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閆銳鳴
一直以來,關于轉基因大豆流入消費者餐桌的話題被媒體頻繁提起,但究竟真相如何卻從未清晰。
為了解整個大豆制品鏈條上的轉基因標識情況,《消費者報道》送檢了包括大豆、蛋白質粉、豆奶粉、豆漿及豆腐等五類9種豆制品。
根據廣州市質量監督研究院的檢測結果,除兩款豆腐樣品檢出大豆轉基因成分CP4-EPSPS外(詳見《轉基因標識亂象一:華潤萬家兩款豆腐含轉基因大豆成分但未標識》),其余七款產品均未檢出轉基因大豆成分(參見附表)。
從檢測結果來看,轉基因大豆的使用已經超出農業部轉基因標識“目錄”5類17項的限定范圍。
豆腐、豆漿難與轉基因“絕緣”
轉基因大豆被用于豆腐、豆漿制品中已不是新近發生的事情。
早在2011年,香港消委會一項針對市面銷售的50款豆漿測試發現,有半數聲稱“有機”或“非基因改造大豆制造”的產品檢出微量轉基因大豆成分。其中4款的轉基因大豆成分足以被定量,含量為0.2%至1.1%。在這4款被定量的樣本中,兩款豆漿附有“非基因改造”的標識。香港消委會就此建議特區政府制定強制標識的法規。
《消費者報道》記者從香港消委會了解到,由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制訂的《基因改造食物自愿標簽指引》并不建議企業使用“不含基因改造成分”或類似反向標識。業若想用標簽來表明任何食物配料來自非基因改造來源(含有少于5%的基因改造成分),則須具備有關證明文件以支持有關的聲明。
然而,由于中國內地并沒有強制企業提供證明,國內市場上那些聲稱或標識“非轉基因”的各類豆制品,可信度多少也是個未知數。
反向標識無證明
記者從廣東省農業廳了解到,使用進口轉基因大豆作為原料加工的企業均需要向監管部門做“轉基因生物標識審查認可”的申請。被列入清單的可查企業,大多為油脂工廠。
“與進口轉基因大豆相比,中國自產非轉基因大豆雖然脂肪含量低,但蛋白質含量普遍高于進口轉基因大豆,非常適合于生產大豆食品。”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豆制品常務副會長衛祥云的這番話意圖將國產大豆與用作榨油的轉基因大豆區分開來。
當轉基因的質疑聲蔓延至大豆食用鏈上端的大豆分離蛋白時,兩家知名保健食品巨頭安利和湯臣倍健[微博]都在其明星產品——蛋白質粉的包裝上加注了“非轉基因”標識。
“湯臣倍健蛋白質粉在包裝上明確標示了‘非轉基因’字眼,是為讓關注該產品的公眾得以清楚了解相關原料信息,保障消費者知情權。”湯臣倍健品牌負責人陳道嫦向記者表示,其產品所使用的原料大豆會要求供應商出具非轉基因證明。不過其未就證明報告信息做進一步的公開。
“無法自證”的醬油
在調查大豆食用鏈過程中,記者發現進口大豆榨油后剩余的豆粕“去向”成為可疑點之一。有豆制品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有些企業可能使用轉基因大豆或豆粕制作醬油。
但此次《消費者報道》送檢產品中并不包括醬油,原因在于,在本刊接觸的多家檢測機構中,沒有檢測機構愿意接受這項業務。
記者就此咨詢廣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實驗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就目前國內的多種檢測標準,并沒有針對醬油適用的轉基因成分檢測方法,因為醬油本身沒有植物組織存在,經過微生物發酵基因片段已經被破壞,有效片段很少,所以無法檢測。
另外一家檢測機構告訴記者:“目前基本沒有企業送檢成品醬油,一般會帶著原材料大豆進行檢測,但這種情況也很少。”
記者就大豆原料來源詢問知名醬油品牌海天與珠江橋。兩家企業都表示,其使用的大豆原料都經過檢測認可,但不便向公眾公布。
不過,曾經負責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調查深圳市場轉基因大豆陽性率項目的負責人鄧平建卻表示,目前國內檢測轉基因成分的研究是排在世界前列的,其實檢測醬油技術上沒難度,就看國家法規需不需要。
而根據記者的了解,目前國家關于轉基因標識的法規,已陷入了某種執行中的困境,對此,本刊將繼續進行后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