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國家發改委日前召開宏觀經濟與政策新聞發布會,解讀當前經濟熱點問題。對于地方GDP高于全國2萬億的問題,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副司長叢亮作出解釋并表示,實際上相差2萬億元這個比重并不是很高,只有5%左右的誤差。(1月22日新華網)
2萬億誤差不算高,多少才算高?
中國經濟網網友 張國棟
統計是科學,貴在真實。已有2萬億的誤差了,都不以為然,一筆帶過,那么嚴肅的統計還有何意義?又如何能為決策提供有效支撐?
據稱,地方GDP高于全國,原因有兩個:一是跨地區的生產經營活動在核算中存在地區歸屬問題,這會導致重復計算;二是一些地方為追求政績,在GDP核算當中摻雜水分,這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在于如何應對。
這方面,可行建議不少,中央也明確了相關考核導向,更有統計法護航,嚴格落實就是。筆者想補充的是,主管部門首先要轉變觀念,高度負責,維護統計的生命,而不是以“不算高”為統計造假開脫。
GDP怎成一種游戲工具?
中國經濟網網友 譚浩俊
一邊是多個地方下調了2014年GDP增速目標,一邊是地方公布的2013年GDP數據又超全國約2萬億。GDP在地方政府手中,怎么成了一種游戲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項經濟指標,GDP本身并沒有錯。問題的關鍵在于,它不能被個體利益綁架。在我國,最核心的問題就是GDP已成地方政府的一種政績工具,被不斷扭曲。
要讓地方政府自覺按照經濟發展規律和市場化要求對待GDP,讓GDP成為一項純粹的經濟指標,而不帶有任何功利色彩、個人利益色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各個方面的轉變。只有全方位實現了轉變,政府和官員的行為才不會被GDP所綁架。
縱容地方GDP造假就是一種犯罪
中國經濟網網友 郭施亮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的敏感時點,仍然面臨諸多問題,例如投資促經濟效應趨弱、社會貧富差距懸殊等。考核壓力大,再加上事權、財權不匹配,地方難以依靠正常的渠道實現財政增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部分地方的融資平臺多以土地出讓金作為貸款抵押,而土地財政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方的財政水平。
可以想象,在政績等諸多壓力的作用下,不少地方為完成任期內的預期指標,借助各種渠道對經濟數據進行了修改,這種情況短期內或許難以避免。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地方GDP造假不僅削弱了地方的信用度,而且還深刻影響著國家的戰略性規劃。對此,筆者認為,縱容地方GDP造假實質上已經是一種犯罪。
試想一下,部分地方為何敢在數據上造假?其實,缺乏嚴格的地方問責及有效的監督處罰機制才是問題的主因。在國內相對不成熟的監督體系下,高效的執行效率每每被當作根本。針對這一問題,必須明確法律責任,加大處罰力度,從本質上提高地方造假的成本,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地方數據造假的亂象。
本文內容來源于網友向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的投稿,征稿郵箱:cepl#mail.ce.cn(#改為@)。
更多熱點話題請點擊>>>網言眾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