8%,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2.1個百分點。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力度加大。下發了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通知,出臺了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和配套政策措施,著力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服務業發展環境優化。出臺了促進信息消費、養老服務業、健康服務業發展等政策意見和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規劃,繼續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3%,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A產業加快發展。新建鐵路投產里程5586公里,其中高速鐵路1672公里;新建公路里程7.0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260公里;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110個;新增民航通航機場10個。能源生產保持穩定,原煤、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增長0.8%、1.8%和9.4%,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9.8%,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二是城鄉發展一體化有序推進。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中央預算內投資用于“三農”建設的比重超過一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糧食總產量達到6.02億噸,實現“十連增”,肉蛋奶、果菜魚等農產品供應穩定。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2%,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提高到88.5%,新建和改造農村電網線路21.1萬公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1萬公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80萬戶,改造農村危房266萬戶。支持建設糧食收儲倉容440萬噸、農產品批發市場114個。中央對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作出全面部署,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編制基本完成。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3%,比上年提高1.16個百分點。
三是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西部地區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新開工重點工程20項,投資總規模3265億元,內陸沿邊地區開發開放步伐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深入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試點啟動實施,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出臺。中部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經濟區發展的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進展順利。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海洋經濟發展試點有序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深入實施。區域合作和對口支援順利推進,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支持繼續加大,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順利實施。玉樹災后恢復重建任務全面完成,四川蘆山和甘肅岷縣漳縣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進展順利。
四是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步伐加快。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發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頒布施行。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節能減排積極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扎實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建設深入推進,完成造林面積609萬公頃。資源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各項指標基本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3.7%和4.36%,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3.48%、2.93%、3.14%、4.72%,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7%,城市污水處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87.9%和85.8%。積極建設性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和交流合作。
(三)改革開放力度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為穩增長和調結構創造良好體制機制環境。
一是行政體制改革成效明顯。國務院機構改革順利進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開展,取消和下放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出臺了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的措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發布實施。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加快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開始建立。
二是財稅金融改革深入推進。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在全國推開,全年減輕企業稅負超過1400億元。提高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600多萬戶企業受益。貸款利率管制全面放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試點擴大至全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擴大。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加強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等指導意見出臺。創新了企業債券品種和審批方式。
三是投資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重新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需報中央管理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減少60%。改進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貼息管理辦法,下放了31類點多面廣量大單項資金少的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貼息項目安排權。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對民間投資36條及42項實施細則落實情況進行了第三方評估,鼓勵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落實和完善。
四是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不斷完善。推出成品油價格形成新機制,出臺了支持油品質量升級的價格政策,調整了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提高了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和環保電價標準,完善核電、水電和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機制,順利實現電煤價格并軌。
五是農村改革積極推進。全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范圍擴大到105個縣(市、區)。國有林場改革試點在7個省展開。
六是社會領域改革穩步開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發布實施。28個省(區、市)啟動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擴大到1000多家。前兩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試點基本完成。食品藥品監管體制進一步完善。
與此同時,國有企業和重點行業改革繼續深化,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啟動實施,對11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進行了第三方評估和自評估。
對外開放繼續深化。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7.6%,比上年加快1.4個百分點。全年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1176億美元,增長5.3%,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比重首次過半,外商投資加快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902億美元,增長16.8%。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運行。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達成“早期收獲”協議,與冰島、瑞士簽署自貿協定。積極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協調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建設。
(四)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是就業保持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5%,超額完成預期目標。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得到較好落實,面向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制度進一步健全,公共就業服務設施建設繼續推進。
二是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際增長7%和9.3%。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4年快于城鎮居民,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650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三是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不斷擴大;攫B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的城鄉統籌加快推進,城鄉低保制度進一步規范,臨時救助制度在26個省份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得到完善。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分別達到3.46億人和4.74億人,增加2083萬人和1082萬人。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10%,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參保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
四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繼續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深入推進,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持續改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政策得到較好落實。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比例提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2.3%,提高0.5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86%,提高1個百分點;普通高等學校招生699.8萬人,研究生招生77.9萬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招生61.1萬人。
五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繼續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全科醫生培養基地和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得到加強。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從25元提高到30元。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4.55張,增長7.3%。人口自然增長率4.92‰,實現計劃目標。
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實推進,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專項繼續實施。旅游法和國民旅游休閑綱要出臺,全年旅游總收入2.95萬億元,增長14%。群眾體育保障水平提高,全年新增體育場地5.18萬個。
七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快。全年基本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44萬套,新開工666萬套,均超過計劃目標。
在國內外環境錯綜復雜的情況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決策、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齊心協力、狠抓落實的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共同努力的結果。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矛盾和困難。世界經濟繼續呈緩慢復蘇態勢,仍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國內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穩中向好的基礎尚不穩固。一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新的消費增長點不多,投資接續能力偏弱,出口形勢仍然嚴峻。二是結構優化升級任務依然艱巨。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不足,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三是制約農業穩定發展的問題凸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現有生產經營體制不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農業生產成本上升、比較效益下降。四是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特別是大范圍多頻次的霧霾天氣,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健康。五是財政金融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地方和行業債務負擔較重,一些企業負債率過高,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有所增加,流動性風險管理難度增大。同時,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部分大城市住房價格上漲過快,房地產領域存在風險隱患,食品藥品質量、安全生產、收入分配、征地拆遷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切實采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政策取向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按照上述總體要求,綜合考慮需要和可能,提出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保持經濟合理增長。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增長7.5%左右。這是統籌考慮抓改革、促調整、惠民生、防風險等各方面因素確定的。一方面,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穩定和擴大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都需要合理的速度,進一步減少貧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更要靠發展。另一方面,今年穩增長的有利條件不少,全面深化改革將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穩增長政策措施的效應會持續顯現,消費、投資、外需均有一定支撐。同時,我國已經到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轉型升級的任務很重,速度也不宜定得過高。7.5%左右是一個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彈性的、引導性的,各地應根據自身實際,合理確定增長速度,決不能搞層層加碼和盲目攀比。
——注重提質增效升級,F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繼續提升。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傳統產業加快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區域發展更趨協調。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9%以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下降2%,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2%。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是我們面臨的艱巨而緊迫的任務,決不能以犧牲結構和資源環境為代價換速度。提出上述組合目標,就是為了引導各方面把精力集中到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上來,著力解決重大結構性問題,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保持物價基本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這一目標既考慮了各方面漲價因素和人民群眾的承受力,也為推進改革和調整結構留出了一定空間。一方面,當前我國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平衡,糧食連年增產,絕大多數產品供應充足,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具備較好基礎和諸多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今年物價仍面臨一定上漲壓力,既有上年的翹尾影響,也有新漲價因素,同時還要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付出不小努力。
——突出民生優先。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大城市調查失業率穩定在合理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竟卜⻊站然^續推進。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480萬套、新開工700萬套以上。今年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比去年增加100萬人,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就業需要,適應今年高校畢業生繼續增加、就業壓力較大的現實。同時,隨著國內生產總值基數增大和服務業發展加快,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數量增多,實現這樣的目標,也是有條件的。
——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7.5%左右,服務貿易發展加快。對外投資持續擴大,利用外資總量保持穩定,結構進一步優化。促進進出口穩定增長政策效應的繼續發揮,有利于增強企業信心,保持外貿穩定增長。但同時,國際市場競爭加劇,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出口形勢仍然十分嚴峻,鞏固和擴大外需面臨不小壓力。
實現上述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做好2014年經濟工作,核心是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為此,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斷完善調控方式和手段,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
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年擬安排全國財政赤字1.35萬億元,比上年預算增加15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9500億元,由中央代地方發債4000億元,赤字率穩定在2.1%。政策重點是:第一,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范圍,擴展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實施鼓勵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發展的財稅政策。第二,調整優化支出結構,重點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向農業、教育、社保、衛生、環保、科技等領域傾斜。從嚴控制“三公”經費支出,努力降低行政運行成本。第三,用好新增資金,盤活存量資金,建立結轉結余資金定期清理機制,加大資金統籌使用力度。第四,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加快建立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推動形成規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
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今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預期增長13%左右。政策重點是:第一,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保持適度流動性,創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第二,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加快資金周轉。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結構調整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促進金融市場、金融產品、市場主體多元化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第三,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對信貸、債券、理財、同業和信托等業務的風險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密切監測跨境資本流動,防止大規模資本異常流動對經濟和金融運行造成大的沖擊。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三、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今年要著力抓好9方面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1)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建立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制度并向社會公開。加快建立縱橫聯動協同管理機制,改進政府監管方式。繼續推進工商登記制度由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開展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試點。(2)國有企業改革。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推進自然壟斷行業改革。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3)財稅體制改革。推進政府和部門預算決算公開,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減少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提高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環節和稅率,推動煤炭資源稅改革。研究逐步理順中央和地方事權。(4)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穩步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健全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機制。推動股票發行制度改革。推進利率市場化。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5)資源性產品等價格改革。適時調整風電上網電價,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和抽水蓄能電價機制。適時調整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氣門站價格。建立健全居民用水用氣階梯價格制度。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費標準和部分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完善鐵路運價機制。(6)投資體制改革。加快出臺政府投資條例。修訂企業投資、外商投資、境外投資核準管理辦法。改進審批方式,簡化審批內容,優化審批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和透明度。實施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7)農村體制改革。慎重穩妥進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抓緊土地承包經營權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有序推進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征地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擴大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范圍。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繼續開展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8)社會事業改革創新。推進職業教育、考試招生等改革,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擴大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允許社會資本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制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推進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結合社會事業改革,放開一批服務價格和收費。同時,扎實推進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深入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提升開放層次和水平。(1)優化進出口結構。鞏固傳統出口優勢,發揮大型成套裝備對關聯行業和服務出口的帶動作用,加大信用保險、貿易融資等支持力度。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妥善應對貿易摩擦。增加國內短缺的技術、資源、產品進口。積極發展服務貿易。(2)放寬外商投資市場準入。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加快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完善外資安全審查制度。2014年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預期達到1217億美元,增長3.5%。(3)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加快走出去。完善境外投資支持政策,改革和簡化外匯管理,有效利用外匯儲備支持境外投資,深化境外能源資源、農業開發合作與投資,引導優勢產業走出去。2014年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預期達到992億美元,增長10%。(4)強化多邊雙邊及區域經濟合作。擴展內陸沿邊開放,統籌推進內陸地區國際大通道建設。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推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加強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繼續推進中韓、中澳等雙邊重點自貿區談判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
(二)著力擴大內需。充分發掘消費潛力。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增長14.5%。(1)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抓緊出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施細則,努力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收入。(2)大力培育和發展新的消費熱點。實施“寬帶中國”戰略,支持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建設和業務發展,推廣“三網融合”,開展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擴大物聯網應用,促進信息消費。繼續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動節能環保和再生產品消費。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和健康服務機構,積極發展養老、健康等服務消費。出臺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以及促進旅游消費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推動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健康發展。(3)優化消費環境。完善城鄉流通網絡,加快發展城市共同配送和農村配送,促進快遞服務與網絡零售協同發展。建立健全最嚴格的食品藥品監管制度,推進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突出抓好嬰幼兒配方乳粉、肉制品等重點行業綜合整治。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依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價格欺詐等不法行為。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推進信用信息共建共享。
促進投資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期增長17.5%,中央預算內投資擬安排4576億元。(1)釋放民間投資潛力。抓好民間投資36條及實施細則的落實工作。抓緊清理和修訂有關民間投資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制定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強的市場準入規則。盡快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民間資本推出一批符合產業導向、有利于轉型升級的項目,發揮示范帶動效應。(2)優化政府投資結構。抓緊逐步退出用于一般競爭性企業項目投資,適當減少可利用社會資金的經營性基礎設施投資,壓縮小型分散投資,停止建設樓堂館所等投資,重點支持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項目,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央預算內投資主要投向保障性住房及配套設施和棚戶區改造,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和農村民生,水利、中西部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重大核心關鍵技術開發應用等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工程,教育、醫療、社會養老、食品藥品安全等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發展等領域。(3)抓好重點項目。在“十二五”規劃《綱要》實施中期評估的基礎上,加快實施“十二五”規劃明確的重點建設任務,扎實推進在建項目建設。積極推動項目前期工作,充實重大項目儲備。
(三)促進農業穩定發展。(1)保持主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發展。加快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著力建設區域化、規模化、集中連片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提高單產水平。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和農業機械化。支持新疆優質棉生產基地建設。繼續實施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推進生豬、奶牛、肉牛、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強動物疫病防控。支持漁政漁港建設和海洋漁船更新改造。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2014年預期糧食總產量5.5億噸以上。(2)完善和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三農”傾斜。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平均每50公斤分別提高6元和3.7元。繼續執行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制度。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擴大農業補貼資金規模,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按實際糧食播種面積或產量對生產者補貼試點,提高補貼精準性、指向性。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增加對商品糧大省和糧油豬生產大縣的獎勵補助,扶持牛羊肉生產,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3)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加強骨干水源、引調水工程、大型灌區等重點水利建設,抓好江河治理和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推進防洪抗旱等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編制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加強耕地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嚴重超采區治理,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和縣鄉村公路建設,優化發展農村沼氣,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加快農村電信基礎設施建設。
(四)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2014年全國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預期分別達到54.6%和37.1%。(1)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制定戶籍、土地、資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配套政策,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研究破解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對策措施。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國家編制實施重點城市群發展規劃,各地因地制宜編制和實施本地區新型城鎮化規劃,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規范新城新區發展。(3)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城市產業就業支撐,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對人口集聚和服務的支撐能力。(4)完善城鎮化體制機制。圍繞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多元化城鎮建設投融資等機制,在不同區域開展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試點,加快形成有利于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
(五)加強價格調控監管。(1)保障供給。合理把握糧、油、棉花、食糖、豬肉、化肥等收儲投放力度、時機和節奏。實施好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儲備制度。加快糧棉等大宗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落實好“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2)完善價格調控機制。認真執行生豬等價格調控預案,繼續開展生豬價格政策性保險試點。擴大基本蔬菜品種價格政策性保險試點,建立蔬菜價格穩定長效機制。鞏固和完善價格調節基金制度。推動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指數體系建設。(3)加強價格監管。開展教育、醫療、銀行等行業價格收費檢查。清理取消違規收費項目。加大反價格壟斷工作力度。(4)健全物價補貼聯動機制。完善并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緩解物價上漲對困難群眾生活的影響。
(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1)推動重點產業布局調整優化。出臺關于重點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優化沿海、沿邊和內陸地區產業布局,推動城市高污染企業環保搬遷。促進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推動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轉型升級。(2)著力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堅決遏制新增違規產能,多策并舉優化存量產能。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長效機制。提高并嚴格執行能耗、環保和安全等行業準入標準,清理各種優惠政策,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對電解鋁、水泥等行業實行階梯電價政策。(3)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4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預期達到2.17%。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加大政府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社會公益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的投入。加快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及成果應用。完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落實企業技術創新普惠政策,啟動實施創新企業百強工程。深入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知識創新工程建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環保等重點產業建設一批國家工程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出臺支持云計算、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發展的政策規劃,組織實施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和應用示范工程,推進北斗導航等自主技術產業化。深入實施新興產業創投計劃,整合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加快發展集成電路、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產業,加強寬帶和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全面實施信息惠民工程。(4)加強基礎產業。推進鐵路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鐵路建設,引導城市軌道交通有序發展,加快推進國家高速公路“斷頭路”、普通國道瓶頸路段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公路建設,加快長江等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優化沿海港口布局,有序推進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改善能源結構,鼓勵發展風能、太陽能,開工一批水電、核電項目,加強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勘探開采與應用。(5)加快發展服務業。出臺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繼續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示范區建設。積極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金融租賃、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等重點行業。出臺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開展物流園區示范。2014年服務業增加值預期增長8.3%。
(七)構建各具特色、協調聯動的區域發展格局。(1)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快制定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性文件,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擴大退牧還草范圍。出臺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若干意見,統籌推進全國老工業基地、城區老工業區更新改造和資源型城市、獨立工礦區轉型發展。全面落實中部崛起戰略,深入推進“三基地、一樞紐”建設,加快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產業園區建設。推進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前海、南沙、橫琴、平潭等重大平臺建設,繼續推進海洋經濟發展試點。(2)加快培育新的經濟支撐帶。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推進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支持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促進中原經濟區加快發展,深化東北四省區合作。深入推進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加快環渤海地區轉型升級。推動云南、廣西等地向南亞、東南亞開放,支持西北地區向西開放。(3)增強欠發達地區發展能力。支持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區等跨越式發展,落實扶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規劃和政策,繼續實施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規劃,支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發展,加大對口支援力度。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4)加快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完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環境等配套政策和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推動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發布實施,開展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
(八)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1)強化制度保障。研究制定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政策性文件。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污染者付費和礦產資源開發補償制度、生態環保責任追究制度、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生態紅線管控制度、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2)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和問責制,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能耗強度“雙控”考核。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加強工業、建筑、交通和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和監管,深入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加快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啟動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在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和2萬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落實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推進節能減排科技專項行動。持續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落實循環經濟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開展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建設,深化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快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化。繼續開展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實施第二批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推進糧棉主產區秸稈綜合利用。整頓礦業開發秩序,發展綠色礦業。開展海水淡化試點示范。(4)狠抓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加大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力度,以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治理為突破口,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為重點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完善鼓勵脫硫、脫硝、除塵改造以及煉油企業升級改造的經濟政策。繼續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制定實施清潔水行動計劃。加強土壤污染治理。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等工程建設。開展森林草原資源保護和建設,推進京津風沙源、巖溶石漠化、黃土高原、青藏高原等重點區域綜合治理。全面推行清潔生產。(5)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深入推進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低碳工業園區、低碳社區等試點示范,研究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溫室氣體統計核算體系,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建設性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繼續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交流與務實合作。
(九)切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1)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促進就業稅收扶持政策,落實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各項政策,做好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幫扶,抓好化解產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再就業工作。強化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基層就業服務能力建設。(2)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加快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提高醫保待遇水平,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和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完善城鄉低保制度,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加強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3)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推進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繼續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計劃招生698萬人,研究生招生80.2萬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招生63.2萬人。加強城鄉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支持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推進實施單獨兩孩政策,提升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能力。實施好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和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加強殘疾人康復和托養設施建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學藝術等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加強文化自然遺產保護利用。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改善旅游基礎設施條件,積極發展紅色旅游。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4)做好住房保障和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堅持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分級負責,加快解決中低收入群眾基本住房問題。繼續開展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加大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推進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軌運行,加強分配和運營維護等后續管理。落實好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推動建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5)創新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整合基層公共服務資源,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推進政府公開透明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繼續深化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系,加快推進內地對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落實中央支持香港經濟發展、加強內地與香港經濟合作的有關政策措施,促進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以橫琴開發建設為契機,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推進兩岸經濟關系制度化進程,加快完成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后續商談,進一步提高兩岸經貿和產業合作水平。
各位代表,做好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自覺接受全國人大的監督,虛心聽取全國政協的意見和建議,堅定信心,振奮精神,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注:文中PM2.5為PM右下角加2.5,PM10為PM右下角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