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記者范春旭 許路陽)昨日凌晨3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原中顧委委員于光遠因病去世,享年98歲。于光遠1915年生人,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經濟學家,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曾參與起草鄧小平在閉幕會上的講話稿。
書房設置靈堂
近百本著作相陪伴
“他走得突然,但很平靜。”于光遠的家人說,昨日凌晨,在女兒和妻子的陪伴下,于光遠安詳地離開了人世。2011年11月,于光遠腦血栓加重后再也沒離開醫院。
住院期間,于光遠表達很吃力,幾乎說不出話,但血壓、心跳還算平穩,家人原以為于光遠能闖過100歲大關,可他最后病情惡化,肺、腎等臟器都已衰竭。
昨日,在于光遠廣泉小區的家中,家人在書房設置了靈堂。陸續有經濟學界人士和朋友前來吊唁,送來花圈和花籃。
一張于光遠95歲時的照片掛在書房的白墻上,旁邊兩米多高的書柜里放著于光遠曾出版的近百本書籍,這些書里,既有經濟學著作,也有人生回憶,還有關于吃喝玩的。
腦血栓惡化前
無時不思無日不寫
于光遠的秘書胡冀燕說,于光遠生前最后一本書是《我的“四種消費品理論”》,還未正式出版,內部印刷后在征求經濟學界專家們的意見。
據胡冀燕介紹,腦血栓惡化前,于光遠無時不思,無日不寫。他67歲離開領導崗位后,比以前更忙了,每個月出差兩三次,每次跑好幾個地方,這種狀態一直到90歲患腦血栓之前。
昨日,于光遠當年在中宣部科學處的下屬林京耀也前來吊唁。70多歲的林京耀回憶中學時的政治教科書都是于光遠編寫的,對于光遠非常崇拜。林京耀說,于光遠非常愛護下屬,為人正直,直到現在,科學處的老同事們還經常聚會,就在去年,大家知道他身體不好,都來到病床前探望他。他總是很樂觀,即便生病住院,也是樂呵呵的。
于光遠的女兒說,父親曾說,活八十萬小時就夠了,也就是差不多91歲,多活的幾年都是賺了。
■ 逝者
身老心不老 “大玩學家”謝幕
著作等身,常被用來形容于光遠。他一生寫了近百本書,約兩千多萬字。其中一本,講的就是35年前的那場歷史轉折。
1978年,在中央工作會議的分組討論上,于光遠和其他代表一道,延續陳云提起解決冤假錯案的話題,突破了大會指定的原有議題。
改革開放曙光即將來臨前,他更是受鄧小平委托,準備起草一份鄧特別看重的講稿。
他至今還保存著鄧小平交給自己的那3頁微微發黃的白紙,16開大小的紙上,短短500余字,凝結了鄧的改革藍圖。
接下來,于光遠找到執筆起草的人,向他們傳達,在限定時間內交稿。
很快,3天內初稿寫成,又經4個上午與鄧小平等人的當面逐字修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最終出爐。這也是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
抗日戰爭爆發
放棄物理學家夢想
學界認為,中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的許多重大理論問題都是他率先或較早提出的。
但1934年轉學到清華讀書時,于光遠的專業并不是經濟,而是物理。
他的同班同學有后來成為著名物理學家的錢三強、王大珩、何澤慧等。
他的物理學家之夢并沒有成為現實。
抗日戰爭的爆發,挑起他的愛國心。他在后來回憶說:“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戰爭成為我唯一的選擇。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徹底放棄了成為一個物理學家的夢想。”
因為革命需要,一開始并沒想過當一名社會科學家的于光遠,成了一個“死不悔改的馬克思主義者”,開始鉆研經濟和哲學。
他和蘇星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是20世紀60年代全國唯一的一部政治經濟學讀本。20世紀80年代一些地方黨委書記看到于光遠都說:“我們是你的學生。”
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他兼跨“兩科”,被人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十多年寫作
留下兩千個鉛筆頭
于光遠說,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天賦和機遇固然重要,但勤奮對于每一個成功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他說自己是一個很勤快的人,沒有人批評過他懶惰。如果說自己在學術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成功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曾在他手下任職12年的龔育之,專門撰文回憶于老。
龔記得,于光遠的床頭總掛著鉛筆和紙片,“夜里想到什么就隨手記下來,以免忘記。”
晚上召集大家開會討論問題時,如果累了,就在會議室將先打個盹,休息夠了就接著討論。
于光遠是個閑不住的人。他說自己有“無時不思、無日不寫”的習慣。他可以在飛機上、甚至在汽車上寫作。也能邊主持會議,邊寫作,一心二用。
他還收藏了約兩千多個鉛筆頭。這些是他從1978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十幾年里使用過的。鉛筆頭每個長約兩厘米,攤在桌子上,有一大片,“花花綠綠很好看。”他說。
獨立思考
只服從真理
有一件丟人的事,于光遠記了一輩子,也講了一輩子。
那是1958年夏天,他到中南海向毛主席匯報“大躍進”中科技方面的情況,其中有一條是山東省委報上的,說某縣某公社有個農民把蘋果嫁接到南瓜上后,南瓜和蘋果都長得特別大。
未經核實,他就把這事報上去了。事后,每當想起,于光遠說都會感到臉紅。
這違反了他的座右銘,“獨立思考,只服從真理”。在這句話后面,還有句,為了求真,莫文過飾非。
于是,當20世紀80年代初,特異功能火爆國內時,他挺身而出。
“與偽科學,至少要斗爭一百年。”他發出這樣的呼聲,短短幾年,便撰文上百篇。
“身老心不老”
86歲學電腦
有人稱于光遠是“大玩學家”。
世界麻將組織的主席是他,提議召開“流行歌曲歌詞的文化批評”研討會的也是他,出訪歐洲時大講特講蒼蠅對人類貢獻的也是他。
20世紀90年代初,他住進了醫院,無法繼續從事經濟學研究,他轉而寫起了散文、隨筆,重拾當初自己那“可愛的文學細胞”。
從《古稀手跡》開始,一發不可收拾,2005年一年就出版了5部作品。
90多歲的于光遠常說自己“身老心不老”,有一顆年輕的、不服老的心。
86歲生日時,孩子們給他買了一臺電腦,他開始學電腦。使用漢語拼音輸入法,對于他這樣一個老上海人來說,有一定難度。因為發音不準,常常找不到字。嫌自己打字慢了,他學會單指打字后,敲下的第一句話就是“于光遠笨蛋”。
也正因為使用電腦,啟發了于光遠的思考,寫出了《我的“四種消費品理論”》。而讓他唯一遺憾的是,他的手稿從此絕跡了。
于光遠 原名郁鍾正,生于1915年7月5日,上海市人。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77年至1986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顧問。1978年兼任馬列所第一任所長。2006年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科學處和理論宣傳處處長。1964年至1982年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75年任國務院政策研究室負責人之一、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曾任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新京報記者 許路陽 整理報道
(原標題:98歲經濟學家于光遠去世)